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中国电脑市场风云突变。随着西方16国集团组成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的解散,西方国家向中国出口计算机的禁令失效,康柏、惠普、IBM等国际著名电脑公司大举入境,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北京中关村一时风声鹤唳。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生死对决,以巨人为代表的本土电脑品牌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多舛的命运。
许多年后,有人议论,如果巨人坚持在电脑行业发展,或许不致落到日后的结局。其实这样的判断也仅仅是一厢情愿而已。当时的市场现状是,巨人从桌面印刷系统和汉卡起步,其市场覆盖面有限,幼弱的本土电脑品牌基本上缺乏与国际品牌抗衡的能力。巨人之所以受到中央领导和传媒的高度青睐,最关键的是其高举了发展民族工业新经济的大旗,而事实证明有时这可能是企业发展的一条歧途。与巨人的电脑发展思路相映成趣的,是日后取代其行业地位的联想。在前10年的积累期,联想基本上走的是代理的路子。在市场容量相对增长、消费人群日渐增多而企业实力亦逐步增强的情况下,联想才开始实施自主开发、自创品牌的战略。在1993年前后,中国产业界曾经进行过一次民族产业振兴的大讨论,事实一再地证明,类似“振兴民族工业”这样的话题在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将随着经济的起伏被一再地提起,它可以作为一件包装的外衣,谋求公众认同和政府支持的口号,但如果作为一家大企业发展的根本纲领,那么稍有不慎就很可能作茧自缚,走入歧途。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巨人超越现实的发展战略,使它从一开始就陷进了自己圈画好的狭隘的民族经济陷阱中。
在外有强敌的情况下,创业不久的巨人集团内部也出现了管理上和体制上的问题。史玉柱不同于那些没有文化而一夜暴富的乡镇企业家——没有智谋而仅仅靠胆量打天下,巨人是国内第一个明确提出“管理也是生产力”的现代企业,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管理机制。同时,从很早开始,巨人就是一家很有危机意识的企业。就在江泽民视察巨人集团后的两个月,史玉柱在一次全体员工大会上便拉响了危机的警钟,他直截了当地剖析了巨人集团的五大隐患:创业激情基本消失、出现大锅饭现象、管理水平低下、产品和产业单一、开发市场能力停滞。这五大隐患,除了“产品和产业单一”这一条之外,直到巨人集团覆灭都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也成为世人日后评说巨人之败的缘由。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史玉柱明确提出巨人“二次创业”的总体目标:跳出电脑产业走产业多元化的扩张之路,以发展寻求解决矛盾的出路。他把新产业的目标确定在保健品和药品产业上,宣布将斥资5亿元,在一年内推出上百个新产品。
在楼花销售中大尝甜头的史玉柱发现做电脑实在太辛苦,迅猛成长中的国内市场有太多的暴利行业在诱惑着他,很快,具有商人特质的他选中了当时最为火爆的保健品行业。
当时的保健品行业基本上属于一个培育成熟的市场,在太阳神、飞龙等企业的“广告催肥”下,1994年全国保健品市场的销售总收入达300亿元之巨,而且没有大的国际品牌参战。史玉柱的企图十分明显,他希望通过新的扩张激发出新的创业激情,利用巨人的品牌优势快速攫取超额利润,并以此来缓解主导产业发展受阻以及管理机制上的矛盾。这样的方式在许多企业的成长史上屡试不爽,并帮助它们摆脱危机焕发新生。可是,在这一战略性大转移中,史玉柱犯下了一个错误:他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稳定发家产业和已有项目——这些措施可以包括,与外资合作、资产股权化、获得跨国公司的技术支撑等等。相反,他希望齐头并进,最终造成了多线作战的局面。在当时,如果巨人集团确实已经定下了产业转移的战略目标的话,它完全应该对电脑公司和已开工的巨人大厦建设项目进行资产和管理上的剥离,使之独立运作。
相反,史玉柱走上了一条多线开战、俱荣俱损的大冒进之路。他亲自挂帅,成立三大战役总指挥部,下设华东、华中、华南、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和海外八大方面军,其中30多家独立分公司改变为军、师,各级总经理都改为“方面军司令员”或“军长”“师长”。
在动员令中,他写道:三大战役将投资数亿元,直接和间接参加的人数有几十万人,战役将采取集团军作战方式,战役的直接目的要达到每月利润以亿元为单位。组建1万人的营销队伍,长远的目标则是用战役锤炼出一支干部队伍,使年轻人在两三个月内成长为军长、师长,能领导几万人打仗。
这样的动员令,这样的目标,这样的建制,这样的口号,不由得让人产生热血沸腾的狂热。
1995年5月18日,史玉柱下达“总攻令”,在全国上百家主要的报纸上,巨人集团的整版广告赫然登台。巨人以密集轰炸的方式,一次性推出电脑、保健品、药品三大系列的30个新品,其中主打的保健品一下子就推出12个品种,减肥、健脑、强肾、明目、开胃,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保健概念,摆出一副广种薄收的架势。这可能是中国企业史上广告密集度最高的一次产品推广活动,在今后估计也不会再有超越者了。
一时间,暴风雨般的广告、新闻炸弹疯狂地倾泻而下,数千名年轻而狂热的营销人员分赴各大市场,巨人的系列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出现在全国50万家商场的柜台上。不到半年,巨人集团的子公司从38家发展到了创纪录的228家,人员从200人骤增到2000人。据统计,在巅峰时期,为巨人集团加工、配套的工厂达到了150家,单是在各地公司加班加点为客户办理提货手续的财务人员就超过了200名。集团的《巨人报》为了配合战役,印制了大量的宣传单,其最高单期印数竟超过100万份。
