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不同地方多次出现过的人物
说明:
下面的叙述只是为了回忆每个人在书中哪些地方出现过,便于前后参照,不能作为个人的传略。(多数人在科学的其他领域有过重要贡献,与本书无关,就没有在此列举了。)列在这里的人物,不是看他的贡献大小,而是因为他们在书中的不同地方出现过多次。
巴德(Baade, Walter,1893~1960)
生于德国,美籍光学天文学家,与茨维基提出超新星概念及其与中子星的联系(5); 确认与宇宙射电源相关的星系(9)。
巴丁(Bardeen, James Maxwell,1939~)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证明宇宙中多数黑洞在快速旋转;与彼德森预言黑洞旋转对周围吸积盘的影响(9);与卡特尔和霍金发现黑洞力学四定律(黑洞演化定律)(12)。
贝肯斯坦(Bekenstein, Jacob,1947~)
以色列理论物理学家,惠勒的学生。与哈特尔证明不能通过黑洞外面的任何研究判别形成黑洞的材料的粒子类型(7);提出黑洞表面积相当于它的熵,与霍金就此争论,最后获胜(12)。
玻尔(Bohr, Niels Hendrik David,1885—1962)
丹麦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1922],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20世纪中叶许多大物理学家(包括朗道和惠勒)的导师;曾指导钱德拉塞卡与爱丁顿的论战(4);试图救朗道(5);与惠勒提出核裂变理论(6)。
布拉金斯基(Braginsky, Vladimir Borisovich,1931~)
俄罗斯实验物理学家。发现物理学测量精度(包括引力波探测器的精度)的量子力学极限(10);发明克服量子极限的“量子无破坏”装置(10)。
卡特尔(Carter, Brandon,1942~)
澳大利亚理论物理学家,英国剑桥席艾玛的学生,后移居法国。阐明旋转黑洞性质(7);与人证明黑洞无毛(7);与巴丁和霍金发现黑洞力学四定律(黑洞演化定律)(12)。
钱德拉塞卡(Chandrasekhar, Subrahmanyan,1910~1995)
生于印度,美籍天体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1983];证明白矮星存在极大质量,就预言正确性与爱丁顿争论(4);发展黑洞微扰理论(7)。
爱丁顿(Eddington, Arthur Stanley,1882~1944)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定律的早期倡导者(3);黑洞概念和钱德拉塞卡白矮星极限质量的强烈反对者(3,4)。
爱因斯坦(Einstein, Albert,1879~1955)
生于德国,瑞士/美国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1921];创立狭义相对论(1)和广义相对论(2);证明光同时既是粒子也是波(4);反对黑洞概念(3)。
格罗赫(Geroch, Robert,1942~)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惠勒的学生;与人发展黑洞分析的整体方法(13);证明空间拓扑只有在时间机器的产生过程中才会发生改变(如形成虫洞)(14);与瓦尔德第一次提出时间机器可能在形成时毁灭(14)。
贾柯尼(Giacconi, Riccardo,1931~)
生于意大利,美国实验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1962年领导一个小组利用火箭探测器首次发现X射线星(8);设计并建造“自由”号X射线卫星,第一次发现天鹅X-1是黑洞的强X射线证据(8)。
金兹堡(Ginzburg, Vitaly Lazarevich,1916~)
苏联理论物理学家;发明苏联氢弹的LiD燃料,然后被开除出氢弹计划(6);与朗道解释超导性起源(6,9);发现第一个黑洞无毛证据(7);提出宇宙射电波的同步辐射起源(9)。
格林斯坦(Greenstein Jesse, L.,1909~)
美国光学天文学家,茨维基的同事(5);与惠普发现不可能[用传统观点]解释宇宙射电波(9);激发了美国射电天文学研究的开端(9);与施米特发现类星体(9)。
哈特尔(Hartle, James B.,1939~)
惠勒的学生;与贝肯斯坦证明不能通过黑洞外面的任何研究判别形成黑洞的材料的粒子类型(7);与霍金发现黑洞视界演化定律(12);与霍金正在探索量子引力定律(13)。
霍金(Hawking, Stephen W.,1942~)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席艾玛的学生;完成了黑洞无毛证明的关键部分(7);与巴丁和哈特尔发现黑洞力学四定律(黑洞演化定律)(12);发现在忽略量子力学定律条件下黑洞表面积只能增加,在量子力学条件下黑洞会蒸发和收缩(12);证明小黑洞能在大爆炸时产生;基于天文学家未发现黑洞蒸发所产生的γ射线的事实,与帕奇提出原生小黑洞的观测极限(12);发展黑洞分析的整体。(拓扑学)方法(13);与彭罗斯证明大爆炸包含奇点(13);提出“良序猜想”,认为通过真空涨落在时间机器产生时将其破坏而保持时序(14);与索恩就天鹅X-1是否为黑洞(8)和裸奇点能否在宇宙中形成打赌(13)。
