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目表
右韵目,上列阳声,下列阴声为对转,其数部同居者同一对转。
纽目表
喉音:见、谿、群、疑
牙音:晓、匣、影 喻
舌音:端 知 、透 彻 、定 澄 、泥 日娘 、来
齿音:照 精 、穿 清 、床 从 、审 心 、禅 邪
唇音:帮 非 、滂 敷 、竝 奉 、明 微
右纽目,其旁注者,古音所无。
阴弇与阴弇为同列。
阳弇与阳弇为同列。
阴侈与阴侈为同列。
阳侈与阳侈为同列。
凡同列相比为近旁转。
凡同列相远为次旁转。
凡阴阳相对为正对转。
凡自旁转而成对转为次对转。
凡阴声、阳声虽非对转,而以比邻相出入者,为交纽转。
凡隔轴声者不得转;然有间以轴声隔五相转者,为隔越转。
凡近旁转、次旁转、正对转、次对转为正声。
凡交纽转、隔越转为变声。
孔氏《诗声类》列上下两行,为阳声、阴声;其阳声即收鼻音,阴声非收鼻音也。然鼻音有三孔道,其一侈音,印度以西皆以半摩字收之,今为谈、蒸、侵、冬、东诸部,名曰撮唇鼻音;其一弇音,印度以西皆以半那字收之,今为青、真、谆、寒诸部,名曰上舌鼻音;其一轴音,印度以央字收之,不待撮唇上舌,张口气悟,其息自从鼻出,名曰独发鼻音。夫撮唇者使声上扬,上舌者使声下咽,既已乖异;且二者非故鼻音也,以会厌之气,被闭距于唇舌,宛转趋鼻以求渫宣,如河决然。独发鼻音则异是。印度音摩、那皆在体文,而央独在声势,亦其义也。谈、蒸、侵、冬、东诸部,少不审则如阳,然其言之自别。《释名》云:“风,沇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氾也。”“青徐踧口开唇推气言之,风,放也。”放在阳为开唇,风、氾在侵、谈为合唇,区以别矣,焉可怃也?夫阳声弇者,阴声亦弇;阳声侈者,阴声亦侈;阳声轴者,阴声亦轴。是故阴、阳各有弇、侈而分为四,又有中轴而分为六矣。
不悟是者,鼻音九部悉似同呼,不能得其䚡理。今江河之域,撮唇鼻音,收之亦以半那字,惟交广以半摩字收之。此于声音大剂,能条理始终矣。然鱼者闭口之极,阳者开口之极,故阳部与阳侈声、阳弇声皆旁转,
阳部转东者,如《老子》以盲、爽、狂与聋为韵,及泱滃音转,伀钟作章,是也;转侵冬者,如《汉书·李广传》:“诸妄校尉”,张晏释妄为凡,《说文》训访为泛谋。《释名》训风为放,《易》朋盍臧或为盍簪,或为盍宗,又商转为宋,《周颂》以崇、皇为韵,是也;转蒸者,如扬觚作媵觚,未尝即未曾,又彊通作强,是也;转谈者,如《大雅》以瞻、相为韵,《商颂》以滥、皇为韵,及镜转作鉴,是也;此与阳侈声之转也。转青者,如《礼经》竝亦作併,又将借为请,丁鼎借为当,是也;转真者,如萌、甿、氓即民,榜又称篇,今字扁亦为榜,又楄部训方木,是也;转谆者,如《易传》以炳、君为韵,《尔雅》芵光亦作蕨攈,又芳转为芬,防转为坟,是也;转寒者,如磺人作卝人,舜妃女英,《帝系》篇作女匽,《说文》袢读若普,是也;此与阳弇声之转也
。鱼部与阴侈声、阴弇声皆旁转。
