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

【原文】

曲则全 [1] ,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2] ,故有功;不自矜 [3] ,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释】

[1]式:这里可以理解为法则。[2]伐:夸耀。[3]矜(jīn):自高自大的意思。[4]莫:没有谁。

【译文】

委曲反而能得到保全,屈就反而能得到伸展,低洼反而能得到充盈,破旧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产生迷惑。因此,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治理天下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吹自擂,反而能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长久。正因为善于谦让不与世人相争,所以天下反而没有谁能与之争高低。古人所说的“曲则全”等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是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

少则得。

【解析】

在本章中,老子论述的重点在于“不争”。在老子看来,不争符合“道”的本质,炫耀、贪婪、争强好胜之人违反了道,所以注定会落得不幸的下场。

老子在开篇说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尽管这六个短语分别指代六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但它们反映了一个共同道理,那就是“委曲求全”。这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谦逊的生活态度。对于除人以外的诸多生物而言,委曲求全实能保全性命,以免受外来的伤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其界定为一种寻求自保的大智慧。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反映了任何事物都存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本章则再次反映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用“曲与全、枉与直、洼与盈、敝与新、少与得、多与惑”来阐述道顺其自然的理论。如“洼与盈”,“洼”就如同一只空杯,“盈”就如盛满水的杯子,也只有空杯子才能容纳更多的水。可普通人看问题却很片面,要么看不到深层内容,要么看不到相反的一面。可是圣人却能遵循和运用道,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即便是在人类之外的生物圈中,仍存在着环环相扣的食物链,各种生物为了生存,不得不施展自己的生存技巧。比如变色龙,它是一种“善变”的树栖爬行类动物,它的皮肤会随着背景、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这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袭击,使自己生存下来。为了逃避天敌的侵犯和接近自己的猎物,有些爬行动物常在人们不经意间改变身体颜色,然后使自己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种生理变化,既有利于隐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猎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其是当之无愧的“伪装高手”。又如蛇,蛇是一种最柔软的动物,正因为它柔软,所以它才可以任意改变自己的形状,可以躲避敌人的进攻,并自由前行而不受外界环境的阻挠。假如蛇像木棒一样坚硬,它还能自由前行吗?这听起来觉得可笑,但问题的根源在于它违背常理,即我们所说的“大道”。大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能为人类所感知,“德”是“道”的体现,它体现了道的无行无为。

我们经常用腊梅的孤傲和柳树的温顺来形容完全不同的处世风格,腊梅不畏惧严寒,傲然挺立,任凭外界冰霜的狂虐而悄然争艳。而柳树不同,它随风舞动,姿态妩媚。迥异的“个性”就必然造就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正因为腊梅坚挺,所以稍微碰到它,它的花瓣就会脱落;而柳树左右摇摆,即使碰到它,它也不会受损,反而得到了“杨柳依依”的美名。

曲则全。

老子的委曲求全之道,在为人处世上能释放出巨大能量。他告诉我们:做人过于清高,必然招人忌妒打击;为人过于强势霸道,必然树敌过多而不能长久;待人过于严苛必然被人孤立。而保持低调,委曲求全,不但能够避害,还能趋利,这才是高明者的选择。而得道之人最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永远都会处在曲和枉的境界里。没有了概念和分别,也就没有了矛盾,没有了矛盾也就没有了痛苦,没有了痛苦也就自在无为,和大道同步了。得道之人的眼里没有自己,自然也就没有别人或他物,所以没有任何东西遮蔽,自然会清澈明亮,也就什么都能看得见了;圣人没有等级观念,自然也没有善恶是非的标准,自己没有对错,别人也无所谓善恶了,他们不自夸,也不损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赞扬、拥护和爱戴。他们对于自己的成绩从不夸耀,心中没有功过的概念,自然也就不会骄傲。可是常人则不同,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恨不得让天下人都知道。也许刚开始别人还能容忍,可是炫耀的次数多了,就会导致别人的厌倦,不但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和称赞,反而会招来讽刺和挖苦,这就得不偿失了。

圣人没有分别心,对待所有的事物都持一样的态度,不会另眼相看,也无所谓名利,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淡然而宁静。他们不会与人争夺,而是始终和大道一体、万物皆源于大道,和大道同体的人岂不是拥有了宇宙万物,还有什么可争夺呢?得道之人不与人争,也就没有得;没有得,也就没有失。没有得失也就无所谓患得患失,没有患得患失也就没有痛苦的折磨。没有痛苦是美好的人生境界,这是不与人争的美好体验。因此,委曲求全是聪明的处世方略,这是解悟大道之人的不俗行为,也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德”,也只有这样的人,心境不但平静,而且人生还会释放出更大的光华,因为他把所有的付出都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因而不会有“亏”的概念,一旦达到这样的境界,就真的是和大道融为了一体。

