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风:是风教,是讽谏,是地方乐调,也是天意

以上说“国风”,重点在“国”,现在谈谈“风”。“风”的概念,从古到今有不同的解释。风,本为自然界空气流动现象。但古人理解可不这样简单。有人就说“风”代表教化、风教。孔子就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国家发布政令,发布文教政策,就像刮风一样;风一动,草就随之摆动。古代非常重视风教,又称政教。“政”是什么意思?政者,正也。就是引导人民走正确的路。走正确的路,就要实施正确的文教,也就是用好的风化化导民众。这是“风”的第一个含义。

风,又可以读成“讽”,就是今天“讽刺”的“讽”。要讽刺什么,总得幽默点,拐弯抹角一点。大家较为熟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话说得多么委婉啊!这在古人也是很重视的。从上面往下说,是风化;下面对上提意见,就是“讽”“讽谏”。老百姓有意见,往往是经由民谣歌唱来表达的,这就是讽谏。这是古代的大致情况。当然还有其他解释,但以上两点是最主要的。

还有一种说法,自古就有,近现代以来更受重视。那就是:“风”是地方乐调。古代著名编年史《左传》就曾记载了一个故事:一位楚国乐官战争中被晋国人俘虏了,晋国人叫他演奏音乐,他就“操南音”,即演奏南方的家乡乐调。为此,晋国人称赞他是“君子”,“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土风”就是地方乐调。还有,孔子、墨子,都是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既然是“歌舞”《诗三百》,就得有乐调。古代中国是地域广大的国家,各地的乐音也很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的各地乐音、乐调,就是“风”。现代人最认同“风是地方乐调”这一说法。

上面这最后的“风”说,很有道理。不过,我以为还不全面。所以,让我们就“风”的原始意义再作一点分析。古代有一种现象,就是“吹风定律”。吹风定律干什么用?判断时令。这在东周文献有记载。春天到了,该下地种地了。那么,哪一天是春耕最佳时节?这需要专门的判断,方法就是吹律管。所谓律管,跟后来的笛子大体相同。谁来吹律呢?记载上说是“瞽”,就是盲人艺人。他们双眼失明,所谓感官互补,眼睛看不见的人往往耳朵灵光,古代就由他们专门负责吹律。我们知道,在不同的气温、气压、湿度下,同一个长度的管子吹出的声调,是不一样的。古人就根据这一原理吹律,测定某一节令到来。中国文化是农耕文明,而且,中国农耕文明是在季风气候区域里建立的,所以种地特别强调时令。任何一个农民,对时令的熟悉要比城市人敏感得多。什么时候种小麦,什么时候种瓜、种豆,时令上是非常讲究的。这就要吹律管测时节了。请注意,因为风与时令有关,古人又相信天地有灵,所以“风”就很神秘。郭沫若先生有一部书叫《殷契粹编》,说甲骨文有这样的说法:“风”字与“凤”字关系密切,风就是凤,就是神秘的凤凰。“凤”的职责就是“帝史”。“帝”就是上天,“史”就是信使。“风”是什么?原来就是传达上天意思的使者。也就是说,古人认为“风”这种现象与神秘的天意相通。

《小雅·何人斯》
篪(chí)(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篪,竹制,横吹。曾侯乙墓曾出土两件横吹竹管乐器,学者以为即篪。其形制,吹孔在上,两端封闭,在管身一侧近两端处,各开一个椭圆出音孔。与今日笛子吹奏方式有别。

这又涉及西周时的“天命”观念。西周确立了一个很重要的精神观念,相信历史兴衰的幕后主宰就是天。上天把王朝大权一开始交给夏,后来到夏桀时恶待老百姓,老百姓怨声载道,上天就听到(“听到”俩字很重要)了。于是上天就“革命”,做法就是把权力从夏人手里夺回来,转而交给殷商。殷商到了纣王时,又不好好干,老百姓又怨声载道,于是上天也听到了,就又把权力重新夺回来,转而又交给周人。那么,上天根据什么把权力拿回来又换过去呢?就是根据老百姓的呼声,其中就包括歌唱。刚才我们说,“风”有神秘的含义,老百姓的这种歌唱,也被视为“风”,就是想象歌声像风一样传达给上帝。这样的意思,保存在《孟子》里,就是这样的两句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两句话的要点是:老百姓歌唱里含的情感,是可以被传达到上天的。上天最终根据百姓的歌声,亦即民“风”的内容,做出把大权交给谁的决定。

