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荣格:分析心理学

在弗洛伊德的学生中,荣格可谓是最得意的一个,弗洛伊德一度希望精神分析大旗由荣格执掌。但是,这对在精神分析史上被称为“最有收获、最亲密而又最扭曲、最怪诞”的组合(Schultz,2014),最终在1914年关系彻底破裂。此后,荣格开始了他的分析心理学运动。

一、荣格的生平

卡尔·荣格(Carl Jung,1875—1961),1875年7月26日出生于瑞士一个叫凯斯威尔的乡村。荣格自幼就是个非常内省的孩子,对外界比较封闭,因为他认为没有人能够理解人的内在体验和思想。荣格幼年时花了很多时间思考他所做的梦以及超自然的现象。10岁时他雕刻了一个2英寸的木偶人,并将这个木偶人收藏起来,独自一人时他会对木偶人讲话,有时还用密码给它写信。荣格渴望了解人格,这一愿望最终将他带入了新兴的精神病学领域。

荣格最初想成为一个考古学家,遗憾的是,他家境贫寒,只能到没有开设考古学课程的巴塞尔大学就读。1900年获得巴塞尔大学医学学位,两年后又获得苏黎世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荣格对精神病学感兴趣,最初在苏黎世大学厄根·布洛伊尔领导的精神病诊所任职。布洛伊尔是一位对精神分裂症有着精湛研究的精神病学家,他首创“精神分裂症”这一术语。在布洛伊尔的推荐下,荣格对精神病患者进行了词语联想实验研究,希望借此发现潜意识过程的本质。1903年,荣格娶了全瑞士第二富有的女继承人艾玛。尽管两人育有五个子女,但荣格仍绯闻不断。其妻于1955年去世。

卡尔·荣格

1906年,荣格开始与弗洛伊德通信,次年两人在维也纳弗洛伊德的家中会面了。这次会晤持续了13个小时,这是他们之间亲密而又短暂友谊的开端。值得一提的是,荣格不像弗洛伊德的其他学生,他是一位公认的精神病学家,早就有自己出版的著作,至少在他们第一次会面时荣格某些独特的见解就已显露出来。因此,与那些还是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身份尚无把握的年轻人相比,荣格可能显得更有个性。1909年,荣格随弗洛伊德访问美国并在克拉克大学演讲,1910年,荣格被推选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会长。

与弗洛伊德的期望相反,荣格并非一个不加批判的弟子,他对人格有自己的想法和独特的视角,当荣格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分歧也就在所难免。1914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由此也给荣格带来了一系列后果——作为一个心理学家,荣格遭到了冷落。他说:“我的书被宣布为垃圾,我也被当成了一个神秘主义者,如此而已。”接下来的7年,荣格基本是独自工作的,他深入探索了自己的潜意识,沉湎于自己的奇特想法、梦和想象,努力探索人格的本质。此时,荣格经历了一段长达3年的严重神经症时期,他感到处于和现实世界失联的危险之中,曾多次想到自杀,他“在床边放了一把左轮手枪,以防错过那个‘不用再返回’的时刻”。尽管他感到无法继续进行科研工作,但仍然坚持治疗患者。

图2-2 荣格与弗洛伊德于克拉克大学(前排左起:弗洛伊德、霍尔、荣格)

怀着对神话与个人关系这一问题的兴趣,荣格在20世纪20年代分别到非洲、美国的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进行了几次现场旅行考察,研究未开化人的心理过程。1932—1942年,荣格任苏黎世联邦综合技术大学教授。1934年,创建国际心理治疗医学学会并任主席。荣格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积极研究和著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的著作已编成《荣格全集》,共17卷。荣格一生中获得过许多荣誉,其中包括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1961年6月6日,荣格安然病逝于苏黎世湖旁的家中,享年86岁。荣格最后一本著作《记忆、梦与反思》是自传,在其去世后不久出版。

二、人格的结构

荣格用心灵(psyche)这个术语来指人格,在他看来,心灵是人格的整体,包括三个层次:自我、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一)自我

自我是意识的核心,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精神领域,与思维、情感、记忆和知觉有关,承担着清醒时的正常活动。意识是人心中唯一能够被个人直接知晓的部分,它像过滤器那样,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在我们接收到的刺激中,只有一部分能够进入意识的知觉之中。正是由于自我的这种重要功能,才保证了人格的同一性和持续性。

