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原文】

绝圣弃智 [1] ,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2]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注释】

[1]圣:此处是指一种智能而言,不同于“圣人”的圣。[2]文:文饰,浮文。

【译文】

抛却聪明和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杜绝仁慈,抛弃道义,人民才会回复到孝慈的本性;抛弃伎巧和获利,就不会有盗贼产生。“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让人民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质朴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学问,就没有忧患了。

【解析】

在本章中,老子对前一章提到的社会弊病又做了进一步阐述,并针对社会病态,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案。

在前一章中,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因此他在本章的开篇就点明“绝圣弃智”,这使人不免产生疑惑:“聪明睿智和巧言善辩乃人心所向,为何要杜绝和抛弃呢?”智慧是好东西,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但好的东西不一定有好的用途。也就是说,如果将聪明才智用于为百姓服务,用于积善养德,那无疑是好的,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可一旦用到损人利己的事情上去,那将是十分可怕的,还不如没有智慧,因而老子主张抛弃这种聪明智巧。

老子认为“圣”“智”容易滋生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做法,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由此可见,老子并非真正倡导愚民政策。“下德”的圣人借助法制,提出各种虚伪的道德概念,只有“朝甚除”的人才能享用这种文化制造出的物质财富。而且这种文化还腐蚀了淳朴的人民,诱使他们对“奇物”产生欲望。这种文化乃是“乱之首”。由上可以明显地看出,老子斥责统治者的文化,在他看来,这种文化和大道是相矛盾的,必须抛弃这种文化,因为它对人民毫无益处。所以,老子提出一种乌托邦思想——使人民同这种文化隔绝。老子的这一政治主张虽有些理想化成分,但他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对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多本子以“少私寡欲”句结束本篇,而把“绝学无忧”作为下一章的开端,“绝学无忧”也正可以与前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并列。对于“绝学无忧”一句,学术界也颇有争议。一种看法说“绝学无忧”指弃绝学习就没有忧虑了。也就是认为老子要毁灭一切文化,当然也就不要学习了,因而导出结论:老子是愚民政策的创始人,是倡导愚民思想和政策的鼓吹者。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绝学”指抛弃那些讲圣智、仁义、巧利的学问,将其置于身外,免去权欲的诱惑,做到无忧无患。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所说的“绝”,其实就是绝招的“绝”,也就是独门绝技,是指至深、独到的学问,老子认为只有取得不同于世俗的独到学问,才能无欲无求,真正做到无为。

在远古时期,人类和自然是和谐相处的,人类吃的、用的无不直接取于自然。当时人类的认识有限,并不比别的动物高明多少。可随着认知的增多,人们渐渐具备了改造自然的能力,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主宰,并且不断打乱自然的平衡,因而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其实,这是人类为拥有智慧而付出的代价。后来,人类还出现了欺诈、猜疑和互相残杀的行为,这也是巧智滋生出的不良后果。有一故事,颇受启发:客机在沙漠失事,留下了十一名幸存者,在幸存者中,有教授、官员、经理、军官、主妇……还有一个傻子。沙漠白天的气温高达五六十度,要想生存就必须及时找到水源,求生的本能支撑着每个人都去寻找水源,然而,大沙漠总给人开玩笑,当他们看到一片绿洲,狂奔而去时,绿洲却瞬间消失了,一连几次都是这样。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发现的绿洲,只不过是海市蜃楼。他们为此黯然神伤,心灰意冷。而唯有傻子不知道什么是海市蜃楼,他只知道口渴需要喝水,在其他人彻底放弃之后,他还在拼命地寻找水源,最后他爬上一个沙丘,看到了水,就呼喊着让其他人过去,可没有人理会傻子的话。三天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发现除了傻子还活着,其他十个人都死了。

傻子不懂什么叫海市蜃楼,也不懂什么叫欺骗,当然也就不会猜疑,不会等死;而那些人恰恰相反,是他们的聪明才智将他们推向绝路,傻子因“傻”得福,是“傻”救了他的命。当然,本章并不是倡导我们都去做傻子,而是启发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智慧去猜疑人、伤害人,要做到质朴淳厚,少私寡欲,这样才能与大道相通。

【为人之道】

绵里藏针——晏子痛斥楚王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颇有才能的相国名叫晏婴,被世人尊称为晏子。

一日,晏子奉国君之命,出使楚国。自恃国力强盛的楚王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便对左右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很善于言辞的人,现在正动身前来我国,趁此机会,我想侮辱一下他,扬扬我们的国威,杀杀他的威风,诸位有什么锦囊妙计?”

其中有一个人自恃智慧过人,走上一步,对楚王如此这般耳语一番,楚王听到属下献出的连环计,不由得开怀大笑,连称妙绝。

晏子一行如期来到楚国城门之外,交换了公文正准备入内,却被城门卫士拦住,卫士一脸坏笑地对晏婴说:“你别从正门进,那边特意给你开了一个小门,你从那里进去!”说着用手指了城门一旁的小洞。

晏子顺着卫士手指的方向,看到那里果然有一小门,晏子知道,这明显是在羞辱他,就义正词严地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可我今天,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楚国城门卫士满脸尴尬,只好请晏子从大门进去。

面对楚王的刁难,晏子据理力争,坚决回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看了一眼其貌不扬、身材矮小的晏子后,傲慢地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

晏子显然知道楚王这是在给他下马威,故意拿自己的形象说事,就不紧不慢地回答:“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肩挨着肩,脚跟着脚,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口气强硬地说:“既然齐国人才济济,那又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

对于这样的羞辱,晏子绵里藏针,回答说:“楚王有所不知,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的国家,无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的国家,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只好出使楚国了。”

直到此时,楚王方知,自己绝对不是晏子的对手,再这样下去,受到侮辱的反而是他自己,于是特意安排晏子入席喝酒。可是,正在喝酒喝得高兴的时候,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

楚王问道:“被绑着的人来自哪里?是干什么的?”

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了看晏子,问道:“齐国人天生就善于偷东西吗?”

晏子十分愤怒,站起来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南就是橘,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叫枳,只有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在齐国不偷东西,可一到了楚国就会偷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吗?”

楚王无话可答,笑了笑说:“看来是真的不能和德才兼备的圣人开玩笑,否则,我就是真的自讨没趣了。”

从晏子与楚王的舌战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件事情是会产生反作用的。楚王屡次羞辱晏子,但每次都是让自己颜面尽失。同样道理,统治者所实行的政策,也会起到反作用,只有排除一切私欲杂念来治理天下,才能让天下的人以同样的诚挚对待统治者。 dozvcWLVNWVjBgQYq9Eghz8KdsgEDD+n+ExTmDuc6aM5DZQ0iI38DgNUu6QcfIu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