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什么叫‘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1996年9月,耗尽巨人集团精血的巨人大厦完成地下工程,开始浮出地面。也就在这时,巨人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了。

在之前,很多知情的人已经看到了巨人集团的危机。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危机会爆发得那么突然和猛烈。

从10月开始,位于珠海市香洲工业区第九厂房的巨人集团总部越来越热闹起来,一些买了巨人大厦楼花的债权人开始依照当初的合同来向巨人集团要房子,可是他们看到的却是一片刚刚露出地表的工程,而且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巨人集团可能已经失去了继续建设大厦的能力。这一吓人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像台风一样地卷刮到并不太大的珠海市的每一个角落。那些用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买了大厦楼花、原本梦想着赚上一票的中小债主再也按捺不住了,一拨接一拨的人群拥进了巨人集团。

才露出地表的巨人大厦

1997年1月,在一些人的记忆中似乎是一个灾难性的早春。上旬,如日中天的标王秦池的兑酒事件被曝光,传媒一片哗然;而到了中旬,南方便又爆出了巨人风波。1月12日,数十位债权人和一群闻讯赶来的媒体记者来到巨人集团总部,恰逢深居简出的史玉柱刚刚驱车从外面进来。于是发生了一场面对面的“短兵相接”。其间,一位律师对债权人和记者口气凌厉地嚷嚷道:“如果你们不想解决问题而是来闹事,你们就闹去。作为企业行为,任何事情向社会曝光都没问题。如果你们要曝光,可以先曝光,然后再谈,我们不怕曝光。”

由于缺乏危机处理能力,巨人集团仅仅委派了律师与债权人和记者周旋,巨人与媒体的关系迅速恶化。于是,种种原本在地下流传的江湖流言迅速地在媒体上被一一放大曝光:

巨人集团的资产已经被法院查封,总裁史玉柱称已没有资产可被查封了;

巨人集团总部员工已3个月未发工资,员工到有关部门静坐并申请游行;

巨人集团一位副总裁及7位分公司经理携巨款潜逃;

史玉柱沉痛承认在保健品开发上交了上亿元的学费……

那份楼花广告中的保险公司100%担保承诺,也被披露是一个骗局。保险公司与巨人集团签署的保险协议其实在楼花广告推出之前已经宣告失效,大声宣告要“请人民作证”的巨人集团无法为自己作证。

这些耸人听闻的新闻真假参半、泥石俱下,一时间让史玉柱百口莫辩。就在这时,又发生了巨人被迫在杭州向娃哈哈道歉的事件。于是,巨人在公众和媒体心目中的形象轰然倒塌,从此万劫不复。

令人玩味的是,在巨人风波的爆发中,国内有些传媒表现出了一种异常的投入和不冷静,扮演了一个很暧昧的唯恐天下不乱的角色。用巨人集团一位高级职员的话说,就是“以落井下石的火力一夜间彻底摧毁了被它们吹捧了几年的企业”。史玉柱在危机中曾几度企图恢复生产销售秩序,可是几度被传媒的跟踪报道打乱。每出现一次报道,就会造成一批骨干的离去,增加一批讨债者的上门,以致恶性循环,难以挽救。史玉柱日后曾十分不解地感慨道:“巨人一直是一个‘新闻企业’,我本人也是个‘新闻人物’,想不当都不行。以前新闻总说巨人好,这也好那也好,现在说巨人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我原计划1997年好好做市场,但各地报纸一转载巨人风波,说巨人差不多倒闭了,产品没人敢买了,这下子问题大了。”巨人风波平息后,国内传媒自身也曾对此有过检讨,当数年后“爱多事件”爆发时,便有人吁请大家冷静,以免重蹈巨人报道的覆辙。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在那些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史玉柱一直躲在巨人集团总部四层的总裁办公室里。史玉柱将办公室、书房、卧室、会议室、秘书室集于一体,构成了一个封闭的300平方米的“史氏空间”。当危机全面爆发的时候,史玉柱就躲在这个“孤岛”上,拉下所有帷幕,拒绝与外界接触,整日在不见一丝阳光的大房子里孤寂地枯坐。