伊斯雷尔(Israel, Werner,1931~)
生于南非,加拿大理论物理学家;证明每个非旋转黑洞一定是球形的,提出黑洞通过辐射“脱毛”的证据(7);发现黑洞表面积只能增加,但未认识这一结果的意义(12);与彭罗斯和奥里证明黑洞奇点周围的潮汐力随黑洞年龄而减弱(13);探索黑洞研究早期历史(3)。
克尔(Kerr, Roy, P.,1934~)
新西兰数学家;发现爱因斯坦场方程的旋转黑洞解:“克尔解”(7)。
朗道(Landau, Lev Davidovich,1908~1968)
苏联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1962];30年代将西方理论物理学带回苏联(5,13);将星体热量解释为星体物质被中心中子核所捕获的结果,从而激发奥本海默对中子星和黑洞的研究(5);在斯大林大恐怖时期被捕,获释后提出超流体理论(5);投身苏联核武器研究(6)。
拉普拉斯(Laplace, Pierre Simon,1749~1827)
法国自然哲学家;提出并普及牛顿物理学定律下的暗星(黑洞)概念(3,6)。
洛伦兹(Lorentz, Hendrik Antoon,1853~1928)
荷兰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1902];为狭义相对论定律奠定基础,最重要的是洛伦兹—费兹杰拉德收缩和时间膨胀(1);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定律时的朋友和伙伴(2)。
麦克斯韦(Maxwell, James Clerk,1831~1879)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发展了电磁学定律(1)。
米歇尔(Michell, John,1724~1793)
英国自然哲学家;提出并普及牛顿物理学定律下的暗星(黑洞)概念(3,6)。
迈克尔逊(Michelson, Albert Abraham,1852~1931)
生于德国的美籍实验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1907];发明干涉仪测量技术(1);以那些技术发现光速独立于观测者在宇宙中的运动速度(1)。
闵可夫斯基(Minkowski, Hermann,1864~1909)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老师(1);将空间和时间统一为时空(2)。
米斯纳(Misner, Charles W.,1932~)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惠勒的学生;发明用嵌入图描绘坍缩恒星如何形成黑洞(6);组织对黑洞研究“黄金年代”有重要贡献的一个研究小组(7);发现在旋转黑洞附近传播的电磁波和其他波能从黑洞汲取旋转能并用来放大自己(12);发现奇点附近潮汐引力的“搅拌”振荡(13)。
牛顿(Newton, Isaac,1642~1727)
英国自然哲学家,创立牛顿物理学与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概念的基础(1);创立牛顿引力定律(2)
诺维科夫(Novikov, Igor Dmitrievich,1935~)
苏联理论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泽尔多维奇的学生;与多罗什科维奇和泽尔多维奇发现黑洞无毛的某些重要原始证据(7);与泽尔多维奇提出在银河系寻找黑洞的天文学方法,似乎最终获得成功(8);与索恩提出黑洞周围的吸积结构理论(12);与多罗什科维奇预言黑洞内部潮汐力随黑洞年龄而改变(13);研究物理学定律是否允许时间机器(14)。
奥本海默(Oppenheimer, J.Robert,1904~1967)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30年代将理论物理从西欧带回美国(5);与塞伯否定朗道关于恒星可能由中子核保持热量的结论,与沃尔科夫证明存在中子星极大质量(5);与斯尼德用高度理想化模型说明大质量恒星在死亡时会坍缩形成黑洞并阐明坍缩的某些重要特征(6);领导美国原子弹计划,一开始就反对氢弹计划,后来赞同,因此被认为对国家不忠(6);与惠勒争论坍缩是否形成黑洞(6)。
彭罗斯(Penrose, Roger,1931~)
英国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席艾玛的门生;猜测黑洞通过辐射失去毛(7);发现旋转黑洞在视界外空间旋涡里贮藏大量可以汲取的能量(7);提出黑洞显视界的概念(12,13);发现黑洞表面积只能增大,但未认识这一结论的重要意义(12);创立并发展黑洞分析的整体(拓扑学)方法(13);证明黑洞一定含有奇点,与霍金证明大爆炸含有奇点(13);提出物理学定律严禁在宇宙中形成裸奇点的宇宙监督猜想(13)。
普雷斯(Press, William H.,1948~)
美国理论物理和天体物理学家,索恩的学生;与特奥科尔斯基证明黑洞关于小扰动稳定(7,12);发现黑洞脉动(7);亲历黑洞研究黄金年代的结束(7)。