(二)个体潜意识

潜意识有两个层次:意识下面一层是个体潜意识,是属于个人的,它由一切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无数的其他经验组成,这些知觉和经验不是被压抑着就是被遗忘了。然而,来自个体潜意识的偶然事件可能轻易被唤回到觉醒的意识中,这说明个体潜意识并不是潜意识的深层。

个体潜意识是由一切在个人经历中曾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忘,或者在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意识印象的那些下意识的东西组成。例如,一个人的注意可以即刻从本页书漫游到昨天发生的事件记忆中。各种各样的经验存储于个体潜意识中,它可以比作一个档案柜,从中拿出什么材料,检查它片刻或再放回几乎不用花费什么心力,而它依旧在这个档案柜里,直到下次我们想起它。荣格的个体潜意识实际上类似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它的材料很容易被意识所利用,因而个体潜意识与自我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作用。

(三)集体潜意识

人格中最深层、也是最难接近的部分是集体潜意识,这也是荣格理论中最神秘、最重要、最具争议的一个概念,它包含了我们祖先在内的过去所有年代所累积起来的经验的影响。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会将人类自身和史前人类经验放置于集体潜意识中,通过遗传传递给下一代。根据荣格的理论,集体潜意识是“若干年前人类祖先的经验沉积物,每个世纪仅有微小的变动和差异,它是史前世界的回声”(Jung,1982)。

图2-3 人格结构示意图

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不只是人类祖先经验的沉淀,其中也可以发现类人猿或动物祖先的踪迹,进化论证实了所有种族的人脑结构具有相似性,这足以说明集体潜意识具有普遍性。荣格将每个人的人格与过去联系起来,这种过去不仅仅是个体的童年,还包括各系的历史。我们不是直接继承这些集体性的经验,比如我们并非直接继承对蛇的恐惧,而是继承对蛇恐惧的潜质。

集体潜意识是人格中最有力量的部分,它里面的内容总是要向外展示。当它们无法在意识中表现时,就会在梦中、幻想中或以象征的形式展示出来。荣格认为,通过分析梦和幻想来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集体潜意识内容有助于预知自己的未来,因为这些内容代表了基本的人性,它们所掌握的东西远比单个人所知道的东西多得多。荣格曾从各个方面收集原始意象的资料,包括他自己的梦和幻想、艺术品、语言和精神病患者的幻觉等。

(四)原始意象

原始意象(archetype,又叫原型)是一种由种族遗传获得的、对外界一定刺激产生反应的倾向性,包含在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通过主题或模式的再现得以印证。正如进化使眼睛、耳朵等感官对环境的特殊刺激(光、声等)极为敏感一样,进化也使人脑对某些类型的经验产生极大的敏感性。一般说来,几乎每个时代的每一成员所必须经历的经验都有相应的原始意象。例如,人们总是有一种慈母形象,而且也都经历了出生和死亡,经历过黑暗中面对未知的恐惧,崇拜权力或某种上帝般的形象,害怕魔鬼。这些原始意象世代遗传,决定个人对外界反应的倾向性。荣格发现集体潜意识中有五种原始意象比其他各种原始意象出现的机会要多得多。

1.人格面具(persona)

persona在希腊语中是“面具”的意思,荣格用它来描述一个人公开的自我。别人往往要通过它才能了解我们。人格面具的产生是因为人需要在社会中扮演角色,并起一定的社会作用。荣格认为,把人格面具当成整个人格的全部是完全错误的。在某种意义上,人格面具只是用来欺骗别人的工具,因为它只把个人人格的很小部分公开呈现。如果一个人相信他就是他所扮演的那个角色,那他是自己欺骗自己,这是很危险的。荣格说任何过分看重自己人格面具的人都要为此付出代价。

2.阿尼玛(anima)

阿尼玛是男性人格中的女性部分,来源于千百万年来男性对女性的经验。这一原始意象有两个作用:第一,使男性具有女性特征;第二,提供男女之间交往的模式(包括母子交往、夫妻交往等)。阿尼玛为男性提供了心灵中理想的女性,但是现实中的女性并不是都和它完全一致,如果一个男性坚持要某个女性符合他心中的理想要求,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有破裂的危险。因此,适当调整理想观念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

