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帝王将相,宁有种乎

龙盘虎踞也好,帝王之气也罢,有意无意中,二十九岁的孙权突然决定把他的治所,把他的总指挥部暂时寄放在南京。后人总是很喜欢提到诸葛亮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无非“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刘宋的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谈到张纮时,有这么一段:

《江表传》曰:纮谓权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权善其议,未能从也。后刘备之东,宿于秣陵,周观地形,亦劝权都之。权曰:“智者意同。”遂都焉。

这个记载与《三国演义》小有差别,所谓“权善其议,未能从也”,就是吴主孙权觉得张纮的话很有道理,但是并没有完全听进去。他只是把治所迁徙至此,他的军事指挥部仍然还是可以随时移动。后来刘备来了,又这么如此说了一番,孙权说了一句“智者意同”,就同意了刘皇叔的话,决定定都南京了,裴松之的下一段注又说:

《献帝春秋》云:刘备至京,谓孙权曰:“吴去此数百里,即有警急,赴救为难,将军无意屯京乎?”权曰:“秣陵有小江百余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军,当移据之。”备曰:“芜湖近濡须,亦佳也。”权曰:“吾欲图徐州,宜近下也。”

《三国志》属于正史,正史中也有很多不靠谱的地方,而且它太简略,是二十四史中最不像正史的一部。后人读《三国志》,常常会把裴松之的注附带着一起读。裴松之在孙权逝世的一百二十年后出生,他对历史颇有研究,在为什么定都南京这个问题上,觉得孙权“欲窥徐州,贪秣陵近下,非其理也”。

南京当时还叫秣陵,对话中的“京”,是指京口,也就是今天的镇江。南京与镇江,与安徽的芜湖,与安徽的马鞍山,山川地形,未必就有多大的区别。这几个地方相距并不遥远,真要想图一个“北侵利便”,进攻徐州,侵犯曹操,说穿了都差不多,况且如果是从镇江出发去徐州,或许还可以更接近一些。

孙权生于公元182年,那时候,西方的古罗马帝国正在由盛转衰,野蛮的日耳曼部落突破了多瑙河防线,开始侵入罗马边境。孙权两岁时,对东汉产生致命打击的黄巾起义爆发了,一个叫张角的太平道士,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搅得华夏大地鸡飞狗跳,乱象丛生。黄巾起义是促使东汉灭亡的导火线,也是三国时代的序幕。三国的好汉,基本上都是靠清剿黄巾起义军起家,刘备比孙权大了二十一岁,曹操比孙权大了二十七岁,他们其实并不是同一辈人,两位可以说都是孙权的父辈。

要不是黄巾起义,就不会有三国的故事,也可能就没有南京的故事。孙权的这一份家业从父兄那里继承,而孙权父兄的家底,与曹操和刘备一样,都是从清剿黄巾军开始。黄巾军在,大家一起清剿,黄巾军没有了,清剿过黄巾军的军阀,又开始互相清剿。因此三国鼎足,不仅与赤壁大战有关,而且和黄巾起义互为因果。黄巾起义造成了乱世英雄起四方,拥兵自重群雄割据成为常态。当时社会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停地走马换将,你方唱罢我登台。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只有争来争去的地盘,只有用来看家的根据地。龙盘虎踞从来都是说说而已,事实上,大家都不把“治所”看得很重,曹操便说过这样的话:

汤、武之王,岂同土哉?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

孙权显然也很赞成曹操的观点,他最初只是迁治南京,既没有想到会再也离不开这里,更不会想到还要在这里建都。事实上,他不止一次做过迁徙治所的努力,一度又曾迁治武昌,后来又不得不再迁了回来。孙权亲手栽下了南京这棵树苗,最后把自己也埋在了这里。黄龙元年,也就是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史称“吴大帝”或“吴太祖”。值得强调的一点,孙权并不是在南京称帝,而是在当时的武昌今天的鄂州,他在那里定都,在那里广告天下,宣布自己要做皇帝,改年号为黄龙元年。就在做了皇帝的当年,他把首都又迁回了南京。

事实的真相是,南京的这个“首都”,从一开始就是从别的地方迁过来。称帝前孙权只是“吴王”,从权力上来看,“吴王”和“吴帝”也没太大差别,殊不知一旦称帝,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在中国文化中,一字之差,天壤之别。需要再特别强调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历史,正是从这一年才正式开始计算。为什么呢,因为必须从孙权当皇帝的时候开始,才能列入正史,才算名正言顺。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段,在此之前,教科书上写着“夏商周”,写着“春秋和战国”,写着“秦汉”,总的发展趋势,就是从统一走向分裂,从分裂走向统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管怎么说,秦灭六国是大势所趋。秦始皇被称为天下第一皇帝,这个第一,自封也好,别人尊称也好,如果没有后来的生乱,没有后来的异姓改朝换代,一个接着一个继续,大家真习惯了,也顺理成章,就像英国或日本的王室那样,千秋万代传承下来。

皇帝轮流做绝对是后来人的想法,在三国之前,大家心目中皇帝是法定的,人们不会去争那个帝位。

三国以后在南京编撰的《千字文》,开始颠覆人的三观,开始灌输改朝换代思想。“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好像改朝换代已经天经地义,好像只要有那个可能,谁都可以当上皇帝。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西游记》里孙悟空大闹天宫,闹得天翻地覆,他的豪言就是请玉皇大帝让路,把皇帝老儿的宝座乖乖地交出来:

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里很有意思的一段:

