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大数据思维构建现代税收征管体系,全面掌握各种涉税信息、监控税源,是税收征管理念转变的突破口。因此,我们立足征管实践,提出了“采集—预警—分析—应对—评价”的总体设想,同时依托6个子体系,构建完善的税收征管、服务风险防控体系。
税务部门利用大数据对纳税人申报情况实施批量甄别成为“新常态”。这意味着,大数据采集工作是构建税收征管、服务风险防控体系的基础。
1.目前税收征管服务信息数据采集体系
在传统的税收征管服务中,涉税信息数据的流转基本上是在税务机关内部。而税务机关获取原始涉税信息数据的方式,基本上只有通过自身计算机系统的数据类型,要求纳税人按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和要求,报送相应的纳税申报数据信息资料,目前已经增加了一些第三方信息,但这些外部资料通常并不能对税收征管服务产生关键影响,如从国土、工商部门和其他能源单位获取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的获得也只是碎片化的。
我国税收征管服务信息数据采集及执法风险分布,如图2-6所示。从图2-6可以看出,国家税款征收入库活动是通过税务机关各计算机系统综合运算和人工核查两个环节工作来完成的。
目前只有少量外部信息进入税收机关相应的数据信息处理系统,然后根据税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运算处理,系统计算出当期纳税人应纳税额,产生纳税人的当期应申报税额。而部分纳税人实际应纳税额还应该经过纳税评估,或经举报再通过税务稽查,来进一步筛选、识别、评价,之后扣除掉相关优惠政策的部分,得出纳税人实际应纳税额。
纳税人实际应纳税额是纳税人实际经营情况的真实反映。将这个数额与纳税人自行申报并缴纳入库的税额相比,就能够发现税收征管服务风险防控工作是否到位,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是否良好,从而判断征、纳双方税收风险的大小。理论上比较的结果有以下几种:
(1)当实际入库税额等于纳税人申报缴纳税额等于纳税人实际应纳税额时,表明税收征管服务到位,纳税遵从度高,执法风险为零。
(2)当实际入库税额小于纳税人申报缴纳税额时,表明税收征管服务不到位,纳税遵从度低,有执法风险。
(3)当实际入库税额大于纳税人申报缴纳税额时,表明税收征管服务过度或征管服务不足,纳税行为存在非理性因素,有执法风险。
在以上分析中,税收征管服务及执法风险的判断有着天然因素的不足,即纳税人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使税务机关不能对其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因而导致比对失败,风险不可控。
2.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采集设想模型
相较于上文关于目前我国税收征管服务信息数据流及执法风险防范模型图,图2-6是大数据环境下的税收信息流产生过程。
图2-6 大数据环境下的税收信息产生过程
在大数据环境下,税务机关能够得到大数据提供的关于纳税人来自各个角度的信息,包括了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获取的全部信息。这样进行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之前,税务机关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将税务机关所掌握的信息与大数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对比和融合,从而得出更加准确的纳税人经营情况。大数据来源越广、信息共享程度越高,得出的综合判断越准确,征纳双方的风险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通过大数据环境下税务机关各计算机系统对纳税人纳税申报信息数据和非纳税人申报大数据的分类比对运算得出纳税人应纳税额之后,再通过税务评估和稽查,并扣除政策优惠因素,而得出的纳税人应纳税额,就更加客观。此时再将应纳税额与实际入库金额做比较,结果当然也是上文所述的那三种情况,不过这样的结果更加接近于事实,那么判断出的税收征管风险的大小就更准确,也就是进行了更加严格的风险防控,大数据环境下我国税收征管服务信息数据流及执法风险防范模型,如图2-7所示。
从图2-7中可知,我国大数据环境下税收征管服务活动是通过系统运算、风险监控平台和人工核查三个环节来完成的,在原有基础上,从安全防范入手,使税收机关采集数据同外部大数据完全隔离,实行独立系统独立处理外部涉税信息数据,再同税务机关内部信息数据进行比对,同时增加外部信息数据、内部信息数据监督平台,集控制、督审、纠偏、评价和推送功能于一体,并通过内部控制、税收执法风险监控分析、行政管理风险监控分析、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等六大子系统实现税收风险的“全时点”自动监控。
图2-7 大数据环境下我国税收征管服务信息数据采集体系模型