3.阿尼姆斯(animus)

阿尼姆斯是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成分,它使女性具有一定的男性特征,获得与男性交往的模式。它在女性心目中塑造了理想的男性。既然男性人格中有女性的成分,女性人格中又有男性的成分,那么对双方来说,充分意识到自己人格中的异性成分都是有好处的。否则,这些方面会一直休眠或欠发展,导致人格的片面性。

4.阴影(shadow)

阴影是人格中最黑暗、最深层的部分,是从我们的动物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包括动物的所有本能。阴影具有多种不道德的、易于动情的、令人生厌的欲望和活动。荣格声称它迫使我们去干那些通常不容许做的事情。在做出这些行动后,我们通常会解释为被某种东西“纠缠着”。荣格认为这个“某种东西”就是我们本性的原始部分,因为它,我们内心深处具有强烈的邪恶、攻击和狂暴倾向,阴影以妖魔鬼怪或仇敌的形象投射到外部世界中。

5.自性(self)

荣格认为,自性是最重要的原始意象,代表整体人格的整合与和谐。自性包含了潜意识的各个方面,它给人格的整个结构提供了统一性和稳定性。当自性表现为一个完全的整体时,它便被看作自我实现的一种内驱力。自性的作用在于协调人格中的所有其他部分,代表人类力求达到人格统一和整合的力量。如果一个人的人格达到了完全的整合,那他就处于自我实现的境界。自我实现涉及对未来的目标和计划,以及对个体能力的准确知觉。

知识链接:荣格与词语联想

荣格认为,有三种方法可以接近潜意识或发挥潜意识的治愈作用:词语联想、梦的分析和积极想象。其中,词语联想(word association)是一种非常简明的方法,几乎不包含任何神秘或深奥的色彩。其做法是,让被试按照一种简单的规则,对一些特定的刺激性词语做出自己的联想与反应。在荣格之前,高尔顿和冯特等人在心理学研究中都曾使用了形式极为类似的词语联想法。尽管荣格并非第一个使用这种词语联想技术的人,但他是第一个利用词语联想技术来研究反应障碍的心理学家。

进行词语联想测验时,荣格将一组词逐个读给患者听,患者用他脑中闪现的第一个词对每个词做出反应。除了测量对每个词的反应之外,荣格还测量了患者的呼吸变化,并用皮肤电反应计测量皮肤的电传导性。这两种心理测量对特定单词的情绪反应提供补充证据。如果患者对一个特定的单词反应时间长,呼吸没有规律性或皮肤传导性发生了变化,那么荣格就认为存在着同刺激词或回答有关的潜意识的情绪问题。下列指标是荣格用来判断患者情绪的依据:

(1)对一个刺激词的反应时长于平均反应时;

(2)重复刺激词作为反应;

(3)一点也没有反应;

(4)过多的身体反应如笑得太多,呼吸频率增加;

(5)口吃;

(6)连续用刺激词来反应;

(7)无意义的反应,如生造的词;

(8)肤浅的反应,如用同音词反应刺激词;

(9)用几个词来反应;

(10)错把刺激词当作别的词。

(资料来源:芭芭拉·汉娜,1998:92)

三、人格的类型
(一)两种态度

荣格1921年出版的《心理类型》有时候让人觉得是一本算命的小册子,在该书中,荣格按照心理能量的方向确定了人们对待世界的两种态度:内倾(introversion)和外倾(extraversion)。荣格认为,尽管每个人都具有这两种态度,但是他通常会更多地表现出其中的一种。内倾者的心理能量流向身体的心灵过程,他们趋向于安静、爱幻想、好沉思、喜欢内省,并且抵制外部的影响,对事物比与人打交道更感兴趣。这种人只生活于自我的小天地里,在与别人和外界的接触中缺乏自信,且倾向于孤僻和害羞。内倾者一旦患上神经性疾病就很可能倍感焦虑。

外倾者的心理能量指向外部的人、事和情境。这种类型的人强烈地感受到周围力量的影响,在各种情境中都善于应付而且自信。外倾者爱动、好交际,对人和外部世界感兴趣。荣格指出:“外倾型的特点是对外部事物感兴趣,并积极做出反应。愿意接受现实,渴望影响他人或被他人影响,有参与的需求并愿与社会打成一片。而内倾人格则对现实生活淡然处之,不愿参与甚至厌恶社会,更不用说与社会打成一片。”(Jung,1921)外倾型的人如若患上神经性疾病则很可能发展为歇斯底里的神经官能症。