【为人之道】

不争为大——谦卑处下的大将曹彬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这里,老子说明了曲乃能全、柔乃克刚的道理。老子一向主张外柔守静、以退为进的处世原则。在某种意义上说,失去反而能够永久拥有;牺牲局部,往往能够赢得全局的胜利。“退一步,为了前进两步”的行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曲线式的生存方式。这种外柔守静、以退为进的策略,就像弹簧一样,压缩在一起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北宋初期的大将曹彬,无论是治军打仗,还是处世为人,都一直遵行外柔守静的原则,这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依靠军事力量而黄袍加身,后来他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提出了一种“和平兼并”的战略,也就是尽量不采用武力而统一天下。即使不得已而动用了武力,也尽量留有余地,只要敌人放弃抵抗,那么宋太祖不但保障对方的人身安全,还常给对方相当程度的优遇。对于这种“和平兼并”的策略,尽管有不少将领持反对态度,但是宋太祖一直坚持这个原则。

宋太祖为什么如此坚持这一策略呢?这是因为,他所考虑的是日后的治国问题。既然要统一,便不能制造仇恨,所以纵然是自己吃亏,也得忍让,这一原则也是治国者最富有智慧的谋略。

不过,一旦处于战争状态,宋太祖的这种谋略往往很难顺利得到贯彻执行。面对顽强的敌人,行军打仗的人常会因为报复心理而产生将之毁灭的冲动。如果控制不住这股冲动,必然会导致不必要的屠杀及掠夺,然后又引发更多激烈的反抗。这种征服、反抗的恶性循环,正是宋太祖最为担忧的事情。攻打后蜀的时候,大将王全斌便因“屠城杀降,以逞威暴”,使太祖非常恼怒,宋太祖曾想对他严加惩处,但是由于大将曹彬巧妙的劝谏,这场风波才平息了。

曹彬,北宋初年大将,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以败契丹、北汉功,任枢密承旨,灭后蜀任都监。曹彬是个有谋略的将军,他颇能体会太祖“不求胜利”的道理,所以在征蜀之后,曹彬不逞兵威的做法,深得宋太祖的称赞,而曹彬也逐渐成为太祖在统一天下的征战中最受信任的大将。

曹彬原本与赵匡胤在周世宗的朝廷上同殿为臣,当时的曹彬只是个管理酒肆的小官吏而已。有一天,当时身为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由于家里举办宴席,便向曹彬要些酒,但是曹彬却说道:“此官酒,不敢相与。”不过,曹彬并没有就此拒绝赵匡胤,而是自己出钱去买酒,然后送到了赵匡胤的家中。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曹彬公私分明的态度却让赵匡胤极为感动。当上皇帝后不久,宋太祖便在一个公开场合对群臣说道:“世宗旧吏,不欺其主者,独曹彬耳。”赵匡胤本人个性豪迈,做事积极,但在治国的问题上,他却非常欣赏谨慎小心、个性和自己几乎完全相反的曹彬。

征蜀的时候,曹彬原为监军,但是由于征蜀的各路兵马从不同方向攻入,所以会师成都之前,曹彬根本无法真正监督大将王全斌的行为,因此也就不能执行监军的职责了。况且,按照宋太祖的旨令,曹彬的监军之权仅限于事后报告,并没有反对的权力。曾经有好几次,曹彬感到宋军的行为过于残暴,而在开军事会议的时候,他也主张即刻回师,却因诸将的反对而作罢,最后,终于引起了蜀人大举抗暴的风波。

虽然无法劝动其他的将领,曹彬仍严格约束自己的军队,禁止他们胡作非为。刚刚攻克成都的时候,军士掠夺了一些民间的妇女,曹彬则下令把这些妇女置于一个安全的地方,给她们供应食物,并向手下的将士说道:“这些女子是准备献给朝廷的,不可侵犯,你们应当好好地保护她们。”等局势较为稳定后,曹彬立即把这些女子送还给她们的父母;没有亲属的,则由曹彬安排她们的婚事,许配给适当的对象。当抗暴事端扩大之时,曹彬又出面斡旋,这样一来,叛乱事件很快就平息下来了。这次事件之所以很快得以平息,主要就是因为蜀国军民对曹彬心怀感激之情。