大数据可以赋予我们洞察未来的能力。大量的包括各类传感器、互联网、企业账户变动等源自第三方的信息汇集到税务局;税务局对这些大量数据信息情报进行风险预测、提前预警,更加准确地确定计税依据,应对和解决可能的税收遵从问题。
1.对外应用海量涉税数据进行筛选和整理,构建税收大数据预警数据库平台
随着税收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不断进步,税务信息系统中积累了海量的数据信息,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发展,大数据集中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也越来越强。随之,税收征管服务风险管理的理念也不断为更多的税收管理者所接受,应用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深化涉税信息的应用,搭建税收风险预警体系数据库平台让信息为税收管理服务已成为大势所趋。
税务部门将采集的税收大数据组织专门人才进行专业的科学分组和汇总对数据的有用性进行筛选,按照所需的设定条件将税收大数据进行排序、分类,观察数据的特征,分成特定的组别,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分析数据间关联关系,形成具有逻辑关系的数据链,通过目标数据与数据链间的比对,形成预警数据库平台。以基层区县局为基本单位来看,每个单位都有自身的重点税源,而且各具特色。因此,要按照地区税源形态的不同建立筛选风险预警的系统。设置目标行业数据值,按偏离值进行预警分类。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其为著名的石油城,石油行业及周边的税收是大庆市乃至黑龙江省的最大税源,采集税收大数据进行筛选和整理,排除价格大范围变动等因素的情况下,风险点便被筛选出来。因此,各省、市级单位应当根据基层局长期以来的税源结构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同时能够在省一级的层面上进行横向对比,则更具准确性。
开展区域性以及特定类型纳税人或者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识别工作(如千户集团税收风险识别),形成本省风险纳税人库。对纳税人进行风险等级排序,结合征管资源配置情况,确定应对任务;组织开展风险应对,或将风险应对任务推送给下级税务机关;组织对下级税务机关的过程监控及效果评价,并逐级向上反馈整体情况,形成跨地区的风险识别联动系统。
依托采集到的丰富的税收大数据,特别是结构化的数据,税务机关组织专业人员研究以查询分析并形成有针对性的税收监控,随后大规模的税收大数据综合分析和挖掘利用逐步扩展到全国,应用于税收各个方面,将税收征管风险降至最低点。近些年来,国家税务总局和各地税务局建设了征管质量分析监控、税收宏观经济分析系统、执法监督系统等多个数据应用系统和平台。依托这些系统和平台,税务系统各级单位广泛地开展了税源与征管质量监控,针对重点行业、重点税种、重点管理领域开展数据分析利用,查找征管薄弱环节,进行税源监控。在税务内部管理方面,实现了对税收执法行为的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监督,形成了严密的执法监督,促进了执法行为的逐步规范。
在大数据时代,税务系统对纳税人的执法与服务,将更多地建立在这样一种数据网络上,即将多维度、多渠道的,貌似没有关联的,无规则的海量数据筛选整理,整合在一起,形成由人—机—物结合而成的税收大数据分析研究系统,通过搜索、比较、聚类、分类等分析归纳方法,得到隐藏在网络数据背后的共性数据、行为特征,挖掘大数据的价值。针对这些新生的事物,原有的需求提出、技术实现、效果评价等信息化建设的各个制度和流程如何应对和改变,将成为新的课题。特别是税务部门执法需要精确或至少相对精确地分析结果形成预警分析库,为下一步提取风险识别指标,根据预警分析库的记录行为,判断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内应用系统数据指标比对,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税务机关应当建立包括以下风险识别方法的筛选识别体系指标:
(1)按绝对值提取风险识别指标。这一类指标主要是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以及二者增减差额进行分析识别,主要有: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等往来类科目期末余额为负数的指标,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总额、资产总额为负数的指标、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应付票据期末余额为负数,货币资金期末余额为负数指标、存货期末余额为负数指标、长期股权投资期末余额为负数指标、短期借款期末余额核算到角分、长期借款期末余额核算到角分、平均应收利息分析指标、长期股权投资增减额,共17项风险识别指标。
