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在弗洛伊德的学生中,阿德勒是第一个“背叛”他的人。阿德勒坚信,性绝不是神经症唯一的根本原因。他认为,和动物相比,人最显著的弱点是体格上的劣势,但是人将自己的劣势通过发达的大脑转化为优势。阿德勒相信,所有生命都在与其“劣势”抗争,都有一种权力意志。如果说性是神经症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的话,那是因为性成为人们追求权力意志的主要障碍之一。

一、阿德勒的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1870年2月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郊区,在他的记忆中,童年时代是痛苦的。阿德勒是家里六个孩子中的老三,4岁时才学会走路,他的童年是在其哥哥的阴影下度过的。阿德勒小时候经常患病,还得过佝偻病,致使他在体育运动和室外游戏时总是落后于他的哥哥和其他伙伴。他有两次差点被车撞死,4岁时还险些因患肺炎而丧生。由于体弱多病,他得到了妈妈的特殊照料,然而这一切在他的弟弟出生后就结束了。他回忆说:“在我两岁之前,妈妈对我很宠爱,但弟弟出生后,她的注意力就转移了,我有一种被废黜的感觉。”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在上学时也被自卑感困扰着。他成绩平平,有一年他的数学非常糟糕,不得不重修这门课。老师劝告阿德勒的父亲带他离开学校,去给鞋匠当学徒。这件事激发了阿德勒的动力,他发疯般地学习,不久便成为全班数学最好的学生。1895年,阿德勒进入维也纳大学并取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一名眼科医师。他特别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合作始于1902年,那是在阿德勒向当地报纸进行反击以捍卫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理论之后,弗洛伊德邀请阿德勒出席他的周三小组讨论会时。1910年,阿德勒被任命为小组(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的首任主席。阿德勒在维也纳居住期间,也像维也纳人一样,经常到咖啡馆和朋友及学生们一起饮酒作乐,谈天说笑。他友善谦和,不拘小节,因此和三教九流的人都能交上朋友。

然而,在许多观点尤其是对性的看法方面,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产生了严重分歧,并最终导致他在1911年退出精神分析学会,并成立了一个新的组织——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自由”二字暗示着弗洛伊德的组织是不自由的),后改称“个体心理学会”。在与弗洛伊德交往9年之后,两个人的友谊完全破裂,从此两人再未见面。弗洛伊德谴责阿德勒通过将精神分析降为外行人的常识水平而使自己出名。关于阿德勒,弗洛伊德曾说:“我让一个侏儒变得伟大。”历史证明,弗洛伊德与阿德勒从来就没有多少共同点,阿德勒加入弗洛伊德学派也许根本就是一种错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德勒作为一名医生在奥地利的军队中服役,退役后他在维也纳的学校系统中开设了儿童心理诊所。20世纪20年代,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有许多追随者来到维也纳,并在他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他在许多国家讲过学,并于1926年来到美国,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在这里他受到了热烈欢迎。一位传记作家曾指出,阿德勒“亲切、乐观、热情并伴随着巨大的野心……使他作为一名心理学专家,在美国迅速声名鹊起”(Hoffman,1994:160)。

1935年,阿德勒在美国定居,部分原因是受德国纳粹的迫害。此后,他担任纽约长岛医学院的医学心理学教授。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病逝于苏格兰讲学途中。

二、自卑感与追求优越
(一)自卑感

阿德勒并不同意关于动机的原始基础在于性本能的说法,他相信,一般的自卑感是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最初,他将这种自卑感与身体的缺陷联系起来。后来,阿德勒扩大了这个概念的范围,包括任何身体的、精神的或是社会的障碍,而不管是真实的或想象的障碍。他曾写道:“成为一个人就意味着感受到自卑。”(1933:96)因为自卑感是所有人共有的,并不是软弱或不正常的标志。

阿德勒认为婴儿不能自主和弱小可以引起一般的自卑感,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因为所有儿童都是完全依赖于环境才能生活的。儿童意识到自卑,同时也被天生的为争取优越而奋斗的精神所驱使。阿德勒相信这种“推” 和“拉” 的过程在个体的整个一生中持续存在着,它迫使个体力图获得更大的成就。