征蜀战役的总指挥王仁赡,把这场风波的责任全部归罪于王全斌。但是,等宋太祖调查完毕后,却得知连王仁赡的直属军队也做出了很多暴行,只有曹彬的军队不但没有扰民,甚至还尽到了守土安民之责。对于“王全斌杀降兵三千人”的事件,宋太祖极力主张严惩王全斌,有不少朝廷大员反对,认为天下还没有平定,正当用人之际,怎可为此处罚自己的大将。但宋太祖却认为,河东江南都还没有归顺,如果不对此严惩,随意杀人的事件还将会出现,这将严重影响统一天下的进程。

因此,在调查工作完成后,太祖召集所有征蜀的将领,责问他们随意杀人的罪行,并让曹彬先行退下,说这里没有你的事。但是,曹彬不但没有退下,反而叩首谢罪,说道:“臣同商议,罪合诛戮。”在宋太祖的心目之中,将来可以委以大任的,只有曹彬一人,因此决定卖个人情给曹彬,只在口头上严厉地警告一番,便暂时不再追究这件事了。

为安定民心,宋太祖坚决主张严惩王全斌等人。

不久,宋太祖派曹彬和潘美率领宋军征伐江南。在出征之前,太祖特意召见曹彬,要求这次出征绝不可以再有征蜀时的残杀事件的发生。这时,曹彬在衣袖之中取出了当时曾激烈反对杀戮行为的文件,太祖感到很惊讶,于是问道:“既然你没有做杀戮的事情,那么当时为什么坚持服罪呢?”曹彬说道:“臣最初的时候与全斌等同被委任,如果全斌等获罪,而唯独臣没有罪,那是不合适的,所以一同服罪。”曹彬说这段话,不但表示自己重视团体责任,另外也劝谏太祖在委派任务时应当权责分明,只有这样才可以阻止屠杀事件的再次出现。

太祖又接着追问道:“卿既欲自当罪,又安用留此文字?”曹彬表示:“臣初请陛下必行诛戮,故留此文书,令老母进呈,乞全老母之命。”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曹彬到最后关头仍不愿为个人脱罪,只是担心母亲受到株连,所以才不得不把文件拿了出来。曹彬的孝心及义气,使宋太祖更加敬佩了。

第二天,宋太祖在朝廷上正式任命曹彬及潘美为征伐江南的正副统帅。曹彬表示自己能力不足,难以承当主帅的大任。而身为副帅的潘美,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便极力表示自己对征江南的信心。宋太祖看在眼里,便正色地对曹彬说道:“所谓大将者,在于能斩出位犯分(越级擅作主张)之副将而已。”只这一句话,把旁边的潘美吓得直冒冷汗,不敢抬头观望太祖了。在这个简单的任命仪式上,宋太祖已对统帅的职责做了明确的授权。

在曹彬出征的前一天,太祖邀请曹彬喝酒,君臣二人喝到微醉的时候,太祖诚恳地向曹彬说道:“南唐国主李煜,实在没有什么罪过。我之所以征讨他,只是因为我没有能力使他归服罢了。”

曹彬率军南下之后,他为了避免敌我双方做出无谓牺牲,于是采用了长期包围的策略。宋军很快兵临金陵城下,曹彬的包围战从春天开始,一直延续到冬季。时间一长,宋军的军纪松懈,城破之日,屠杀和掠夺的行为可能无法避免,这令身为主帅的曹彬心里非常忧虑。因此,在攻城前夕,曹彬突然称病不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宋军所属的各支部队将领立即前往曹彬的军营问候,曹彬说道:“我的病不是药石所能医治的。只要大家能共同立誓,表示城破之日不妄杀一人,我便可以立刻痊愈了。”于是诸将焚香为誓,约束自己的军队,金陵城破当日,宋军之中并没有出现掠夺及屠戮的暴行。

在回师的时候,曹彬的行李特别多,有人诬告说曹彬的行李当中都是珍宝奇货,太祖便派人秘密调查,结果发现行李之中全都是书籍。回到京城后,曹彬在奏折上也谨称“奉江南干当公事回”,一点都没有刚打了胜仗的狂傲之气。

曹彬在完成征南战役的任务之后,宋太祖封其为枢密使,但他仍旧保持原有的谦虚作风。回到家里,曹彬也不宴请宾客,生活非常俭朴,每天五更鼓一响,便已到达禁门,等候上早朝了。曹彬对己要求严格,性格却宽厚仁慈,他曾经多次向部属表示自己为将的原则和风格:“自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宋太祖追究官军滥杀的责任时,曹彬主动请求治罪。