(2)按结构分析法提取风险识别指标。这一类指标包括流动资产占资产总额比重指标、货币资金占流动资产比重指标、应收票据占流动资产比重指标、预付款项占流动资产比重指标、其他应收款占流动资产比重指标、存货占流动资产比重指标、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比重指标、在建工程占资产总额比重指标、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占存货比重指标、其他应付款占流动负债比重指标,共11项指标。
(3)按变动分析法提取风险识别指标。这一类指标主要包括:应收票据增减率指标、应收账款增减率指标、预付款项增减率指标、其他应收款增减率指标、存货增减率指标、长期股权投资增减率指标、固定资产增减率指标、无形资产增减率指标、长期待摊费用增减率指标、应付账款增减率指标、预
收账款增减率指标、其他应付款增减率指标、长期应付款增减率指标、专项应付款增减率指标、预计负债增减率指标、资本公积增减率指标、毛利率增减指标,共17项指标。
(4)按配比分析法提取风险识别指标。目前在用的这一类风险识别指标有:应收账款增减率与营业收入增减率配比分析指标、应收股利配比分析指标、货币资金占比与其他应收款占比配比分析指标、长期股权投资增减率与投资收益本期金额配比分析指标、在建工程增减率与固定资产增减率配比分析指标、应付票据增减率与存货增减率配比分析指标、应付票据与存货配比分析指标、应付股利与未分配利润配比分析指标、营业外收入与营业收入配比分析指标、营业收入增减率与营业成本增减率配比分析指标、资本公积与实收资本配比分析指标、销售费用增减率与营业收入增减率配比分析指标、管理费用增减率与营业收入增减率配比分析指标、三项期间费用与营业成本配比指标、财务费用配比营业收入或其他应收款或其他应付款期末余额配比分析指标,共15项指标。
(5)按比率分析法提取风险识别指标。目前在用的比率分析指标有:资产负债率、毛利率、连续两年毛利率指标、营业成本率、税金及附加占营业收入比重指标、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指标、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指标、财务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指标、三项期间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指标、连续两年三项期间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指标,共10项风险识别指标。
(6)按多变量综合分析法提取风险识别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期初余额为零且当年增加额大于年度企业所得税申报表营业收入,长期股权投资减少额、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数据、税务登记信息以及工商股权变更信息比对分析,共4项指标。
大数据下的税收征管服务风险防控的预警应将来源与内外部的预警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个全面的预警体系,为做好风险防控打下基础。将大部分涉税问题解决在事前,提高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水平,改善税务局对纳税人的服务水平。这对于纳税人和政府来说,必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税收征收管理服务风险识别是对税收大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工作过程,其中也包括人工筛选环节。风险识别即为计算机的运算与人工筛选是互相补充、互相验证、互相提高的关系。风险识别中应用的原理、方法、模型以及指标和参数设置,均需要人工经验参与。税收征收管理服务风险的宏观识别和微观识别,其主要思路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应用各种所能采集的数据和相应的方法估算一定的经济量、经济结构和既定的税收制度决定的潜在的、最大的税收能力,与其所实现的税收收入数据比较,查找某地区、某税种或某行业税收征管服务中的风险所在及其变动趋势,称之为纳税能力估算识别风险法;二是对大数据相关的一些关键指标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进而研究分析其指标的异常变动原因及发展趋势从而能发现在某地区、某税种、某行业或某企业存在的税收征收管理服务风险,称之为税收征管服务指标比较法。
1.纳税能力估算识别风险法
纳税能力估算识别风险法是一种税收风险宏观识别方法,主要关注在某段时期国家、地区、税种、行业、某类纳税人的潜在税收,进而分析纳税能力状况、税收征管服务风险程度以及变动趋势。纳税能力估算识别风险法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纳税能力估算识别下行法,二是纳税能力估算识别上行法。