(二)自卑感补偿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补偿自卑感会发生什么?克服自卑感的无能会强化他们,导致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的产生。具有自卑情结的人对自己评价很低,感觉无助,而且无法应对生活的要求。阿德勒发现来找他进行治疗的许多成年人在童年时期都有自卑情结。这种自卑情结源于儿童期的三种因素:机体自卑、溺爱及忽视。

阿德勒认为,身体器官的缺陷通过个体努力补偿这种缺陷来塑造人格。就像阿德勒本人对童年身体的自卑——佝偻病的补偿,比如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很可能会努力发展出众的运动技能。历史上有很多这种补偿的例子,例如,古希腊政治家狄摩西尼(Demosthen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努力克服口吃而成为一位伟大的演说家;第26任美国总统、病怏怏的西奥多·罗斯福,成年后成为身材很好的模特;20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的楷模张海迪,小时候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没有沉沦,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做斗争,最终成为一名著名的残疾人作家。此外,一个人可以通过发展身体其他部位器官的力量来弥补先天的缺陷,比如盲人可能发展出特别敏感的听觉。

1910年,阿德勒注意到心理自卑感和生理自卑感一样,也会导致补偿。阿德勒指出,人一生下来是完全依赖他人的,因而天生就有一种自卑感或虚弱感。这种自卑感推动一个人去获得力量以战胜这种感觉。在其早期的理论中,阿德勒强调力量的获得是克服自卑感的一个途径。后来,他提出人们通过追求完美或优越来战胜自卑感。自卑感既可以是一种促进成长的积极因素,也可以是一种消极力量,这完全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态度。

(三)追求优越

阿德勒将追求优越视为生命的基本现象,是人们追寻的最终目标。它包含着更为全面和完整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根据这种观点,性并不是一种占优势的内驱力,而是达到优越的手段之一,占优势的内驱力是人对优越的追求。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为了自身完美而付出的一种努力,而并非要试图超越所有人,也不是指傲慢自大和刚愎自用的倾向或对我们的能力和成就的夸大。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神经症患者只顾努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正常人则以从事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人生的推动力,所有其他动机都可归入其中。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建立一种优越感来克服生活中的障碍,克服我们的自卑感。我们越自卑,追求优越感的要求就越强烈。但阿德勒没有将成就与心理健康等同起来。相反,他认为,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的人通过公众利益来表达他们对优越感的追求。和自卑感一样,追求优越既能导致积极的发展,也能引起优越情结。如果一个人一心一意只追求自己的优越而忽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那么这个人就产生了一种优越情结。有优越情结的人表现为夸耀、虚荣、自以为是及贬低他人。

阿德勒提出,我们追求优越是为了努力让自己更加完美、完整,这种观点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不谋而合。因此,与其说阿德勒是精神分析流派的代表,不如说是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他的观点对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生活风格与创造性自我
(一)生活风格

阿德勒认为,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都有自己的私人逻辑,朝向自己的生活目标,从而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包括对自己独特行为与习惯、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这些想法构成了他的生活风格(life style)。生活风格是因人而异的,阿德勒指出,儿童到5岁左右便形成了生活风格,其家庭关系、生活条件和经验决定了他今后一生的生活特点。他提出三种研究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和梦的分析。

第一是出生顺序。他指出,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教养的方式或给予的关注会根据子女的出生顺序而变化,同胞兄弟姐妹之间也常常因要争取父母的爱而相互竞争。因此,长子的性格特征是聪明、有成就需要但害怕竞争;次子喜欢竞争,有强烈的反抗性;最小的孩子有雄心,但懒散难以实现抱负。独生子女的性格类似于长子,因为其竞争对手往往是来自学校的同学。

