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
虽然做好事不一定能立即看到什么好处,但是好事的益处就像掩在草里面的冬瓜一样,于不知不觉中长大;做了坏事也许不会立即看出对自己的损害,但它就像春天庭院中的积雪一样,暗地里必然消融。
唐代诗人白居易喜欢佛法,有一次,他听说鸟窠禅师的修行相当高,于是专程到鸟窠禅师的住处去请教。白居易问鸟窠禅师:“佛法的大意是什么?”鸟窠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
鸟窠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八十的老翁也未必能够做到。”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不要做坏事,要尽量做到至善。“人之初,性本善”是人所共知的《三字经》的开篇语,但是长大的我们心中是否还留有这一份善呢?也许我们有,也许我们的心里早就被不良诱惑挤满了,不再有善的踪迹。
春秋时期,秦穆公在岐山有一个牧场,饲养着各种名马。有一天,几匹马跑丢了,管理牧场的牧官大为惊恐,因为一旦被大王知道,定遭斩首。牧官四处寻找,结果在山下附近的村庄找到了部分疑似马骨的骨头,心想,马一定是被这些农民吃掉了。牧官大为愤怒,把这个村庄的三百个农民全部判以死刑,并交给穆公。
牧官怕秦穆公震怒,于是带领这些农民向穆公报告说,这些农民把王室牧场里的名马吃掉了,因此才判他们死刑。穆公听了不但不怒,还说这几匹名马是精肉质,就赏赐给他们下酒。结果这三百个农人被免除了死刑,高兴地回家了。
几年后,秦穆公与晋惠公交战,陷入绝境,士兵被晋军包围,眼看快被消灭,穆公自己也性命堪忧。这时晋军的一角开始崩裂,一群骑马的士兵冲进来,靠近秦穆公的军队协助战斗。这些人非常勇猛,晋军节节败退,最后只得全部撤走,穆公脱离险境。到达安全地点后,穆公向这些勇敢善战的士兵表达自己的谢意,并问他们是哪里的队伍。他们回答说:我们是以前吃了大王的名马而被赦免死罪的农民。
秦穆公的一念之善最终救人救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每一个善良仁爱的人是一定会得到回报的。
善待社会、善待他人,并不是一件复杂、困难的事,只要心中常怀善念,生活中的小小善行,不过是举手之劳,却能给予别人很大帮助,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很难估量做善事对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影响有多大。大爱无私,做善事并不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我们应敞开心扉爱他人,真诚地爱他人,去宽慰失意的人,安抚受伤的人,激励沮丧泄气的人。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此等念头,是吾人一点生生之机。无此,便所为土木形骸而已。
担心老鼠挨饿所以常常留下一些饭粒,怕飞蛾扑火所以不点亮油灯,古代的人常有这些仁慈的心肠,这些慈悲之心正是我们人类繁衍不息的生机。没有这些,那么人类也就与那些木偶泥塑没有什么区别了。
春秋时期,郑国有个大夫叫公孙侨,字子产。他心地仁厚,常济贫并救人于危难,喜欢行善,特别是从不杀生。
一天,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活鱼。这些鱼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产非常感激朋友对他的关怀,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礼物,然后吩咐仆人道:“把这些鱼放到院子里的鱼池里。”他的仆人说:“老爷,这种鱼是鲜有的美味。如果将它们放到鱼池中,池里的水又不像山间小溪那样清澈,鱼肉就会变得不松软,味道也就不会那么好了。您应该马上吃掉它们。”子产笑了:“这里我说了算,照我说的去做。我怎么会因为贪图美味就杀掉这些可怜无辜的鱼呢?我是不忍心那样做的。”
仆人只得遵照命令。当仆人把鱼倒入池中时,眼见鱼儿悠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不禁感叹说:“你们真幸运啊。如果你们被送给别人,那么你们现在已经在锅中受煎熬了!”
孔子称赞子产:“有仁爱之德古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子产是如此聪明和善良,中国的老百姓都非常尊崇他。做人应该像子产一样常怀慈悲心,如果铁石心肠,那么世道冷漠,欢乐何在?治家、睦邻、择友,都以慈悲为怀,则令人如坐春风,浑身温暖。
长存一颗慈悲心,不仅仅是一种博大的情怀,更是对人生和自然的一种理解和顿悟。我们从来都是与我们周围的事物和自然融于一体的,对它们多加关怀实际上也是在关怀我们自身。
世间的美并非都与善相关,而所有的善行,却都是美丽的,即使没有光鲜的外表。做人以善良为根,正直为干,丰富的情感为蓬勃的枝丫,才能结出美丽善良的果子。
慈悲仁善可以匡扶世间的正义,能够为人和社会带来无限温暖。善不在大小,只要为善,善举便可得回报。我们说出善言、做出善事,虽然无心求得回报,可是当我们付出这些时,心灵却在瞬间被充满。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那么世间自会少些争执和计较。当一个世界没有怒气、没有争斗时,生活就会充满幸福。
播下慈悲的种子,世人都可享用丰硕的果实;留下几句仁爱的语言,世间都将充满温暖。种子探头笑,和风拂柳枝,此中风情,此间美丽,都令人心中漾满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