同样,上天的意思,有时候也是经由歌唱传达给下界人的。这样的例子周代有,不过还是举一个大家较熟悉的吧。东汉后期,出了一个很残暴的人——董卓,杀了不少人。据文献记载,在董卓没有杀人之前,当时的市井小孩嘴里就唱:“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什么意思啊?一开始大家莫名其妙,也不太在意。后来董卓杀人了,才发现:“千里草”,就是一个“董”字;“十日卜”,就是一个“卓”字啊!原来在董卓原形毕露以前,老天就经由小孩子的嘴向人们预告,不久将有一个董卓出来杀人放火啊!可惜,大家也只能事后诸葛亮,肉眼凡胎,没能领会老天提早发出的谶语啊!

还有一个例子离我们更近,是关于近代袁世凯称帝的。袁世凯有好不学,偏学坏,放着民国大总统不当,非要做皇帝。那时候的北京,据说家家唱“家家门口挂红线”。袁世凯称帝了以后国号叫“洪宪”,据说就是一个妓女给他起的。一些达官贵人在八大胡同那种地界闲聊国是,旁边一位妓女多了一嘴:未来的帝朝叫红线得啦!你看市面上唱“家家门口挂红线”,叫“红线”,不就完了吗?后来“红线”俩字一经改装雅化,就成了“洪宪”。

诸如此类的现象,用唯物观点理解,是人心骚动的表现,人心不安自然就出这种事情,与人撞见鬼差不多,心里没事撞不见鬼。一个时代也一样。当年陈胜、吴广要造反,为了神化自己,吴广就点一堆篝火,黑夜里躲在一边学狐狸叫,即所谓“篝火狐鸣”,叫什么“大楚兴,陈胜王”,也都是造谣惑众的事情,当不得真。可在古人就不然,他们相信这个,相信老百姓的歌唱是神秘的,“风”就传达了上天的什么神秘天意。

这样就带来一个重要的文化结果。简单看这个现象,是古人愚昧的表现。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愚昧观念,却带来了一个积极的结果。什么结果?就是朝廷特别重视采集民风。采集民风做什么?观看。观看什么?观天意。同时,儒家解释说,观看民风最重要的是考察自己的政治得失。通过老百姓的歌唱,你执政者听到、看到,知道百姓心里怎么想的了。那就根据民意检测自己的行为,改善自己的政治吧。一个愚昧的观念,却带来一种不错的文化结果。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复杂,这样精华与糟粕并存,手心手背,一体两面。剔除糟粕,取其精华,道理是好,谈何容易!

上过中学,年岁稍微大一点的先生、女士都学过《诗经》中的两首诗:《伐檀》与《硕鼠》。这两首诗出自《魏风》,暴露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赋税太重和尸位素餐。按照传统的理解,社会上流传这样的歌谣,你魏国当政者就该注意了;诗篇被采集加工,到王朝的朝廷上演奏,你周王也该注意了。魏国——可能还有其他诸侯国,老百姓经济负担过重了;魏国——可能还有其他邦国,朝堂上不三不四的人多了。不论魏国的主政者还是更高一级的周王朝的主政者,就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及时调整政策、税率,否则民怨日趋严重,老天爷知道了,魏国吃不了兜着走,连周王也得负责。这就是古代学者以为的风诗的价值。是否真的这样起过作用,不敢说,但是,在天命观念下,发乎民间的一些歌唱被保存加工,以至于流传后世,成为民族的文化、文学经典,这倒是可以肯定的。

总之,说到这个风,现代人说它是土调,没问题,就像河南人唱戏用豫剧腔调,河北人用梆子腔,浙江人用越剧腔。这些戏曲发源于地方土调,没问题,可是,若把古代的“风”就单纯地理解为地方土调,可就太过简单了,就像是神庙里没了神,空荡荡的,无精打采的。应该把古人“风”“凤”相连,沟通人天的理解,加到“风土”这个概念中去,这就能解释何以古代王朝有心思采集民风歌唱了。这就是“风”,一个千百年前的老观念。 XyI1764Vhwn9QeO5QzfTTP8dqkpUxKu+hclpg4s2MTXi/MYqhel5p1EXuGxWjEK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