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佛经传译之初期

我国佛教,传自印度。其经典专藉翻译而传。所翻译之经典,正否不一,则经典之解释,亦因之而歧。故我国佛教史,当视翻译家之见解为转移;而此翻译家,即可视为开创一宗,或宣布新义者。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四人,可推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盖此四大家,于佛教上,影响最大也。

佛经传译之初期,指鸠摩罗什前后而言。考鸠摩罗什来华,在姚秦弘始三年,距支娄迦谶、安清来时,二百六七十年。今就此期间,列举来华之外人,及其国籍于下:

续表

续表

续表

二百六七十年间,外人来华布教者,实不尽于上列之数。此特举其名重而翻译经典者。其翻译才力,亦各有不同。有仅翻译一二部者,有翻译数十部者。上列诸人来华后,所生之子,亦有从事翻译者,如法度之子,吴之支谦,达摩尸罗之子,西晋之竺叔兰,其最著也。

上列诸人,所翻经典,考诸经录,所载互异,难知确数。如安世高所翻者,《出三藏记》仅载三十四部四十卷;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则参考诸书,谓有百七十六部百九十七卷。支娄迦谶所翻者,《出三藏记》仅载十三部二十七卷;《历代三宝记》则载有二十一部六十三卷;《开元释教录》则增至二十三部六十七卷。其中虽有为后人所发见者,但传言不实,难于征信。如前章所述之《四十二章经》,即其证也。

况当时翻经之处,非由朝廷指定,朝廷亦不加以保护。不过布教修道之暇,偶尔从事。或成书于行旅之际,或就大部中抽译一二。罕署姓氏,甚至名称混淆,其姓氏有全不可考者。加以外人同名者颇多,如竺法兰、竺昙无兰、昙无谶、竺昙摩罗刹,同为Dharmaraksa;而支彊梁接,与强梁娄至,其音颇相似,即其例也。

我国西北部,密迩西域,即今甘肃之敦煌、新疆之高昌等处,西汉初,尚属西域。自武帝通西域后,始为中国所征服。西晋之末,五胡乱华,其地为前凉、后凉、北凉、西凉、南凉所割据。因地邻西域,夙受佛教影响,游学西方,归而翻经者,不乏闻人,如竺昙摩罗刹、北凉沮渠蒙逊从弟安阳侯沮渠京声,其最著者。

翻经各家,所传教义为何?颇难决定。《经录》所言,未可尽信。以安世高言,《出三藏记》所举三十四部(四十卷),皆小乘经。 五十校计 二卷 大集经 菩萨品 皆大乘经典也 。后之经录,自《历代三宝记》为始,则加入大乘经颇多,未知何所依据。安世高所翻之经,为《藏经》所收者,多至八部。释道安《安般注》序曰:“昔汉氏之末,有安世高者,博文稽古,特专阿毗昙学。”是明指为小乘阿毗昙矣。以支娄迦谶言,《出三藏记》所举十三部(二十七卷),除五部散佚外,余皆大乘经。《开元录》载有二十三部(六十七卷),散佚者十二部,其中一二部,似属小乘。如《藏》中之《杂譬喻经》,《出三藏记》谓失译。《历代三宝记》据《别录》谓支娄迦谶所翻,是支娄迦谶译丛中,又多小乘一部矣。但《别录》未可尽信,此不过举其例耳。若据古录,则安世高传小乘教,支娄迦谶传大乘教,可断言者。

翻译者多来自安息、康居、月支、兜佉勒(中央亚细亚地方)及西域、天竺、罽宾等处。西域者,今天山南路各地是也。罗什,西域龟兹国人也。于阗国亦属西域,其国与大乘佛教,关系极深。中国大乘教重要经典,皆来自于阗。其详当于次章述之。至于天竺,版图甚广,居民以中天竺、北天竺为多。其来中国传佛教之人,南以中天竺为限。自北天竺、天竺、跨中央亚细亚而至罽宾。罽宾之北为月支。月支之北为康居。月支之西为安息。自月支东逾葱岭,即入西域诸国境界。西域诸国,夙行佛教,于是辗转传入中国。

诸国之中,罽宾为小乘教之中枢。由罽宾传来之佛教,皆小乘教也。上列僧迦跋澄、僧迦提婆诸人,皆罽宾人,皆小乘教传导师也。《阿含经》者,小乘教之根本经典也,今述之于下:

昙摩难提所译者五十九卷,为第一译,今佚。僧迦提婆所译者,第二译也,今存。

昙摩难提所译者三十三卷,为第一译,今佚。此五十一卷本,乃第二译也,今存。

上列四种《阿含经》,仅《杂阿含经》,非罽宾人所译。盖求那跋陀罗,中天竺人也,所译尚有《胜鬘》、《无量寿》诸大乘经。此人乃兼译大小二乘者。

前列四种《阿含经》,前三者皆传自罽宾人,其一则传自天竺人。考小乘律,传自昙柯迦罗,中天竺人也。五大律中,仅《摩诃僧祗律》四十卷,为佛陀跋陀罗所译。余皆罽宾人所译也。

《十诵律》,本弗若多罗与罗什共译。书未成而弗若多罗圆寂。于是西域昙摩流支,应庐山慧远并罗什之请,继续其业,译成五十八卷。卑摩罗义修饰之,加《毗尼序》三卷,共六十一卷。弗若多罗、卑摩罗义,俱罽宾人。昙摩流支,是龟兹人。卑摩罗义在西域,曾以律授罗什,其来华也,以宣布《十诵律》为毕生之责。

