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章
持而盈之

【原文】

持而盈之 [1] ,不如其已 [2] ;揣而锐之 [3] ,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4] ;富贵而骄 [5] ,自遗其咎 [6]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注释】

[1]盈:满的意思。[2]已:动词,停止的意思。[3]揣:捶打、敲打的意思。[4]莫:代词,“没有谁”的意思。[5]而:这一章三个“而”,均为连词“而且”“并且”的意思。[6]咎(jiù):灾祸的意思。

【译文】

保持着盈满的状态,不如适可而止。捶打得既尖又利的铁器,就不能长久保持锋利。纵然金玉堆满房屋,谁也不能长久守住。富贵而又骄纵,定会给自己带来祸害。功成名就之时,要含藏收敛,急流勇退,这才符合自然运行的规律。

【解析】

本章主要是讲功成身退之道。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不追逐名利、倾慕荣华?而能做到心如止水、超然物外者恐怕是寥若晨星。既然我们都无一例外地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就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因为吃、穿、住、用、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可是,当这些需求在得到满足之后,人们还会积极地思考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去幻想更多不同层次的需求,当低级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更加迫切追求那些更高层级的事物,这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道理:说它简单是因为提到需求,每个人都深有体会,不难理解;说它复杂是因为每个人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这是针对个体而言的。但从整体上来说,人类的贪欲永远都无法得到满足。人类的这一弱点就决定了其会一直追名逐利。

可一旦名利双收,又该如何留住它们,而不致使它们如云烟一般随风飘零?其实,老子在本章中就给出了答案:手持杯子,往里加水,当水满的时候,还不停地往里加,当然会溢出来。换一个说法:当弓被拉满后仍继续用力猛拉,结果毫无疑问,弦会最终被拉断。这两个小问题系出同源,都是“满招损”的个案。虽个中道理妇孺皆知,但真要我们与现实生活的欲望挂起钩来,恐怕就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明白了,因为“人心不足蛇吞象”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说,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是人的本性使然。因此,人类如何克服自身的弱点,是个非常重要而又相当棘手的问题。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锋利的剑吧,它又尖又锐,锋芒毕露,然而锋刃易卷,再磨再损,不久就会被人放弃,因而老子说,越尖锐的东西,越不会长久保存。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若用此来比喻人生,乍听起来不免有些消极,却不违背常理。其实,人生的短暂和草木的转眼枯亡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人们在提到年龄时心里往往就会发怵,不禁哀怨日子过得太匆忙。因此,有人在短暂的一生里拼命地捞取金钱,其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对财富的占有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而有的人则一心想出名,想通过名声来证明自己没有虚度光阴。于是,人们开始争名夺利,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有的人不择手段,不惜出卖灵魂,结果事与愿违,得到的却没有付出的代价昂贵,这又何苦呢?当然,我们并不反对采用正当的手段和途径来获取金钱和名利,但必须明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是赤条条地来,又必将赤条条地去,富贵和名利都是过眼云烟,是一丝一毫也无法带走的。

因此,老子认为“持而盈之”“揣而锐之”“富贵而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的反例。在老子看来,一切具体的存在都是“刍狗”,这也就意味着,要把拥有一定名位、名职的自身也看成是刍狗。刍狗的结局就是在祭祀过后很自然地变成了杂草,这是刍狗之命运使然。如果一朝为“狗”就自认为永远是狗而跳梁跋扈,那绝对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之举。所以,老子认为“功成身退”是无为的最高境界,是应当奉行的基本行为准则。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事实上,古往今来,没有人能永久地保持自己的名位或财富,不要说富可敌国、权倾朝野的王公贵族,就是一手遮天的帝王也无法长久地保留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尽管他们让后人将珠宝和自己的尸体葬在一起,并安装上各种防盗机关,以求保全自己生前拥有的财富。可事实上,自从安葬之时起,危险就已悄悄逼近,盗贼不但会潜入他们的坟墓,将陪葬的金银财宝洗劫一空,甚至还会把他们的尸首抛弃到荒野,这是多么悲惨的结局!当然,更有甚者,有的帝王连自己的尸体也被偷走,因为他们身上穿的是金缕玉衣,他们不但失去了珠宝,也失去了尸身,其结果惨不忍睹。

因此,老子在本章郑重告诉人们:物极必反。太满会溢,太尖利会断,这就启发人们不管办什么事,都要适可而止,进退有度。太露锋芒就会遭人忌妒和陷害,不如到一定的时候退而隐之,即“功遂身退”,不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退而隐之不是形式上的退居深山,而是要有功不倨傲,有名不恃名,有财不扬财。这就是老子倡导的“大道”理念。

大道就是如此,它滋养万物而不居功,没有恩义,也就无所谓报答;万物接受大道的恩典,不去报答,大道和万物仿佛毫无关联,所以也就没有怨恨和忌妒,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类只有和大道同步,才能达到收放自如、进退有度的美妙境界。

【经商之道】

为而不恃——福特汽车的教训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它告诉我们,成就到达极致时,不如适可而止。这一原则在商业领域非常适用。