鱼部转侯者,如武借为柎,傅借为坿,是也;转幽者,如甫声字为牖,《大雅》以怓韵休、逑、忧,是也;转之者,如“民虽靡
”作“民虽靡腜”,又怃
同训,谟谋同训,是也;转宵者,如“牺牲不略”作“牺牲不劳”,古文以㚖为泽,又《汉书》暴室亦作薄室,《诗》之暴虎,即为搏虎,是也;此与阴侈声之转也。转支者,如迹籀文作速,狄字今从亦声,闿圛为岂弟,曰圛为曰涕,是也;转至者,如《方言》云:迹迹,
,不安也,二语相转。
,
,黏也,二语相转。《说文》渠
,《释虫》作蛣蜣,又拮据为连语。《释诂》劼又训固,《广雅》石训为擿,贾子亦云提石,而擿字自《诗笺》已作掷也;转脂者,如《说文》
读若细,
本言
,故字或作
,假
为之,而今读若细。又《史记·匈奴列传》黄金胥纰,《汉书》作犀比,《战国策》言师比,是也;转队者,如《说文》菸训郁,
训拙,又鼓造为屈造,《魏略》书徐庶白垩涂面作白垩突面,是也;转泰者,如于越同训,又《释名》称草圆屋曰蒲,即草舍之
字,是也;转歌者,如
字小篆作驾,削瓜曰华之,借为㧑之,又何亦作胡,
读如诈,是也;此与阴弇声之转也
。馀势未已,阳与阳弇声旁转,极于寒矣,又从寒以对转而得泰。
如对扬亦作对越,戚扬借为戚戉,是也
。阳与阳侈声旁转,极于谈矣,又从谈以对转而得宵。
如
牡马,亦作骁骁牡马。又枉转为夭,量转为料,是也
。鱼与阴弇声旁转,极于歌矣,又从歌以对转而得寒。
如籆或作
,无作曼,乌作安,拔扈作畔援,魁梧作魁岸,是也
。鱼与阴侈声旁转,极于宵矣,又从宵以对转而得谈。
如古文扈作
,从
声,草木之华为
,音转为扈为
。又
从古声,楈读若芟,是也
。夫惟当轴处中,故兼
弇侈之声,与之交捷。其弇侈者为轴所隔,则交捷之涂绝矣。孔氏所表,以审对转则优,以审旁转则疐。辰、阳鳞次,脂、鱼栉比,由不知有轴音,故使经界华离,首尾横决,其失一也。缉、盍二部,虽与侵、谈有别,然交广人呼之,同是撮唇,不得以入声相格。孔氏以缉、盍为阴声,其失二也。对转之理,有二阴声同对一阳声者,有三阳声同对一阴声者,复有假道旁转以得对转者。
此所谓次对转,若东亦与幽对转,是假道于冬侵也。至亦与青对转,是假道于支也。支、脂亦与寒对转,是假道于歌、泰也。之亦与冬、侵、缉对转,是假道于幽也
。非若人之处室,妃匹相当而已。孔氏所表,欲以十八部相对,伉
不
,有若鱼贯,真、谆二部,势不得不合为一。拘守一理,遂令部曲掍淆,其失三也。今为圜则正之,命曰成均图。成均图者,大司乐掌成均之法,郑司农以均为调,古之言韵曰均,如陶均之圆也。
东、冬旁转,如穷字本在冬部,然《诗》言“不宜空我师”,《传》以空为穷。又穷乏、空乏,其义大同,亦语之转也。中字本在冬部,而钟子期亦作中旗;洚字本在冬部,而洚水亦即洪水,是也。东与侵旁转,如含之与容,冢之称琴,是也。凡声之字,风、芃、凤辈,今皆读入东部。
冬、侵二部同居而旁转,故农字音转则为男,戎字音转则为荏, 《释草》戎菽谓之荏菽 。临冲作隆冲,隆虑作林虑。缉、侵本可为平入,以三百篇用韵有分,故今亦分为二。若夫及声为今,甚声为卙,厌厌或为愔愔,拾瀋即是拾汁,其相通转,亦最亲也。
