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雍也篇第六 |
|
【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 [1] ,不贰过 [2] 。不幸短命死矣 [3] 。今也则亡 [4] ,未闻好学者也。”
【注解】
[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三十一岁。[4]亡:同“无”。
【译文】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谁最爱好学习?”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爱学习。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犯同样的过错。只是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到谁爱好学习的了。”
【原文】
子华使于齐 [1] ,冉子为其母请粟 [2] ,子曰:“与之釜 [3] 。”请益,曰:“与之庾 [4] 。”冉子与之粟五秉 [5]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注解】
[1]子华:孔子的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鲁国人。[2]冉子: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粟:小米。[3]釜:古代量器,六斗四升为一釜。[4]庾(yǔ):古代量器,二斗四升为一庾。[5]秉(bǐng):古代量器,十六斛为一秉。一斛为十斗。
【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有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小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有却给了她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肥马拉的车,穿着又轻又暖和的皮袍。我听人说:君子应该救济有紧急需要的穷人,而不应该给富人添富。”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1]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解】
[1]箪(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
【译文】
孔子说:“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
【原文】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
孔子说:“谁能够走出屋子而不经过房门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必经的仁义之路呢?”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1] ,然后君子。”
【注解】
[1]文质彬彬(bīn):文质配合适当。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 。”
【注解】
[1]罔:诬罔不直的人。
【译文】
孔子说:“人凭着正直生存在世上,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是靠侥幸避免了祸害啊。”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1]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解】
[1]语(yù):告诉,讲说,谈论。
【译文】
孔子说:“中等以上资质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而中等以下资质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
【原文】
樊迟问知 [1]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2] ,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解】
[1]樊迟: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2]远(yuàn):作及物动词,疏远、避开。
【译文】
樊迟问怎么样才算聪明,孔子说:“努力从事人民认为合理的工作,尊敬鬼神,但要疏远它们,这样可以称得上是聪明了。”樊迟又问怎么样才叫作有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先付出艰苦的努力,然后得到收获,这样可以说是有仁德了。”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 [1] ,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解】
[1]乐(lè):喜爱。
【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乐于水,仁德的人乐于山。聪明的人爱好活动,仁德的人爱好沉静。聪明的人活得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原文】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
孔子说:“齐国的政治一有改革,便可以达到鲁国的这个样子;鲁国一有改革,就可以达到合符大道的境界了。”
【原文】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的样子,这还叫觚吗!这还叫觚吗!”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 !”
【注解】
[1]畔:通“叛”。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加以约束,这样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