20世纪初,汽车刚刚发明,当时只有少数富人才买得起。1903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建立福特汽车公司。当时的汽车市场被通用为首的几个汽车品牌所把持,作为一个初入汽车市场的小企业,福特公司显得微不足道。在这种强弱对比明显的情况下,福特经过精心考察后,认为大幅度降低汽车成本,推出工薪阶层也买得起的低价汽车才是汽车行业的主流趋势。于是他组织研发人员花几年时间研制了一种售价大大低于当时其他品牌的T型汽车,于1908年推向市场。果然市场反响强烈,当年便卖出一万多辆。后来福特又采用流水线生产法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将汽车售价首次降到人们一年平均收入以下。结果,1914年,福特一下子由原来的汽车行业的小弟跃居行业老大的位置。到1921年,其市场份额占到了整个市场的55%,而当年的行业老大——通用汽车则被挤到了只有11%的份额。

但是,在短时间内取得一连串巨大的成功之后,福特便开始产生了一种骄傲情绪,固执地抱着原来的成功不放,他坚信自己以后唯一需要做的便是不停地生产这一款给它带来成功的T型车,便可永远居于行业老大的位置上。但是,福特没有想到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于汽车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于汽车的实用性,而是对于汽车的多样化、个性化有了更多的要求。接下来,通用汽车抓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到1940年,其市场份额又上升到了45%,重新夺回了自己行业老大的宝座;而福特则下跌到16%,回到自己的起点。

当然,福特汽车的故事至此并未结束,后来它又实现了重新崛起。但福特汽车的这段故事可以说是生动地演绎了“柏林定律”,其在取得成功之后,便放不下原来的成功,想要永远地依靠在原来的成功上,这便是不懂得“为而不恃”的智慧。事实上,许多辉煌一时的企业最终衰败都是因为缺乏“为而不恃”的智慧,最终没能逃脱“柏林定律”的“魔咒”。人们凭借一种理念或方法取得成功后,尤其是连续取得成功后,便容易产生惯性的依赖心理,殊不知事易时易,昨天的成功很容易成为继续前进的包袱。对于此,欧洲管理学大师莱恩哈德·斯普伦格也明确指出:不要落入成功的陷阱。他指出,即使是一些刚开始做事非常灵活、以顾客为导向的知名企业,都很难批评或挑战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于是它们逐渐丧失了灵敏度和适应能力,然后就有可能成为成功的牺牲品。

【为人之道】

功成身退——深知进退的范蠡

功成之后,要懂得谦退,不可锋芒太露,这样才能保全自己。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人。他出身贫寒,但是勤奋好学,又富有文韬武略,是个很有抱负的人。由于他在楚国不得志,所以转而投奔了越国。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期间,身经劳苦,勤奋努力,帮助勾践治理越国二十二年,终于灭掉了吴国,雪洗了勾践当年在会稽所受的耻辱。以后,范蠡又向北进兵,渡过淮河,近逼齐国和晋国,进而向中原各国发号施令,尊奉周王室。勾践实现霸业以后,范蠡被称上将军。由此可知,范蠡在辅佐勾践灭吴,进而称霸的漫长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正是由于他与勾践相处的时间很长,所以才十分了解勾践的为人,知道其可以共患难,但难以共处安乐。而范蠡知道自己名气大了,难以久留,如果不急流勇退,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越国处于最强盛的时候,范蠡向勾践递交了一份辞职信,信上说:“我听说主上心忧,臣子就该劳累分忧;主上受侮辱,臣子就该死难。从前君王在会稽受侮辱,我所以没有死,是为了报仇雪耻。现在已经报仇雪耻,我请求追究使君王受会稽之辱的罪过。”勾践看到范蠡的信,非常生气,立即把他找来,沉着脸说道:“我要把越国的江山分给你一半,让我们共同享有。不然的话,就要惩罚你。”范蠡知道,勾践所说的话前一句并非真心,但后一句倒是实意,对此他早有准备,便从容地向勾践说道:“君主执行自己的命令,臣子实践自己的意愿。”回到家后,范蠡就打点包装了细软,与私属随从乘船从海道走了,以后再也没有回来。范蠡走后,勾践让工匠铸了一尊铜像,放在自己的座位旁边;另外,他还把会稽山作为范蠡的奉邑,以表示对他的怀念之情。两百多年后,司马迁在谈到有些人“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为祟”时,还以范蠡的事迹与之做比较,认为范蠡功成身退,名传后世,这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

范蠡久居官场,深知进退之道。

离开越国之后,范蠡浮海来到齐国,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后来范蠡一家在齐国的海滨定居下来,他们吃苦耐劳,勤奋努力,治理的产业颇为丰厚。住了没多久,范蠡就累计了数十万的财产。齐国人听说他有才能,就让他做了相国。范蠡叹息说:“住在家里能弄到千金财产,做官做到卿相,一个普通人能这样,也就达到极致了。长期享受尊贵的名号,是不吉利的。”于是归还了相国的印信,全部发散他的家财,分给相知的好友和乡亲们,带着贵重的财宝,悄悄地离开,到陶地住了下来,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卖,和各地相通,做生意可以致富。于是他自称为“陶朱公”,又规定父子耕田畜牧,囤积储存,等候时机,转卖货物,追求十分之一的利润。待了不久,范蠡就积累了万贯家产。由上可知,范蠡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仅有政治才能,而且在经商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范蠡退居江湖,累积起万贯家产。 SI/bjZKE6rcV/zgdnyT5PiM4h+5L80X37xENTrS9SvpG27w26sExYHSu4MX+cLC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