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他人尊重”与“自我尊重”

然而,从科学角度而言,“希望获得他人认可的心理”非常正常,没必要彻底压抑、忽视该心理。

甚至有专家将“获得称赞”形容为大脑的养分。

正如上文所说,受A10神经的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感受强烈的幸福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教授(Robert Rosenthal)曾进行过一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获得称赞、深受教师期待的学生”与“不受期待的学生”两者的成绩呈现完全不同的增长态势。

由于是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实验,也有学者以“不存在再现性”等理由反驳了该实验结果。

但罗森塔尔教授发现的“赞美效应”被命名为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成为现在非常流行的心理学流行术语之一。

一句话概括而言,所谓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指 由于受到他人期待而使学习、工作成果提升的现象。

科学证实,获得称赞将激发干劲,从而提高效率。可以说,在现代社会,SNS虚拟世界的“点赞数”与赞同的留言也相当于“称赞行为”。因此,将适度的“称赞”当作奖励,并不断努力的态度非常正确。

接下来我将向大家介绍“存在两种尊重需求”的观点。

一种是“获得他人认可”的 “他人尊重”

另一种是“自己认可自己”的 “自我尊重”

并非一味追求“他人尊重”,也需认真建立“满足于自我现状”的自我尊重评价标准。

当然,也不能过于强调“自我尊重”。

为了促进多巴胺分泌,从他人与自我两个角度获取适度的“认可”至关重要。

有一点请注意,如果加入“尊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小团体,就容易积攒压力。事实上,许多人“被迫加入一些小团体”。

如果能相互满足尊重需求的话,那也无可厚非。

然而,在此类小团体中,常常需要过度迁就某个“君临天下”的“BOSS”,也可能存在不合理的等级制度、令人压力繁重的尊己卑人行为以及等级战争等。

在这种环境下满足尊重需求极为困难。相反地,甚至被迫承担“满足他人尊重需求的职责”。

拒绝或自己远离此类小团体方为上策。

如果实在无法退出的话,那就在心理上保持距离。

否则你的内心将渐渐枯萎,再也无法激发干劲。 QO9O0vfm+Q3p0jdq8onXiRXNRUjq7cM5PfrWpNDsDkyC6XK2xoKXqUqvxoZOeOb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