冬、蒸旁转,如营本在冬部,或作
,则读入蒸部。布八十缕为升,本在蒸部,转为
稯宗,则读入东、冬二部,是也。
侵、蒸旁转,如凤本作朋,在蒸部,小篆从凡声,则入侵部。
从瘖省声,
、
又从
声,音本在侵部,
、
、
乃入蒸部。冯几字本作凭,凭在侵部,今在蒸部之冯为之,是也。
蒸、谈旁转,如堋字亦转作窆,是也。谈亦与东旁转,
次旁转
。故窆又书作封矣。熊从炎声,本在谈部,张升反论,以“鲧化为熊”韵“积灰生蝇”,则读入蒸部。谈、盍二部,其分亦如侵、缉,乃如占、
二声,常相转变。故拈
同训,钻
同训,其相通转,亦最亲也。
东、蒸亦有旁转,如送从
得声,而《诗》以韵控、丰、巷;
声之字,乃有曾、层、竲、赠,是也。东、谈亦有旁转,若坎侯即空侯,《史记》书张孟谈、赵谈作张孟同、赵同,是也。冬、谈亦有旁转,如函谷作降谷,
郑康成《尚书注》
。
鼎作崇鼎,是也。侵、谈亦有旁转,如函与含,岩与嵒,音义多相通,是也。此皆次旁转也。
以上阳侈声旁转
。
青、真旁转,如令训为善,本借为灵;又颠之与顶,咽之与嗌,音义相转,亦其例也。
真、谆旁转,如身、
皆在真部,转谆乃为娠。尹君同声,本在谆部,而《记》言孚尹,则借为浮笋,是又转入真部也。
谆、寒旁转,如堇声在谆部,难、汉等字从之,则入寒部。贯声在寒部,琨之或字从贯作
,则入谆部。蕰积或作宛积,薦席又为荐席,皆其例也。
青、寒亦有旁转,如茕茕亦作嬛嬛,自营亦作自環,是也。茕茕本作赹赹,则寒、青皆与真相转矣。真、寒亦有旁转,如辨本在真部,采本在寒部,采训辨别,则声义通矣。弁急之字,《说文》作
,亦寒、真之转也。青、谆亦有旁转,如《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倩在青部,盼在谆部,而以为韵。子夏引《诗》,倩、盼又与绚韵,则青、谆、真三部相转也。此皆次旁转也。
以上阳弇声旁转
。
侯、幽旁转,如句从
声,臞脙二字义同声转。蜀国汉人书作叜,尗字汉以来皆书作豆,是也。
幽、之旁转,如求声之字皆在幽部,而《诗》中裘字,与梅、狸、试为韵,则入之部。臼声之字本在幽部,而鸱旧之字,自古以为新旧之字,则借旧为久,读入之部。毐声之字本在之部,故《尔雅·释训》以毒韵德、忒、食。然《诗》已以毒韵鞫、覆、育、迪,为幽部入声,是也。
之、宵旁转,如《毛诗》“儦儦俟俟”,《韩诗》作“
”。犛从
声,当在之部,而《唐韵》作莫交切,汉时亦以髦牛、旄牛为称,是读犛入宵部也。氂字从毛,《周礼·乐师·音义》云:氂,旧音毛,是从毛声,在宵部也。而《左氏传》晏氂,《国语》作晏莱;《唐韵》亦音里之切,是读氂入之部也。此皆二部相转,故其音彼此相涉也。
今语言之则曰的,是由之转宵也;言已则曰了,亦由之转宵也
。
侯、宵亦有旁转,如乘骄作乘驹,车橾读蜂薮。《说文》
训上下相付,则
、付一语之转。《毛诗传》训摽为拊心,今人书符契之字作票,皆是也。侯、之亦有旁转,如咅声在侯部,故《易》以蔀、斗、主为韵,而陪、倍诸字,多读入之部。又《小雅》鄂不,笺以为鄂柎;《大雅》御侮,与附、后、奏为韵,是也。幽、宵亦有旁转,如箾韶亦作箫韶,皋陶亦为咎
