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一片降幡出石头

南京历史上的第一任皇帝孙权,埋葬在紫金山上,一千多年后,一个叫朱元璋的人也在南京当了皇帝,手下在城东为他修建陵墓,位置就在孙权墓附近。有大臣建议,将孙权的墓迁移走,朱元璋倒也很豪爽,说了一句:

孙权好歹也是条好汉,就让他在这替我看门吧。

这样的故事更像是一个传说,当然,很可能就是传说。朱皇帝是个不太讲理的人,天生一种山大王脾性。他的陵墓附近,原来肯定还有很多坟茔,有主的都迁走了,没主的自然毁掉。譬如宋朝的王安石墓就在附近,据记载,墓前曾有华表,有坟庵,两侧有树木拱抱。王安石的家人,除父亲王益和大哥王安仁葬牛首山外,生母吴氏,两个弟弟,儿子王雱都埋葬在此。在明太祖眼里,王安石虽然两度为宰相,文章写得漂亮,还是配不上替自己看门,朱也不想冒充什么文化人,在地下与书呆子为伍,统统迁走拉倒。

朱元璋的天下,几乎是依葫芦画瓢,完全照搬了孙权大帝才得到。没当皇帝之前,朱元璋也是先称吴王,然后一会儿小心翼翼,一会儿大刀阔斧,终于一步步获得天下。他学习孙权,却比孙权幸运,成绩也更大,东吴只是空做了一统天下的美梦,大明王朝则进了一大步,如愿以偿地北伐成功。

与孙权一样,朱元璋也是活了七十一岁,也是在生前就死了太子,也是因为孙子没出息,导致南京失去了首都位置。朱元璋孙子的皇位,被叔叔朱棣夺走了,孙权的孙子孙皓干脆亡国,成为南京历史上第一位亡国皇帝。

对于南京人来说,结局都有些相似,都是首都不再,首善之都的旖旎风光戛然而止。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孙皓去洛阳当了归命侯。南京城的历史因为孙吴大帝开始,孙吴的王朝一旦不复存在,南京也就立刻成为一个废都。

公元280年,孙权离世的二十八年后,晋国大军兵临城下。关于这段历史,正史和野史都有精彩的记载,大差不差,只不过野史更好看,更好玩更传神,譬如《三国演义》:

却说晋兵克了牛渚,深入吴境。王濬遣人驰报捷音,晋主炎闻知大喜。贾充奏曰:“吾兵久劳于外,不服水土,必生疾病。宜召军还,再作后图。”张华曰:“今大兵已入其巢,吴人胆落,不出一月,孙皓必擒矣。若轻召还,前功尽废,诚可惜也。”晋主未及应,贾充叱华曰:“汝不省天时地利,欲妄邀功绩,困弊士卒,虽斩汝不足以谢天下!”炎曰:“此是朕意,华但与朕同耳,何必争辩!”

这时候,三国到了真正的尾声。魏国的天下,经过和平演变,已到了司马氏手里。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司马懿被诸葛亮戏耍得厉害,事实上,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要论能力和智慧,并不比诸葛亮差。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正是在这个司马昭手上,蜀汉被消灭了。因此从形式上看,三国中最先灭亡的是蜀汉,从内容上看,最先灭亡的是曹魏,因为魏国的江山,事实上早在司马氏掌握之中。

司马炎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儿子,他和曹丕一样,等老爹一死,干脆也不再玩什么虚的,直接让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立国号晋,建都洛阳,成了晋武帝。蜀汉没了,曹魏也没了,东吴的末日自然也应该到了。

却说晋将王濬,扬帆而行,过三山,舟师曰:“风波甚急,船不能行;且待风势少息行之。”濬大怒,拔剑叱之曰:“吾目下欲取石头城,何言住耶!”遂擂鼓大进。吴将张象引从军请降。濬曰:“若是真降,便为前部立功。”象回本船,直至石头城下,叫开城门,接入晋兵。孙皓闻晋兵已入城,欲自刎。中书令胡冲、光禄勋薛莹奏曰:“陛下何不效安乐公刘禅乎?”皓从之,亦舆榇自缚,率诸文武,诣王濬军前归降。濬释其缚,焚其榇,以王礼待之。

唐人有诗叹曰:“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旗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于是东吴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户口五十二万三千,官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老幼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皆归大晋。

《三国演义》中引用的唐诗,与后来的流行版本略有不同,譬如“西晋”写成“王濬”,譬如“一片降旗”写成“一片降幡”。就意思而言,没有任何出入,总之一句话,孙皓降了,东吴完了。写到归降的场景,《建康实录》中一段文字更简洁更精彩:

后主以草缚,衔璧舁榇,见濬于军门。

用草绳将自己捆住,嘴上衔着象征国家权力的大印,扶着棺材,多么有趣和戏剧的画面。这样的画面,不要说是让南京人亲眼看见,就是在想象中回忆一下,也是情何以堪。从此说什么虎踞龙盘,说什么金陵王气,自从这位孙后主孙皓举手投降,跪在王濬脚下,石头城前上演过这样一幕戏,再吹牛都有些扯淡。

亡国皇帝永远是最倒霉的那个人,残暴多疑,粗暴骄盈,好酒色,荒淫,迷信,所有的脏水都可以往他身上泼。忠谏者诛,谗谀者进,亡国当然会有亡国原因,可是一旦真亡了国,基本上也没什么辩白机会。