曹彬不只在行军打仗时外柔守静,即使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也是如此。《涑水记闻》中记载了曹彬的一则故事,说的是曹彬做侍中的时候,待人谦恭,从不因自己身居高位而盛气凌人,对于到自己家里的客人,不论官职大小,都以恭敬的态度对待。

而对犯了错误的人,曹彬也会给予人格上的尊重。曹彬在徐州当知府的时候,有个小官犯了罪,案子已经做了判决,但是过了一年才对那名官吏执行杖刑。大家都不明白曹彬为什么这么做,他解释说:“我听说这个小吏当时刚刚娶了媳妇,如果在新婚不久就对他执行杖刑,根据当地的说法,新娘子一定是‘上门丧’‘扫帚星’,公婆一定会认为这个媳妇不吉利而厌恶她,一天到晚打骂折磨她,使她无法生存下去。而依照法律,我不能免除他的罪刑,因此只好延缓处罚的时间。”大家听后,无不对曹彬产生敬意,均感到心悦诚服。

【处世之道】

曲能求全——刘盈谦下而保全太子之位

求全求盈难免急功近利,求直求新难免欲速不达。相反,曲中有全,枉中有直,洼中有盈,敝中藏新。有时,汲汲于名利的人辛苦一场却徒劳无功,不争不求的人反倒成为最后的赢家。汉惠帝刘盈登临君位的过程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

刘盈是刘邦和吕后所生之子,九岁时被立为太子,但他并没有得到刘邦的宠爱。很长一段时间里,刘邦都更喜欢和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如意,并一度萌生废掉刘盈改立如意的念头,甚至曾在朝堂上公开表示要换掉太子。若不是大臣们极力反对,刘盈的太子之位恐怕就要失去了。

吕后在察觉到刘邦打算换太子的想法后,非常焦急。尽管大臣们大多支持刘盈,但只要刘邦一天不认可刘盈,吕后就一天不能放心。情急之下,吕后找到自己的兄弟建成侯吕释之,让他帮忙去找留侯张良。而张良在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给了吕后这样的建议:“天下有四个人不肯归顺皇上,这四个人就是‘商山四皓’,皇上很尊重这四个人。如果能把这四个人请来辅佐太子,皇上便能知难而退了。”

吕后听取了张良的建议,派人去请商山四皓出山。由于刘盈在书信中态度谦和,一直不肯归顺刘邦的商山四皓同意帮助刘盈,做了刘盈的宾客。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偏巧患了重病,便要刘盈带兵平乱。很多人都把这当成一个积累声望的机会,但商山四皓却不这么看,他们警告吕释之:“太子从来都没有带兵打过仗,而英布却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太子很难战胜他。何况他身为太子,即使打胜了,对自己也无益;一旦打败了,那么太子的位子就保不住了。”

吕释之听了,惊出一身冷汗,马上将商山四皓的话转告给吕后。吕后当即做出反应,她对刘邦说,刘盈年纪太轻,威望也有限,恐不能让众将服从。对付英布这样的敌人,还需要刘邦亲自出马,刘邦可以卧在车里指挥军队。

刘邦采纳了吕后的意见。

第二年,刘邦平叛归来,病得愈发厉害,眼看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又起了换太子的念头。张良和叔孙通都表示反对,但刘邦就是不听。这时,商山四皓又出现了。

当时,刘邦正在宴请群臣,太子刘盈在一旁侍奉。刘邦注意到刘盈身后跟着四个相貌奇特的老人,衣着服饰异于常人。刘邦好奇心大起,忙询问这四名老者的身份,一问才知道,他们正是自己访求多年不得的商山四皓。刘邦觉得十分奇怪,不明白为什么隐居多年的商山四皓会追随刘盈。四皓便答:“陛下轻视士人,喜欢谩骂,我们几个不想受侮辱,所以躲藏起来。我们私下里听说太子为人仁孝,恭敬待人,喜爱士人,所以就想来辅佐太子。”

听了商山四皓的话,刘邦意识到刘盈羽翼已丰,便打消了换太子的念头。

刘盈性格温厚,没有一般皇家子弟咄咄逼人的气势,既不夸耀才能,也不激进争功,因此隐居多年的商山四皓愿意为他出山,并帮助他保住太子之位。 //rLC2d5rzy4B8Y9+mMQkdD7PnAMaWBB5UyxsmaxNGsxVdKrRLtXXff0BbILObB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