,《鲁诗》“素衣朱绡”,《毛诗》作“素衣朱绣”,是也。此皆次旁转也。
以上阴侈声旁转
。
支、至旁转,如弟声之字,当在之部,而豑读如秩。寔、实二字,春秋时已通用,汉世赵魏间亦同声呼之。
八
今作佾
。之字,《汉书》、《春秋繁露》皆作溢;老洫之字,亦或作溢,是也。
至、脂旁转,如日声之
,《左氏传》用为昵字。密本训山如堂者,周密之密,则借为比,故《说文》云:“比,密也”,是也。
脂、队二部同居而旁转,旧不别出;今寻队与术、物诸韵,与脂、微、齐、皆自有巨细。其相转者,如
从豕声,归
通用,《诗》皆以归韵脂部之字,是也。
脂、歌旁转,如玼亦作瑳,訾、咨亦借为嗟。彼交匪敖,亦作匪交;江南柀木,或作棐木,是也。
队、泰旁转,如兀在队部,月在泰部,而跀亦为
,抈亦同扤。出在队部,叕在泰部,而屈、
、拙诸字,与叕、
、棳诸字,同有短义,是本一语之别,此其例也。
泰、歌二部同居而旁转,如曷即是何,
即是诃,
《说文》:
,
语相诃歫也
。揭即是何,
儋何之何
。瀎泧即摩莎,
蒌即果裸,是也。
支、脂亦有旁转,如乐只君子,作乐旨君子。积之秩秩,作
之秩秩。此从匕声,本在脂部;而是、斯二字,同借为此,则转入支部。示声之字,三百篇多入脂部;而《周礼》以示为祇,《左氏传》提弥明,《公羊传》作祁,《史记》作示,则示亦出入支、脂二部也。支、泰亦有旁转,如知、哲二文互训通用。《荀子》朽木不折,《大戴礼》作朽木不知,是也。支、歌亦有旁转。如芰或作茤,
或作
,是也。至、泰亦有旁转,《说文》迭、达二字,或说以为互借。
声之字,音本如彻,在至、支二部,
彻或从鬲声
。而
乃在泰部,是也。此皆次旁转也。
以上阴弇声旁转
。
东、侯对转,如
从豖声,容从谷声,诵转为读,洞借为窦,童山即秃山,
子即
子,是也。
冬,幽对转,如忠转为周,
忠信为周
。蟲转为
。
蟲
躬同训,穷究同训,是也。
侵、幽对转,如禫服作导服,味道作味覃。侵从帚而音亦与帚相转,寝训宿而音亦与宿相转;冘豫即犹豫,栠弱即柔弱,是也。
缉、幽对转,如《小雅》“事用不集”,即事用不就;《豳风》“九月叔苴”,即九月拾苴。勼合为一语,
、匝为同训,皆一语之转也。今昱声之字,亦多读入幽部入声矣。
蒸、之对转,如载、乘同训,止、惩同训,台、朕同训,戴、增同训,皆一语之转也。倗读如陪,徵读如止,缯亦作
。
从宰省声
。冰亦作凝,
从疑声
。亦其例也。
谈、宵对转,如《说文》訬读若毚,爵弁之爵,字本作
,瀺、灂同训。
《说文》无瀺,以灂该之
。嚵、噍同训,皆一语之转也。
盍、宵对转,如砭转为剽,
《说文》:剽,砭刺也
。
转为
,捷
《说文》训猎
。转为钞,
《说文》训叉取
。猎转为獠,擸
《说文》训理持
。转为撩,
《说文》训理
。是也。
东、幽亦有对转,如董借为督,纵训为缩;冡之音义得于
,用之音义同于由,
变为幢,雾读如蒙,是也。缉、之亦有对转,急、卝相借,翌、翼相借,是也。侵、冬与之亦有对转,喑