第二是早期记忆。阿德勒根据人的记忆具有主观性、创造性和想象性的特点,认为个体对于自己早年生活的记忆往往为人们了解其独特的人格提供了线索。

第三是梦的分析。阿德勒认为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梦能够显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是个人行动的指南。其性质取决于社会互动,特别是个体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及亲子关系。如前所述,忽视是自卑情结的来源之一。被忽视的孩子在应对生活要求时会感到自卑,从而可能不信任他人甚至对其产生敌意。因此,他们的生活风格可能是寻求报复,嫉恨他人的成功以及追求他们自认为应得的东西。

(二)创造性自我

阿德勒认为,我们是命运的控制者,而不是受害者,这一观点使他从根本上脱离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创造性自我是指人格中的自由成分,它使得个体能在可供选择的生活格调和追求目标之间进行选择。尽管环境和遗传为人格提供了基本材料,但一个人可以按照任何一种方式自由地组合这些成分。阿德勒认为是个体创造了生活风格,我们创造自我、人格、性格。个体并不是被动地由童年经验所塑造,经验本身并没有我们对它们的意识态度那么重要。

根据创造性自我概念,阿德勒驳斥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基础,即被压抑的早期创伤性经验的记忆。阿德勒说:“我们并不会受到早期创伤性经验的打击,其实我们只理解适合自己目标的经历。”(Adler,1937,1958)一旦个体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最终目标和生活风格,就可以用它们来解释所有的生活经历。这些产物是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决定了有些经验可以被理解而有些却不能。能被人格同化的经验是可理解的,否则便不可理解,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就是不可理解的。

阿德勒的创造性自我概念是其理论的顶点,根据这一概念,一个人决定其人格的能力与他独特的生活风格相一致,人们在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命运中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因此,阿德勒认为,人有可能直接参与他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像弗洛伊德所主张的那样,让命运被动地由过去的经验所决定。尽管阿德勒是弗洛伊德圈内的早期成员,但他形成的理论几乎与弗洛伊德没有相同之处。阿德勒更强调意识,强调社会,强调自由意志。

四、出生顺序与人格发展
(一)出生顺序

阿德勒是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他在考察患者的童年背景时,非常强调人格和出生顺序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家庭中最大、中间和最小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社会经验,由此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见表2-2)。阿德勒指出,最大的孩子在家里受到较多的关注,直到第二个孩子出生以后他才让位。阿德勒论证说,第一个出生的孩子可能会感到不安全和敌视别人。他发现第二个出生的孩子常常具有强烈的野心、造反精神和妒忌心,并不断试图超过第一个出生的小孩。然而,阿德勒认为第二个小孩比第一个小孩或最小的小孩适应能力更好一些。他认为最小的孩子常常被娇惯坏了,因而其成长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行为问题。

表2-2 出生顺序与人格发展的关系

(续上表)

根据出生顺序假说,家里的头生孩子在人格上不同于中间的孩子,中间的孩子又不同于最小的孩子。阿德勒认为,头生儿一出生就会受到父母的过度关注和溺爱,原因在于父母对第一个孩子没有抚养经验,他们不会错过向任何一个朋友和亲人介绍新成员的机会。然而,这种溺爱的时间不会持续很长,随着第二个孩子的出生,头生儿慢慢会被忽略,他必须和新的家庭成员分享父母的关爱。阿德勒说,头生儿的自卑感大多比较强烈,他们通常是“问题儿童、神经病患者、罪犯、酒鬼和性反常者”。

阿德勒对中间孩子的评估更积极些,他本人就是中间的孩子。对这些小孩,父母一般不给予过多的关爱。阿德勒说,中间儿追求优越的愿望十分强烈,总是努力追赶或超过他的哥哥、姐姐,这种在竞争中向他人挑战并战胜他人的倾向会贯穿他整个一生。阿德勒指出:“甚至在他长大后,在家庭之外,他还会把自己与处在比他有利条件的人相比较,试图超过他们,以此作为自己的推动力。”

至于家庭中最小的小孩,阿德勒认为,他们往往会成为家里的宠儿,特别是当其他兄弟姐妹比他大很多时。由于受追求优越的动力驱使,末生儿的发展速度会特别快,他们成年后通常在许多工作领域都能取得较高的成就。不过,阿德勒认为末生儿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即如果被过分纵容,他们在长大后可能还会保留童年期的无助感和依赖感。