却说曹操自杀华佗之后,病势愈重,又忧吴蜀之事。正虑间,近臣忽奏东吴遣使上书。操取书拆视之,略曰:“臣孙权久知天命已归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臣即率群下纳土归降矣。”操观毕大笑,出示群臣曰:“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侍中陈群等奏曰:“汉室久已衰微,殿下功德巍巍,生灵仰望。今孙权称臣归命,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殿下宜应天顺人,早正大位。”操笑曰:“吾事汉多年,虽有功德及民,然位至于王,名爵已极,何敢更有他望?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

这个故事耐人寻味,考察三国鼎足前历史,基本上就是军阀混战,打过来打过去。三国能够鼎足,是混战打出来的局面,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都是能征善战的骁勇之士,出生入死,都是打仗的命,注定了马革裹尸的悲壮。孙权与父兄的区别在于,他不只是一支军队的首领,还是一个国家的领袖。

说三国鼎立前的群雄,都想争着当皇帝是不真实的,大家的理想境界也不过就是称王称霸,不过是希望官做得越大越好,自己管辖的地盘越大越好,然而真到了三国时期,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时候,孙权早已羽翼丰满,成了一块曹操啃不动的硬骨头。这时候,以南京为中心的东吴疆域已经很大,已经有了足以称帝的资本。

赤壁大战以后,三国鼎立之势形成。公元219年,孙权为了夺回荆州,与蜀国交战,杀了关羽,然后掉过身来,写信向曹操俯首称臣,劝曹操当皇帝。此时的孙权还不到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之际,而曹操已六十多岁,再过一年便要离开人世。这时候,应该年轻气盛的人不年轻气盛,应该寿终正寝的老朽也不老朽,正是三国时期最典型的政治气候。曹操火眼金睛,一眼看透了孙权的用心,没有中计,根本没当回事,说孙权这小子没安什么好心,他这是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烧烤。

为什么说这个细节值得玩味,曹操为什么不敢称帝,因为在他心目中,称王称霸可以,称帝不是闹着玩的事。他所处的文化背景,篡夺皇位意味着大逆不道。所谓乱臣贼子死有余辜,董卓拥兵自重,废汉少帝,改立汉献帝,因此招惹众怒,身败而名裂。袁术以自己名字应谶言“代汉者,当涂高”,称帝于寿春,结果立刻众叛亲离,同样是身败名裂。“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种观点是后人根据前人历史,尤其是三国以后的历史加工出来的,不管怎么说,曹操当时还是很忌讳,不想就这么坏了规矩,他觉得这个规矩不能破坏,起码不能在他的手上破坏。

谁来做这个皇帝,此乃帝王家事,本来与老百姓没有一毛钱关系。秦始皇当了皇帝,很快死了,天下没有不老的长生药。秦始皇一死,天下就乱,就立刻大乱,就出现了陈胜和吴广。陈胜吴广只是捣捣乱,却给后人带来无尽麻烦,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他们留下最有影响的是那句“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不安分的后人又将这句话加工,翻译成了无法无天的“造反有理”。很显然,在老百姓心目中,一旦存下这些念头,一旦接受这些观点,天下想不乱也要乱了。

自古汉贼不两立,王室不偏安。多少年来,曹操的罪名至多也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19年,在南京的孙权给曹操写信,希望他废除汉室,干脆做了皇帝算了。孙权不惜低头服小,近乎肉麻地讨好,拍马屁。然而曹操不想上当,他大权在握,称不称帝不过是个形式,称了帝会有很多预想不到的麻烦。劝人当皇帝都是没安什么好心,过去是这样,今天是这样,将来还这样。

为什么一再强调这段历史很重要,为什么曹操没有听孙权的话,为什么曹操会把众人的奉承吹捧当作耳边风。有时候,形式这玩意非常重要,若以手中掌握的权力而论,曹操这个丞相远比儿皇帝汉献帝更有实权。曹丞相最终并没要皇帝的这个名分,他不想坏了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想留下千古骂名,他知道真要是那样,后果会很严重。

那句传说中的名言,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事实上并不是曹操说的。他从来没说过这么厚颜无耻的话,被追封为皇帝,追封为魏太祖,那是后来的事,曹操儿子曹丕干的。说白了,孙权讨好北方的曹操,希望曹操称帝,是三国时代群雄各种玩心机玩阴谋的生动体现。曹操的诗很有意境,他的散文并不多,《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有一句话写得挺妙,反驳别人说他想篡位,掷地有声: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在南京为王的孙权绝非等闲之辈,他“屈身忍辱,任才尚计”,能够像勾践一样没有下限,敢不要脸,所以才能立足南京,“成鼎峙之业”。曹操不肯称帝,他不称帝,蜀汉的刘皇叔刘备,也不好意思厚着脸皮登基,作为晚辈的孙权当然更不敢冒昧。

大家都有贼心没贼胆,规矩最后被曹操的儿子给破坏,在孙权劝曹操称帝的第二年,曹操死了。他老人家一死,古老的禁忌似乎也没了,继承魏王的曹丕胁迫汉献帝退位,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魏,改年号为黄初。

曹丕称帝,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大家都开始不要脸,刘备立刻迫不及待,也不再当什么刘皇叔,赶紧在四川称帝。刘备在称帝的第三年逝世,好歹过一把皇帝瘾。曹丕呢,当皇帝时间也不长,刘备死后不久,年纪轻轻便死了。

在南京的孙权,自然也就要称帝。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他为什么不弄个皇帝当着玩玩呢。 tBSGKOuGj+dUgwZCLHEdr3RN/ibyiykP9Llo7E8UE7oA0mJZ1dfJYd3+GDjHYfQ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