(1)纳税能力估算识别下行法。纳税能力估算识别下行法是利用国内生产总值等国家宏观统计局的数据,根据国家税法、应用税收经济学、统计学和国民经济核算等学科相关原理、模型和方法估算税收能力的方法。主要思路是寻找经济数据中宏观统计信息数据中与计算计税基础比较接近的指标,然后依据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的减免优惠情况调整数据,从而测算出某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得出与企业实际申报纳税情况进行比较的依据。经常使用的方法主要有测算增值税的纳税指标为产品投入产出法、工(商)业增加值法和测算企业所得税纳税指标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等。这些方法应用的经济指标与税收政策对应关系比较明确、紧密,也比较容易理解,主要应用于国家或地区的税种或(和)行业纳税能力估算,我国现在已经采用这些方法来开展增值税、所得税纳税能力的估算。再结合实际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应用税收经济模型,利用宏观经济面板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形成了较综合的估算纳税能力方法。
(2)纳税能力估算识别上行法。纳税能力估算识别上行法,就是使用基层税务机关收集的纳税人数据,特别是税务机关内部信息系统掌握的有关纳税人的税收申报数据和税收专项调查、检查等税收信息数据,以及由税务机关以外的相关政府部门、相关专业机构收集的关于纳税人的细节信息数据,运用相关统计学相关原理来测算样本存在的潜在税收收入,从而进行推算纳税人总体税收收入能力的方法,如随机抽样。随机抽样时可以直接抽样不做分类,也可以根据需要按地区、税种、行业和纳税人类型分类后再随机抽样。总之,分类越详细,据此估算出来的结果数据提供的信息越多。需要对样本数据进行相应的税务审计工作,所以税收调查、纳税评估及税务稽查案例数据非常重要。
2.税收征管服务指标比较法
税收征管服务指标比较法是指运用与税收紧密相关的各项国家经济统计信息数据指标或企业生产经营的相关财务核算指标(如纳税人的税负、偏离弹性、收入高低、抵免情况、相关财务指标及发票领购使用等)的相关差异变动识别出税收征管服务风险的方法。实际上与税收相关的指标信息数据较多,如统计局、银行、房产等很多部门,相关的信息也很繁杂,就不相同的税收种类、不同的行业特点而言指标各不相同,应视不同情况选取相应的信息数据指标。该指标的异常主要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可以按照本地区同行业、同类型纳税人、同税收税种按照时间先后进行纵向分析,还可以按照不同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是比较的指标口径必须一致。不论是纳税人的销售收入还是纳税的增加值,都有其合理性,也有不合理的。在对其进行纵向分析或横向比较时,主要关注相对关系,而不是其绝对值。
大数据的三大功能是对数据的关联、深挖、预测。依据大数据的功能,税收征管服务在实践、探索和分析过程中产生出三种类型风险管理模型:情形描述分析模型、情形诊断分析模型和情况趋势分析模型。
1.情形描述分析
在大数据环境下,用最简单直观的方法给出纳税人在某段时间区域发生了什么的信息数据的情况说明,展示体现大数据的关联功能。运用它能计算纳税人税收信息数据的各种统计指标,以便了解纳税人在生产经营的特定业务、工艺流程的具体情况。从该分析可以了解有关企业当前经营行为、运营结果和运营发展趋势的情况,为税务征管服务风险管控提供资源依据、相关风险管理流程的设计改进和整体税收征管服务绩效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如,某企业在一段时间查看企业产销比例是否保持在稳定的区间内,运用指标分析对比,将不同期间的税收大数据进行对比,通过其变化趋势来识别涉税风险。
2.情形诊断分析
在税收大数据库中挖掘相关纳税人信息数据能找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形,找出对相应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实际纳税人申报相关信息数据诊断,找出纳税人发生此情况的原因。印证了大数据的深挖功能。在此分析研究过程中,对比分析纳税人各项涉税信息数据指标是否高于已定的合理区间,判定是否存在涉税风险,并把纳税人正常经营情况的特殊性和异常性加以区分,更有利于税收征管服务风险的预测。
3.情形趋势分析
税务机关日益重视税收大数据的预测功能,通过对税收大数据研究与分析来进行预测纳税人在已经发生的及未来将要出现的生产经营的趋势及存在的纳税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税收征管服务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时做出防控准备。如在此分析研究中,运用税收大数据中分析指标提取相关信息,可用预测体质某一纳税人在一段时间产生税收收入的可能性及变动性,掌握未来发展的趋势。
对于识别出来的风险如何进行控制,是能够最终降低或消除风险的关键。因此,在建立识别系统后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风险防控应对体系。这样的应对体系应当以以下方式为目标。
1.道德建设