普赖斯(Price, Richard H.,1943~)
美国理论物理和天体物理学家,索恩的学生;确定地证明黑洞通过辐射失去毛,证明能被辐射的东西将被完全辐射(7);看到黑洞脉动的证据,但未认识其意义(7);与人提出黑洞的膜规范(11);为索恩的时间机器研究担心(14)。
里斯(Rees, Martin,1942~)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席艾玛的学生;提出模型解释黑洞从其伴星吸积气体的双星系特征(8);提出射电星系巨射电叶能源来自通过星系核心的能量束,与布兰福德发展能量束具体模型(9);与布兰福德等人用模型解释超大质量黑洞如何为射电星系、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提供能量(9)。
萨哈洛夫(Sakharov, Andrei Dmitrievich,1921~1989)
苏联理论物理学家;为苏联氢弹奠定重要思想基础(6);泽尔多维奇的亲密朋友、伙伴和竞争对手(6,7);后来成为著名异议人士,苏联开放后成为英雄。
史瓦西(Schwarzschild, Karl,1876~1916)
德国天体物理学家,发现爱因斯坦场方程的史瓦西解,描绘了非旋转静态或坍缩恒星的时空几何,也描绘了非旋转黑洞(3);发现爱因斯坦场方程在常密度星体内部的解——爱因斯坦曾以此论证黑洞不能存在(3)。
席艾玛(Sciama, Dennis,1926~)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英国黑洞研究者的导师(7,13)。
特奥科尔斯基(Teukolsky, Saul A.,1947~)
生于南非,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索恩的学生;提出并发展旋转黑洞的微扰分析方法,与普雷斯用此方法证明黑洞相对于微扰是稳定的(7,12);与夏皮罗发现物理学定律可能允许在宇宙中形成裸奇点的证据(13)。
索恩(Thome, Kip,1940~)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惠勒的学生;提出黑洞能在坍缩恒星内形成的环猜想,并为它找到证据(7);根据天体物理学资料估计引力波并提出探测引力波的思想和计划(10);与人发展黑洞的膜规范(11);提出黑洞熵的统计学起源(12);通过虫洞和时间机器的思想实验考察物理学定律(14)。
瓦尔德(Wald, Robert M.,1947~)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惠勒的学生;发展并应用特奥科尔斯基的黑洞微扰分析方法(7);与人发现电场在黑洞外的行为特征——成为膜规范的基础(11);发展黑洞蒸发理论并用于黑洞熵的起源(12);与格罗赫首次提出时间机器可能在形成时被毁灭(14)。
韦伯(Weber, Joseph,1919~)
美国实验物理学家;发明世界第一台引力波探测器(“棒探测器”)并参与发明引力波干涉仪探测器(10);公认的引力波探测之父。
惠勒(Wheeler, John Archibald,1911~)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美国黑洞与广义相对论其他方面众多研究者的导师(7);与哈里森和若野提出冷死物质的状态方程和完整的冷死星编目表,从而巩固了大质量恒星死后一定形成黑洞的证据(5);与玻尔提出核裂变理论(6);领导设计美国第一颗氢弹的小组(6);与奥本海默争论黑洞不能形成,后来成为黑洞的主要拥护者(6);发明“黑洞”(6)和“黑洞无毛”(7)的名词;论证引力坍缩恒星的“最终状态问题”是认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结合的关键,在论证中预言了霍金黑洞能蒸发的发现(6,13);发展量子引力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设想并发展量子泡沫的概念,现在我们猜测它是构成奇点的基元(13);提出普朗克—惠勒长度和面积(12,13,14)。
泽尔多维奇(Zel’dovich, Yakov Borisovich,1914~1987)
苏联理论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苏联天体物理学家的导师(7);发展核的链式反应理论(5):提出苏联原子弹和氢弹基础的关键思想,并领导一个原子弹设计小组(6);与多罗什科维奇和诺维科夫早就发现黑洞无毛的证据(7);提出几个寻找黑洞的天文学方法,其中之一似乎最后成功了(8);独立于萨尔皮特提出超大质量黑洞是类星体和射电星系的能源(9);猜想并与斯塔罗宾斯基证明,量子力学定律可能导致旋转黑洞辐射而失去旋转,但后来却反对霍金关于非旋转黑洞能辐射和蒸发的证明(12)。
茨维基(Zwicky, Fritz,1898~1974)
生于瑞士,美籍理论物理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和光学天文学家;与巴德认定超新星是一类天体并提出它们的能源来自正常星变成中子星时所释放的能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