作意乌,得失作中失,是也。东、之亦有对转,《公羊传》宰上之木拱矣,以宰为冢。
宰字《方言》作埰,《说文》无
。《说文》艐读若
,是也。
茸亦从耳声,其字在东在冬未定
。此皆次对转也。
以上侈声对转
。
青、支对转,如
训使,转而为俾;
训半步,转而为顷;耿从烓声,
读如饼,是也。
真、至对转,如臻、至同训,亲、
与至亦同训,皆一语之转也。妃嫔之与妃匹,振讯
《尔雅》、《毛诗传》皆有振讯之语
。之与振
,
《说文》:
,振
也
。亦一语之转也。
谆与脂、队对转,如三曟之曟本作示,
《说文》示下云:三垂日月星也
。“其祁孔有”读为麎,春之与推,
《说文》:春,推也
。臀之与脽,钝之与椎,
汉人称钝为椎
。敦之与
,
敦丘即
丘
。皆一语之转也。
寒与泰、歌对转,如宪得声于害,璿得声于睿,
得声于献,兑得声于泰,是寒、泰之转也。祼读如灌,
读如县,献尊即牺尊,桓表即和表,是寒、歌之转也。
青、至亦有对转,如“
大犹”,今作秩秩;“平秩东作”,又为辨程,是也。真、支亦有对转,如《诗》言麟之定,《传》训为颠,本亦作题,《说文》睼读若瑱,是也。真、脂亦有对转,如玭古文作蠙,《说文》
读若指,是也。寒、支亦有对转,如觯或作觝,耑训物初生之题,是也。寒与脂、队亦有对转,如燬转为烜,款从祟声,幡胡为肥胡,焉使作夷使,沙羡音沙夷,是也。此皆次对转也。
以上弇声对转
。
阳、鱼对转,如亡、无同训,荒、芜同训,旁、溥同训,
、
同训,往、于同训,昉、
《说文》但作方放
。甫同训,
、抚同训,奘、驵同训,皆一语之转也。
以上轴声对转
。
交纽转者云何?答曰:寒、宵虽隔以空界,亦有旁转。如《大雅》以虐、谑、灌、跷、耄、谑、熇、药为韵。《说文》训芼曰草覆蔓,《广雅》训跷曰健。及夫榦之与稾,
之与豪,翰之为高,乾之为
,
《周礼》作
之与号,柬选之与挢捎,偃蹇之与夭挢,
二皆见《广雅·释训》
其训诂声音皆相转也。谈、盍、歌、泰虽隔以空界,亦有旁转。如
声之字为那,勇敢谓之勇果,盈科借为盈坎;坎律铨也,坎又借为科,是歌、谈之转也。盍借为曷,蓋又从盍;枼从世声,世又借葉,是盍、泰之转也。此以近在肘腋,而漫阴声、阳声之界,是故谓之变声也。
问曰:凡阳声之收半摩半那者,从阴声而加之鼻音。侯、幽、之、宵,宁不可加以半那;歌、泰、脂、队、至、支,宁不可加以半摩耶?答曰:有焉,然其势不能上遂,而复下堕。故阴声有隔越相转之条。宵欲对青,支欲对谈,不及,则适与其阴声支、青隔越相转。故螵蛸为
蛸,左膘为左髀,戎狄为戎翟,自古以然。今敫声、勺声、乐声、翟声之字迤入锡韵者,由此也。之欲对真,至欲对蒸;不及,则适与其阴声至、之隔越相转。故古文阈为
,肊亦为臆,宓羲为伏羲,不暱为不
,由此也。
因之与至转,故其左右之幽、宵皆附之以转。如《小雅》“神之吊矣,民之质矣”,吊质为韵。发彼有的,《毛传》训的为质。到之音本转于至,而吊借为到,亦借为至,是宵、至之转也。《韩诗》以
新为栗薪。《礼经》轩
之字,《诗》作轩轾,是幽、至之转也