(二)四种功能

除内倾和外倾两种基本态度外,荣格还提出了四种心理功能:感觉、直觉、思维和情感。这些功能是指个体知觉和理解外部真实世界与我们的主观内部世界的不同方式。设想一下,你从沉睡中醒来,首先出现的是对屋子的感觉。如果这是个陌生的屋子,你就不得不去想这是在哪儿,这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接着是对屋子的反应,它是否舒适、令人愉快,这是对感觉的评判行为。至于直觉,它是感觉的更微妙形式,是对人或事物的潜意识评价。在荣格看来,人格差异经由各种功能反映出来,我们常利用它们来使自己既适应于外部的客观世界,也适应于内部的主观世界。

1.感觉与直觉

感觉和直觉属于非理性功能,它们不需要使用推理,这些功能接受经验且对其不做评价。感觉是对物理世界有意识的知觉,其功能在于提供给人外部世界的具体事实,是对现象不加评价的最初体验。直觉是在潜意识状态中的知觉过程,是一种预感或没有理由的推理,其功能在于超越事实与逻辑而把握现实的本质。例如,我们相信有人和我们共处一个黑暗房间的信念可能是基于我们的直觉和预感,而非真实的感官体验。

2.思维与情感

思维和情感属于理性功能,用于评价我们的经验,与推理和判断有关。思维是一种产生意义和领悟的过程,其功能在于帮助人揭示自然和自身的本质,运用推理和逻辑解释各种事件。尽管思维与感觉相反,但它们都与对经验的组织和分类有关。情感是权衡和评价的主观过程,其功能是给人类以痛苦与愉快、恨与爱的主观感受。

人类总有突出发展四种功能中某一种功能的倾向,因为这几种功能之间存在抵触:一个具有很高思维功能的人会倾向于抑制情感,如果感觉功能得到高度发展则直觉功能就会受抑制。荣格认为,一个人思考得太多会使他的情感功能衰弱,一个神秘型的人如果过度发展直觉则会使感觉功能衰退。

(三)八种人格类型

荣格将两种基本态度与四种功能相匹配,提出了八种类型的人格。

1.外倾思维型

这种类型的人思想特点是以客观的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维过程。科学家是外向思维型,他们认识客观世界,解释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荣格认为,达尔文和爱因斯坦这两位科学家在思维外向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外倾思维型的人,情感压抑,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表现为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点。

2.内倾思维型

这种类型的人除了思考外界信息外,还思考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他们对思想观念本身感兴趣,收集外部世界的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思想。哲学家属于这种类型。荣格指出,德国哲学家康德是一个标准内倾思维型的人。内倾思维型的人,具有情感压抑、冷漠、沉溺于玄想、固执、刚愎和傲气等人格特点,荣格本人就属于这种类型。

3.外倾情感型

这种类型的人中女性比男性要多,其中首推那些在政治领域取得很大成功的女性,她们的情感符合于客观的情境和一般价值。荣格指出,外倾情感型的人在爱情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他们不太考虑对方的性格特点,而考虑对方的身份、年龄和家庭等方面。外倾情感型的人,思维压抑,情感外露,爱好交际,寻求与外界达成和谐。

4.内倾情感型

这种类型的人的情感由内在的主观因素所激发。她们常常是害羞的女性,虽然很少表达情感,但其内心实际上情感丰富,还兼具忠诚、爱家等品格。内倾情感型的人有深刻的情绪体验但却避免向外表达,她们看起来神秘而难以接近,思维压抑,情感内敛,气质忧郁、冷漠和自信。

5.外倾感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头脑清醒,倾向于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但对事物并不过分追根究底。外倾感觉型的人,寻求享乐,追求刺激,他们一般情感浅薄,直觉压抑。这种人具强烈的外部取向,对不同的人和变化的环境具有适应性,不具备内省精神,但具备享受生活的能力。赛车手、流行歌手是典型的外倾感觉型。

6.内倾感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远离外部客观世界,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世界之中。他们消极、平静、超脱于日常世界,常常带着怜悯和嘲弄的眼光看待大多数人,他们具备审美敏感性,通过艺术或音乐来表达自己,并常常压抑自己的直觉。