税收征管服务风险应对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税法遵从,通过不断完善税制设计和信息化建设,为纳税人提供明晰的税法规定、办税流程和便捷的办税平台;不断加强税法辅导和宣传培训,规范涉税方行为,树立“依法用税、依法征税、依法纳税”的理念,培育公平、公正、公开的税收环境,推进和谐征纳关系的建设,促进实现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降低征税成本和税款流失的目标。
2.纳税服务
纳税服务的意义在于通过优化服务,改善征纳关系,提高征纳双方依法履行义务和权利的自觉性,税务部门的纳税服务必须紧扣“纳税”这个主题,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明办税等表层上,而应该向纵深拓展,为纳税人提供实质性的服务。在税收征管实践中,按照纳税不遵从的成因来看,因政策理解有误、办税程序不熟等非主观性因素导致不遵从的情形是比较多见的,对于主观愿意遵从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利用纳税服务手段帮助其实现纳税遵从是有必要的。作为风险应对方法之一的纳税服务,税收风险提示应当作为实施风险应对的第一环节。
(1)税收风险提示目的。税收风险提示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风险识别、排序结果,按照风险等级划分程度,以各种便捷、高效的渠道提醒纳税人存在的涉税风险,引导纳税人自查和自我纠正,促进纳税人实现纳税遵从目标的服务行为。税收风险提示作为风险应对的手段之一,其职责应当由各级风险应对部门根据分级分类管理要求划分的管辖范围履行。
(2)税收风险提示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设计。关于税收风险提示的基本业务流程,当前各地在探索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对低风险纳税人提供风险提示等纳税服务手段,对中等级风险采取纳税评估方式,对高风险纳税人移送税务稽查处理。通过深入的调研,课题组认为,未来现代税收征管体系下除涉税违法行为外,所有等级的风险均由风险识别团队或部门将风险提示任务推送给纳税服务部门,由纳税服务部门负责风险提示、风险自查反馈、风险未消除纳税人移送、风险提示成效分析等工作;对风险未消除的纳税人,将风险应对任务推送给纳税评估或税务稽查环节。按照风险提示这项业务所具有的服务属性,将风险提示职责划归于纳税服务部门。
3.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发挥风险应对优势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专业化纳税评估机制,即评估组织机制专业化、评估方法手段专业化、评估人才队伍专业化。
(1)设立专业纳税评估机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依托,对现行的税收征管流程重新设计,形成风险管理导向下的税收征管流程闭环系统,将纳税评估作为风险应对的重要环节和必经程序,设立专业纳税评估机构,形成“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任务推送,纳税服务、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专业应对、过程监控与绩效评估”的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
(2)设立专业纳税评估团队。这种方式属于当前税收风险管理探索中的职责调整型。在现有机构设置不做调整的前提下,整合分散于各部门、各环节的纳税评估职责,抽调分析能力强、学习能力强、业务能力强、沟通能力强的具有高度敬业精神的业务骨干组成专业评估团队,专职从事纳税评估工作。专业评估团队挂靠于具有风险应对组织、协调等统筹职责的部门,综合履行纳税评估这项风险应对工作。
科学的税收征管风险防控体系,是作为税收征管行政监督主体的各级税务机关按组织机构设置、“人机结合”工作流程,依据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对所属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税收征管服务行为,有科学、组织地进行多方位的事前、事中、事后考核监督评价,税收征管风险防范考核如图2-8所示。
图2-8 税收征管风险防控考核
[1]胡云松.税收遵从风险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税务研究,2009(11):69-71.
[2]赵连文.构建我国税收遵从风险识别方法体系的思考[J].税务研究,2012(7):77-80.
[3]邵凌云.纳税评估的国内外比较[J].涉外税务,2011(2):58-62.[4]李晓曼.税收风险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及策略探究[J].税务研究,2013(4):76-78.
[5]李晓曼.营改增后我国公路货运业税收风险识别与控制策略[J].税务研究,2015(10):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