一向不善交际的史玉柱似乎没有什么知心朋友,即便是在辉煌的鼎盛期,他也不太善于与外界交往。每当要作一项重大决策,他都喜欢把自己关起来,在屋里来回踱步、苦思冥想。久而久之,大办公区的地毯已凹凸不平,显得坑坑洼洼。

史玉柱把自己在“孤岛”上关了数十日。就在这些日子里,新闻媒体对巨人事件进行了高密集的轰炸,巨人形象被破坏殆尽。可是,史玉柱却始终没有跟媒体、社会进行过哪怕一次认真、知心的对话。他异常平静地对仅有的几位对他和巨人还抱一丝希望的部下说:“我们不必主动去找任何一位记者,我们的名声已经这样糟了,坏到了不能再坏的地步,还能怎样?”就这样,史玉柱轻易地放弃了最后一次获取同情和救援的机会。

其实,当时巨人集团所面临的危机并没有到绝杀的地步。

尽管巨人的保健品推广大战宣告失败,可是在市场上并没有完全丧失品牌信誉。而巨人大厦已经完成了地下工程,只需要1000万元资金就可再启动起来。按当时的房地产建筑进度,5天可以盖起一层,一层一层往上盖,兵临城下的债权人自可安心不少,诸多突发矛盾也可以化解。

史玉柱清醒地知道,缺少的仅仅是1000万元而已。可是,他就是没有能力筹措到这笔钱。1000万元对不久前的巨人集团算不了什么,就在半年前史玉柱到山东开会,青岛一个市场1个月交给总部的款项就达到了1000万元。史玉柱仰天悲鸣:“什么叫‘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就是。巨人集团发展到现在,资产规模滚到5个亿,区区1000万元的小数目根本不算什么,可眼下这一关就是过不去。”

正如人们日后所注意到的,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务危机意识和预警机制,巨人集团债务结构始终处在一种不合理的状态。史玉柱一向以零负债为荣,以不求银行自傲。在巨人营销最辉煌的时期,每月市场回款可达3000万元到5000万元,最高曾突破7000万元,以如此高的营业额和流动额,他完全可以陆续申请流动资金贷款并逐渐转化为在建项目的分段抵押贷款,用这笔钱来盖巨人大厦。可是史玉柱却始终拒绝走这步棋,而是一味指望用保健品的利润积累来盖大厦,这无疑是造成巨人突发财务危机的致命处。

以冷眼待人,人自以冷眼待之。在危机爆发的那段时间,巨人集团平时很少与之打交道的银行此刻自然袖手旁观;一直鼓励巨人“大胆试验,失败也不要紧”的地方政府也始终束手无策,拿不出任何有建设意义的方案;一些江浙地区的民营企业主闻风赶到珠海,终因一些细节问题没有与巨人达成意向。

当时的巨人集团除了巨人大厦外没有别的固定资产,公司在全国各地的市场营销还在运转,估计各销售商欠巨人集团的钱有3亿元左右,史玉柱自己估算属于良性债权的至少有1.2亿元。可是由于不久后集团的整体崩盘,就是这1.2亿元绝大多数最后也没能收回来,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史玉柱那种缺乏沟通的个性在关键时刻最终葬送了巨人集团。在巨人晚期曾出任常务副总裁的王建在《谁为晚餐买单》一书中评价史玉柱说,他最大的缺点是清高,最大的弱项是与人交往,最大的局限是零负债理论。

在财务危机被曝光3个月后,史玉柱终于向媒体提出了一个“巨人重组计划”,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以8000万元的价格出让巨人大厦80%的股权;二是合作组建脑黄金、巨不肥等产品的营销公司,重新启动市场。可是谈了10多家,最终一无所成。在这一过程中,庞大的“巨人军团”分崩瓦解,而史玉柱也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 /l3gHnZwoTYd0NptRPU+cFP0XNUwTDh6rM+yKBGAL9s6NCHsQ8c7UKuRS2aPLdF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