7.外倾直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力图从客观世界中发现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并不断地寻求新的可能性。他们对于各种尚孕育于萌芽状态但有发展前途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感觉,并且不断追求客观事物的新奇性。外倾直觉型的人,可以成为新事业的发起人,但不能坚持到底。荣格认为,商人、承包人、经纪人等通常属于这类型的人。

8.内倾直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力图从精神现象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他们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善于幻想,观点新颖,但有点稀奇古怪,他们很难应对日常生活以及为未来制订计划。这种人可能是一个神秘主义者、空想家或思想奇怪的人。

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兼有外倾性和内倾性的中间型。上面用来说明每一种类型的模式都是典型的极端模式。纯粹内倾型或外倾型的人非常少,只有在特定场合下,由于情境的影响而使其中一种态度占优势。每个人也能同时运用四种心理功能,只不过各人的侧重点不同,有些人更多地发挥一种心理功能,另一些人更多发挥另一种心理功能。此外,外倾或内倾并不影响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就。例如,李白具有明显的外倾,杜甫具有明显的内倾,但是他们都成为唐代的伟大诗人。

四、人格的发展

荣格认为,人格同时由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子和我们曾经是什么样子决定,他批判弗洛伊德只强调过去的经历是人格塑造的关键,却忽视了未来的作用。他还认为,我们的发展和成长不受年龄的限制,并一直朝着更加完善的自我实现前进。人格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个性化,其中要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

(一)人格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童年期(从出生到青春期):最初是无序阶段,儿童只有零散、混乱的意识;然后是君主阶段,儿童产生了自我,出现了抽象思维的萌芽,但缺乏内省思维;最后是二元论阶段,儿童出现内省思维,自我被分为主体和客体,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第二阶段是青年期(从青春期到中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年轻人需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但此时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荣格认为这一阶段是“心灵的诞生”阶段。要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必须克服童年期的意识狭窄,努力培养意志力,使自己的心理和外部现实保持一致,以便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

第三阶段是中年期(女性从35岁、男性从40岁开始直到老年):这是荣格最为关注的时期。中年人往往在社会上和家庭生活中都已经扎下根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面临着体力的衰退、青春的消逝、理想的暗淡,从而出现心理危机。荣格认为,要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关键要把心理能量从外部转向内部,体验自己的内心,从而懂得个体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第四阶段是老年期:老年人易沉浸在潜意识中,喜欢回忆过去,惧怕死亡,并考虑来世的问题。荣格认为,老年人必须通过发现死亡的意义才能建立新的生活目标。他强调心灵的个性化实际上要到死后的生命中才能实现,意味着个人的生命汇入到集体的生命中,个人的意识汇入到集体潜意识中。

(二)中年期危机

荣格认为,人格变化主要发生在35~40岁,这一时期正是荣格和他的患者经历个人危机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成年早期的适应性问题得以解决,典型的“40岁的人”的形象在工作、婚姻和社区中被建立。荣格问道,为什么在取得成功以后,那么多人在这个年纪会难以逃脱绝望和没有价值的感受,他的患者基本上全都会告诉他同样的事:他们觉得空虚,冒险、兴奋和热情消失了,生命失去了意义。

荣格发现,许多中年人肩负工作与家庭的重担,他们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有了美满的家庭,但他们重新审视与评价自己过去的选择和走过的路程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失落感,感到人生仿佛失去了意义,心灵变得空虚而苦闷。这时内部与外部相互对立、冲突,荣格认为这是在人生的外部目标活动之后所出现的一种心灵的真空,他称之为“中年期危机”。

要使中年人振作起来,就必须寻找一种新的价值来填补这个真空,扩展中年人的精神视野和文化视野。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过沉思和冥想,把心理能量由注重外部世界转向过去所忽略的主观世界,由外部适应转向内部适应。用荣格的话来说,“对于那些已到中年、不再需要培养自觉意志的人来说,为了懂得个体生命和个人生活的意义,就需要体验自己的内心存在”。这也就是荣格所说的人后半生的任务就是发展自身。 6heM+qfB44q/rdDeep9vaan4OIMoKvgXaTYmCQGemfzY3OqXaI1fTigeDky8AEs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