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喜怒不愆 好恶有则

【原文】

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恶有则,便是燮理的功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使民无怨咨,物无氛疹,亦是敦睦的气象。

【译文】

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小世界,如果能做到使高兴和快乐都不逾越规矩,使自己的好恶遵守一定的准则,这就是做人的一种调理谐和的功夫;大自然就像是人类的父母,如果能让每个人没有怨恨和叹息,万事万物没有灾害,便能够呈现一片祥和太平的景象。

【精读解析】

中国从古代便有关于“和谐”的理念。和谐,即调和、协调使之和睦之意。清代赵翼曾在《瓯北诗话·黄山谷诗》中说道:“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当一切配合得适当、协调,也就会变得和谐美好。

人或者事物,无论是大还是小,简单还是复杂,聪明还是愚昧,这些都只是外在的形式,从事物的本质来看,都是和谐的。要让人平和对待你,首先需要你去认真对待他。敦睦万物主要在你自己的心性修为。姜太公遇到文王时,就对周文王提出为君治国之道。这种道体现的也是心性的谐和。

周文王问太公:“我想听治国的关键,就是如何能使君王为民所爱戴,如何能使百姓生活幸福。”姜太公答道:“治国要务,首先在于爱民。”文王追问道:“怎样才能爱民呢?”太公答道:“使百姓获得利益,不要过多损害他们的切身利益。帮助他们生产,不要破坏。给他们生存的机会,不要随意加以戕害。多赐给百姓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不要加以掠夺。让百姓安居乐业,别让他们困苦不堪。让百姓喜悦,别让他们怨恨、愤怒。这就是君王爱民的关键所在。”文王又问:“君王主政之道如何?”太公答道:“君王临朝处事,要宁静而安详,温和而有节度,不可心浮气躁,刚愎自用。多听别人的意见,少独断专行,虚心待人,不可骄矜固执己见,接物待人要公正持平,不可徇私。”

姜太公的治国为君之道,也是“使喜怒不愆,好恶有则”,“使民无怨咨,物无氛疹”,以致“人理协调,世事太平”的方法。

大自然之所以能够保持和谐,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奥妙,就是自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染缸中,我们很多人会被染成五颜六色,而自己本身的颜色早已经分不清了,以至于后来都忘记了自己当初的颜色是什么。

许多东西都是可遇不可求的,那些刻意强求的东西或许我们一辈子都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东西往往会在我们的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因为人生是偶然和必然的机缘,也是内心得自由的体现。内心要自然流露,生命要豁达开放,首先就要拥有一颗纯净飘逸的心,随风如白云般漂泊,安闲自在,任意舒卷,随时随地,随心而安。随不是跟随,而是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才能发现自己的本性,从而随性平和。 vOizFFj3hYNz7ZncQ1Ia9h/BsGva7u6Tkin1VrtwECHbsKzK4DJu8ciWU2kG+X1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