。幽欲对谆,脂、队欲对冬、侵、缉;不及,则适与其阴声脂、队、幽隔越相转。故彫弓为弤弓,琱琢为追琢,迟任为周任,
昔为谁昔,由此也。侯欲转寒,泰欲转东;不及,则适与其阴声泰、侯隔越相转。故朱儒为棳儒,鼄蝥为蝃蝥,乘柭为乘泭,诵说为诵数,由此也。
因侯与泰转。故其比邻之幽亦附之以转,投壶若是者浮,浮借为罚,亦或作匏作符,是幽、侯皆与泰转也。因侯与泰转,故其同列之宵,亦附之以转。《说文》少从丿声,又雀声之字为
。《方言》云:懱爵,言懱
也。与
正相近。《说文》云:
,束发少也。段氏改为
小。其实小、少、
古本同语耳。因泰与侯转,故其比邻之队亦附之以转。如绌、
同训,柮、株同训,拙
与朱愚、铢钝同训,皆一语之转也。若夫铢训钝者,字本作
,
而周周为短羽,乃九九之借。纬书言冠短周,周亦九字之借,与屈为短尾又相转也。《毛诗传》训屈为收,则以收拘同从
声,本一语之转,故屈又为收矣。句萌或作區萌,与诎又相转也
。然其阳声亦往往效之。支、宵隔五而转,青、谈亦隔五而转,故《公羊经》敬嬴作顷熊,《说文》
读若耿介之耿,由此也。至、之隔五而转,真、蒸亦隔五而转,故菱或作
,矜亦读兢;胜屠之音,转为申屠,四丘为甸,甸可读乘,由此也。脂、幽隔五而转,谆、侵亦隔五而转。
声之字为参,殿屎借为唸
,是也。
因谆与侵转,故其比邻之真亦附之以转,《本草》梣皮作秦皮,是也。真又与冬转,《大雅》以天韵躬,是也。因侵与谆转,故其比邻之东亦附之以转,《大雅》以东韵慇、辰、痻,《淮南》、《史记》、《汉书》皆以蠭门为逢蒙,是也
。泰、侯隔五而转,寒、东亦隔五而转,故百官为百工,衮从公声,疃从童声,
或从彖声作
,是也。其幸而合会者,宵、青有转,则《三苍》训熛为迸火,《说文》训艵为缥色,《庄子》洴澼
即漂
,《淮南》生蔈即生蓱。
《地形训》:容华生蔈,蔈生
藻。《广雅·释草》:
,蓱也
。之、真有转,则《说文》读
为迅,训嫔为服。
与妇同训
。《释草》以榇,“采薪即新”为同名,是也。幽、谆有转,则
声之字为媪,
声之字为
;《大雅》彫弓,乃为敦弓;《司几筵》每敦一几,敦读曰焘,是也。侯、寒有转,则《说文》短从豆声,耎声需声之字往往相变,敂关为款关,款款为叩叩,是也。支、谈有转,则
有危、
鱼毁切
。檐两读,《释宫》
垝谓之坫,亦由是转,是也。至、蒸有转,则《释诂》训凌为凓,《荀子》言陵谨言节族欲陵,竝即恂栗严栗之栗,
本作瑮
。是也。队、缉有转,则古文以入为内,以立为位,是也。泰、东有转,则以阅为容,
《诗》:我躬不阅,《传》曰:阅,容也
。以达为通,
达本行不相遇,无通义
。以蓬为
,
蓬颗勃壤皆借为
。是也。此皆奇忤错出,不别弇侈,不入旁转、对转之条,而亦成条贯有分理。盖馀分闰位,声音之间气也不为常率,又非可泯绝其文,故谓之变声尔。音之正者,呼侯、幽、之、宵诸韵,声固近撮唇;呼歌、泰、脂、队、至、支诸韵,声固近上舌矣。循是而施鼻音,既有常典,故范围不可过。摩、那二音,曷能更互以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