如此前所未闻的闪电战术,在一开始确实创造出了奇迹:“总攻令”发动后的15天内,汇总到史玉柱手中的来自全国各市场的订货金额就突破了15亿元,各地媒体更是对巨人集团形成一次大聚焦,连一向在企业报道上十分谨慎的《人民日报》也在半个月里4次以长篇通讯形式对巨人集团进行了报道。史玉柱仿佛又回到了几年前汉卡面市时的辉煌月期。
可是很快——快得让人至今忆起来还感到心痛和猝不及防——整体协调作战能力的低下使战场变得混乱起来。巨人集团本身并没有日用消费品营销的经验,投身战役中的巨人大军主要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走出校门不久的青年学子,他们只有热血却没有经验;一类是从各家保健品企业跳槽或挖过来的,他们其实是一批“雇佣军”,缺乏对巨人集团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对他们来说,市场红火,则随声吆喝自抬身价;市场不好,则揩一把油溜之大吉。仅仅在总攻令发布两个月后,史玉柱就不得不宣布“创业整顿”。
1996年初,史玉柱开始从全面出击转为实施重点战役。他发现了减肥市场的潜力,因而决定全力推广减肥食品“巨不肥”,提出要打一场“巨不肥会战”。他成立会战总指挥部,亲任总指挥,下辖三大“野战军”,每支“野战军”率领七八个“兵团”,各“兵团”下面又有若干个“纵队”,总部还挑选精干人员组成“冲锋队”。总之,架势拉开,人马聚齐。史玉柱还搞了一个“阵前盟誓”,亲自高举酒杯为开赴前线的将士壮行。
就这样,从2月开始,以“请人民作证”为推广口号的“巨不肥会战”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打响,巨人集团的广告再次铺天盖地地倾泻到各地媒体上。
也就在这时,史玉柱的豪赌个性和急功近利暴露无遗。正如他的一位部下所言:“这位年轻的知识才俊显然对民众智力极度蔑视,而对广告攻势有着过度的自信。”日后人们才知道,当时一篇被巨人广为散发的为保健品“鲨鱼软骨”而作的宣传文案《鲨鱼不患癌》,其署名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袁彬博士,而实际上却是出自一个对保健品一无所知的外语系学生之手。其他的保健品文案甚至病例等等,也大多由名牌高校新闻或中文系的才子才女们杜撰而成。更让人惊讶的是,巨人的保健品研制部经理竟是由一位广告公司经理兼任的。史玉柱想要“请人民作证”的保健品战役的中坚力量其实不是科研人员,而是一些靠想象力和文字功底吃饭的书生。
在这样的标语下兜售保健品是那个激情年代的风格
在败局铸成之后,史玉柱曾在检讨中把巨人的失败在宏观上归咎于全国保健品市场的整顿,这并非公允之词。在某种意义上,倒是巨人盲目的广告轰炸和无序的营销推广加速了保健品市场的早衰。
保健品是一种以功效诉求为主的消费品,广告无非起到了一个诱发购买的作用,要让消费者有持续的购买行为则必须依赖于产品本身的服用效果。依靠闪电式的广告轰炸而建立起的市场,无疑是沙滩上的大楼,毫无基础可言。数年后有人问史玉柱,搞保健品最关键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是产品,一个好的产品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从科学的角度证明它确实是个好东西,坑蒙拐骗长不了;二是效果要让消费者能感觉到。可惜,这两个十分基本的条件,1995年的史玉柱并没有真正地悟出来。巨人的保健品缺少真正的科学依据和切实的服用效果。更糟糕的是,在忙乱而声嘶力竭的推广过程中,它还犯下了一个诋毁竞争对手的低级错误。
在巨人集束式投放市场的12种保健品中,有一种帮助儿童开胃的“巨人吃饭香”,这一产品与当时儿童保健品中最畅销的“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极其相似。在一份广为散发的宣传册子中,巨人的文案人员竟然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据说娃哈哈有激素,造成儿童早熟,产生许多现代儿童病。”娃哈哈在当时已经是国内最大的饮料食品企业,巨人此举对娃哈哈造成了严重损害,据娃哈哈方面称,单在1995年就减少了将近5000万元的销售额,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70万元。娃哈哈就此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经过协调,到1996年10月,巨人答应庭外调解,向娃哈哈赔偿经济损失200万元。在次年的1月,巨人在娃哈哈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在杭州与娃哈哈一起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公开向娃哈哈道歉。
这一道歉风波,成为巨人大滑坡的一次标志性事件。
也就在这一风雨飘摇的前夜,那些本来就对巨人缺少忠诚意识的雇佣军们已经嗅出了危机的气息,很快在各地市场上频频发生侵吞私分集团利益的恶性事件,很多人把“巨不肥会战”当成了“最后的晚餐”。连集团内部的《巨人报》也发出了惊呼:在我们巨人集团内部竟有这么多触目惊心的违规违法事件,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资产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流失了。如果这样,巨人集团该怎么办?
面对这样的问号,史玉柱似乎也有点手足无措。他想出的最后一个办法是,组织全国总公司经理和总部中层以上的干部参观广东省高明市的重刑犯监狱。
市场停滞,而巨人大厦则像一张永远张开着的大口,每天都要靠大笔的资金填下去才能继续长起来,多线开战的恶果终于显露了出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史玉柱只好走出一步下策之棋,他不断地抽调保健品公司的流动资金填补到巨人大厦的建设中。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最终造成了各个战场的捉襟见肘、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