《迦叶遗律》,中国无传。

至于论部,成于罽宾人手者,则有昙摩耶舍所译之《舍利佛阿毗昙》(三十卷)僧迦提婆所译,《迦旃延阿毗昙》第一译, 三十卷 一名 阿毗昙 八犍度论 》。 其第二译 法显所译 十三卷 。皆小乘经也。传大乘经者,仅昙摩密多一人而已。罽宾人来华传小乘经者,至前秦苻氏时代始盛。

罽宾以外之人,来华传经者,难知其详。大概来自中天竺者,多与大乘教为缘;月支人、西域人亦然。其传大乘教著名高僧有五:第一、大乘教传华始祖支娄迦谶;第二、传密教初祖帛尸黎密多罗;第三、鸠摩罗什三藏;第四、觉贤三藏(即佛陀跋陀罗);第五、创佛性常住说者昙无忏三藏。皆月支、中天竺、西域产也。

密教初传中土时期,相传始自唐代金刚智、不空。实则前此四百年,西域人帛尸黎密多罗所译《大灌顶经》(十二卷)、《大孔雀王神咒经》(一卷)、《孔雀王杂神咒经》(一卷),已肇其端。此三者,皆密教经典也。传记所称帛尸黎密多罗“善持咒术,所向皆验,时人呼为高座法师”,足为密教初传中土之证。

传布大乘教有最著之一人,即昙摩罗刹,后改名竺法护,世所称敦煌菩萨是也。其祖先为月支人,后徙敦煌。竺法护生于敦煌,出家为竺高座弟子,遂冒姓竺。巡游西方诸国,学佛教还,号称通外国语三十六种。其来晋也,较帛尸黎密多罗稍前,当武帝、惠帝时代。从事翻译经典,四十余年。《经录》所载部数,稍有异同。《出三藏记》载有一百五十四部; 三百九卷 。《高僧传》载有一百六十五部;《历代三宝记》载有二百十部; 三百九十四卷 。《开元录》载有百七十五部。 三百五十四卷 。所举部数,虽各不同,约计当在二百部左右。卷帙之多,时罕其匹。在传教初期,可推为大翻译家矣。故《出三藏记》论之曰:“孜孜所务,以弘通为业。终身译写,劳不告倦。法经所以广流中华者,护之力也。”其推崇可谓至矣。但其中亦有小乘经,而大乘经居多。 藏中现存大乘经六十余部 小乘经二十余部 其散佚者 虽不可详计 然大乘经究较小乘经为多 。大乘经之重要者曰:《大宝积经》之分品;《 大宝积经 》, 大乘佛经之丛书也 成于唐 代菩提流支之手 共一百二十卷 四十九会 自昔康僧铠 昙摩罗刹 鸠摩罗什 以迄唐之玄奘 义净 宝义难陀等 咸选历代三藏 抽译一二部 至菩提流支 汇集成书 昙摩罗刹所译 大宝积经 分品 凡十七部 二十六卷 其入 大宝积 》, 成为一部而现存者 仅十一卷 其不入 大宝积经 之中为分品而现存者 有十余部 。《大集经》中,则有《华严经》之分品,并《光赞般若经》(十五卷)、《新道行经》(十卷)、《正法华经》(十卷)、《般舟三昧经》(二卷)、《无量寿经》(二卷)、《维摩诘所说问经》(一卷)。由此观之,竺法护与大乘教关系之深,可以知矣。

上述之翻译家,乃指外人来传佛教者而言。至于我国人,学梵语,助外人翻译,或润饰其文,或自翻译者,亦不乏其人。其中以安侯、 世高 。都尉、 安玄 。严佛调 后汉灵帝时人 。三人,汉世称其〔严佛调〕传译,号为难继。而安侯、都尉,犹为安息国人。我国人实以严佛调为始。魏之朱士行,以及助竺法护翻译之聂承远,其子聂道真,皆其卓卓者。前秦后秦之际,僧伽跋澄、昙摩难提之来长安也,适小乘诸典翻译极盛之时,而助之最力者,有竺佛念。后世称“自世高、支谦以后,莫逾于念。在苻姚二代,为译人之宗”者是也。与竺佛念同时,请僧伽提婆等译经,为之审音润文者,则有释道安。此二人俱负重名。竺佛念所自译者,则大乘居多。昙摩难提所翻之经,如《中阿含》与《增一阿含》;佛陀耶舍所翻之经,如《长阿含》与《四分律》,皆竺佛念笔受,或共译者。又东晋法显三藏,游历西域、印度,与玄奘三藏并称,著《佛国记》,归后翻译经典最多。智猛、宝云,亦游历印度之著名者。智严则自西域往罽宾,佛教东渐,其力居多。

当是时,僧徒多以支、 如支娄迦谶 。安、 如安世高 。竺、 如竺法兰 。康 如康僧会 。为姓。或标其所生之国名,或出家后袭其师姓。如其先为月支人,生于敦煌,则称敦煌昙摩罗刹是。如初本姓支,后以竺高座为师,遂袭其姓,易名竺法护是。他如我国人竺佛念,冒竺姓者颇多。又如支彊梁接、康僧铠等,人望而知其祖先为月支或康居人。而我国人之有此姓者,必袭诸其师者也。盖当姚秦初元,僧徒未知出家后,既舍俗姓,即可无姓之义;只知继承师法,袭师姓为姓而已。至道安始唱出家应无姓之说,返大圣释迦之本,单号释道安;后获《增一阿含经》,诵“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文句,遂则而效之,永以为例。僧之无姓,自此始。 bmZ4zTEEF+cXMuFvY9gTUcSbSCxth5tjjHXzL/ssk6p9FMt2e9gsRIpqLPeEku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