(二)父母的影响

阿德勒相信,人出生后的最初几年对成年后的人格发展是绝对重要的。不过,他更强调父母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有两类父母行为会导致儿童后来的人格问题:溺爱和忽视。父母给孩子过多的关注和过度的保护就是溺爱,溺爱剥夺了儿童的独立性,容易引起更强烈的自卑感,从而导致其成年后的人格问题。例如,对孩子的淘气行为,有些父母要么不管,要么完全压制。他们总是要保护孩子骑马时别摔着,别被其他孩子欺负,并企图让孩子回避生活中不愉快的经历。结果,孩子长大后缺乏应对各种生活问题的能力,其成年后的特点就是没有信心、犹豫不决、过度敏感、缺乏耐性,以及离不开别人的支持。怎样才算不溺爱呢?阿德勒认为,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独立,允许他们自己做决定,甚至允许他们犯一些错误。

相反,如果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关注,用阿德勒的话说就是忽视,这样的儿童长大后,多半会变成冷酷的、怀疑他人的人,不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懂得爱,不能对别人的感情给予回报。他们对亲密的关系感到不舒服,对别人的密切接触有病态的反应。还有一些人特别依赖他人,总想获取而不想付出。在阿德勒看来,这种极端冷酷和过度的自我为中心表明,个体从小受到父母的过度忽视或溺爱。对于这些人,心理治疗会有所帮助。

五、阿德勒与弗洛伊德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结缘始于《梦的解析》,这本书在1900年一出版便引起阿德勒的关注。那时,他还是一位30岁的普通医生,在共同为《梦的解析》辩护的过程中,他与弗洛伊德结成朋友。他们在某些方面有共同之处,例如,两人都经常保持着一种谨慎的怀疑态度。不过,对于生活,阿德勒的态度比弗洛伊德轻松愉快。与弗洛伊德不同,阿德勒很喜欢维也纳,擅长社交,还喜欢去咖啡馆。他在艺术上兴趣广泛,爱听音乐。所有这些或许正是他的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迥然不同的原因。

对待神经症问题,弗洛伊德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为了解开患者盘根错节、纠缠不清的心理,无论花多少时间都在所不辞。而阿德勒却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觉得冗长的分析很可能是在浪费时间,并可能在患者的心理上引发消极和被动的态度。阿德勒更注重理解神经症的含义及其引发的后果,而不是在患者的童年期寻找根源。总之,阿德勒同弗洛伊德理论上的分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如果说弗洛伊德在追寻精神病根源和分析人类心理活动时重视心理内部的因素的话,那么,阿德勒则强调社会的和实际生活过程的作用,尤其强调儿童所受的教育与成年人所受的再教育对改造心理所起的作用。

第二,弗洛伊德很重视“性”的因素,而阿德勒认为促使人们行动的是“追求权力”的欲望、胜过他人的野心等。

第三,阿德勒提出了自卑感与追求优越的观点,弗洛伊德对此持否定态度。弗洛伊德认为,阿德勒的这些观点必然走向对潜意识理论的否定。他还认为,阿德勒的理论同尼采的“追求权力的意志论”毫无差别。阿德勒也不甘示弱,他强调自己的理论体系的独创性,并自称他的心理学是一种“个体心理学”,以此强调“人格”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各种矛盾和分歧使得两个人的关系于1911年完全破裂。1937 年5月28日,阿德勒在苏格兰讲学途中去世,弗洛伊德从一位朋友那里得知了这一消息,下面的话可以看出他对阿德勒的成见之深(Jones,1957:208):

我不明白你为何为阿德勒感到痛惜。一个犹太孩子从维也纳郊区出来而死于阿伯丁,这是一种闻所未闻的经历,并足以证明他走得太远了。世人对他曾在对抗精神分析方面所做的努力实在给了他足够的奖赏。 qQg8tUIzRx/uzJo0tSu6tWF+aq0GDUUHlozP6Wznslf2hL9h0pFrmVO8euN6gza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