孙皓被带离南京,带到洛阳的皇宫,登殿磕头,晋谒武帝司马炎,司马炎宽宏大量地赐坐,笑着说:

“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

孙皓听了,竟然还敢这么回了一句:

“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

翻译成大白话,晋武帝的意思是“我这里早就给你留着位子”,孙皓的回答很突兀,意思是“我在南京本来也为你准备好了”。

《三国演义》和《建康实录》上都记载了这段对话,前一本书写于明朝,后一本写于唐朝,成书更早的《三国志》上并没有这段对话,由此可见,这段对话很可能是后人加工伪造,更可能是南京人自己编的故事,而且还参照了刘阿斗的“乐不思蜀”。

同样是亡国皇帝,东吴的孙皓与蜀汉的刘阿斗,完全不一样。在征服者眼里,蜀人“无携贰之心”,在孙皓身上,却还顽强地保持着吴人的野性,自己明明已经是阶下囚,嘴上还不太肯饶人。孙皓被武帝封为“归命侯”,有一天,武帝与手下大臣王济下棋,孙皓在侧,王济一边大大咧咧地下棋,一边心不在焉地问孙皓:

“我听说你当年惩罚手下,曾经将人的脸皮剥去,这到底是怎么弄的?”

孙皓听了,心里自是不爽,见王济此时双腿在棋盘下伸得很直,竟然戳在武帝面前,十分无礼,便冷冷地来了一句:

“人臣无礼于其君者,则剥之!”

王济听了直冒冷汗,赶紧将自己的脚缩回来。这个故事也充分说明了孙皓的桀骜不驯,亡国皇帝并不好当,老百姓难免会按照自己的意思来想象,史家写书的时候,也难免要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加工。不妨分析一下刘阿斗的“乐不思蜀”,同样包含着今日川人的冷幽默成分。这则故事《三国志》本文中并没有记载,裴松之注文中则引用了《汉晋春秋》上的一段文字: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卻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卻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国演义》中的记录大同小异,只是更加传神,司马昭与刘禅的一问一答,更加戏剧。司马昭指责后主,说你荒淫无道,废贤失政,理宜诛戮。后主听了,面如土色,不知所为。司马昭又设宴款待,遂有“乐不思蜀”一幕。席间,后主起身更衣,卻正跟至厢下,好好地教导了刘阿斗一番,后主牢记再入席,酒将微醉,司马昭又问他:“颇思蜀否?”后主就把卻正的话复述了一遍,装着要哭的样子,又挤不出眼泪来,遂闭其目。司马昭说这话怎么像是卻正说的,后主听了大吃一惊,连忙睁开眼睛,说:

“确实如此,皇上怎么知道的?”

于是司马文王深喜后主诚实,喜欢他的傻,不再疑虑,后人有诗叹曰:

追欢作乐笑颜开,

不念危亡半点哀。

快乐异乡忘故国,

方知后主是庸才。

其实这样的故事,除了淳朴老百姓,谁也不会真相信。成王败寇,自古就是这样,刘阿斗装孙子,孙皓反唇相讥,都是性格使然,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做做样子罢了。失败者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既然被打败了,国家已经亡了,说什么都没用。

唐代赵蕤写过一本空前绝后的《反经》,专谈经邦济世的纵横之术,引经据典,他分析了蜀汉和孙吴失败的原因,很简单,除了占据中原,在其他地方偏安,注定都是没有前途:

自古圣帝,爰逮汉魏,受命而王者,莫不在乎中土。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以兴洪业,其不由此,未有不颠覆者也。

事实上,刘阿斗足足当了四十年的皇帝,他并不是一个傻子,更不是个傻孩子,诸葛亮的辅佐也不过十一年,要知道蜀汉真正称帝,前后一共也就四十二年,阿斗好歹也坚持了四十年。孙皓当过十六年皇帝,是孙权死后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间,与曹魏打过无数次恶仗,一度还曾迁都武昌,甚至亲率大军出征。

成王败寇,亡国了,孙皓没有像后来的明朝崇祯皇帝那样,推卸自己责任,说什么“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不管怎么说,孙皓还是一个有担当的君王,在给舅舅何植的信中写道:

昔大皇帝以神武之略,奋三千之卒,割据江南,席卷交广,开拓洪基,欲祚之万世。至孤末德,嗣守成绪,不能怀集黎元,多为咎阙,以违天度。暗昧之变,反谓之祥,致使南蛮逆乱,征讨未克。闻晋大众,远来临江,庶竭劳瘁,众皆摧退,而张悌不反,丧军过半。孤甚愧怅,于今无聊。得陶濬表云武昌以西,并复不守。不守者,非粮不足,非城不固,兵将背战耳。兵之背战,岂怨兵邪?孤之罪也。天文县变于上,士民愤叹于下,观此事势,危如累卵,吴祚终讫,何其局哉!天匪亡吴,孤所招也。

什么叫担当,这一番话就是。孙皓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不是没有粮草,不是城墙不够坚固,兵之厌战,民心涣散,孤之罪也,孤所招也。不怨人,也不怨天,只怪罪自己,只是一味自责,不停地认错,这是何等胸襟,这是多么不容易。

还是那句老话,江南人柔弱,应该是东晋南渡以后的事。在此之前,吴人本来是很强悍的,一片降幡出石头,孙吴的灭亡,给南京这个城市留下了两份哭笑不得的遗产,一是吴人不服输,明明被人家打败了,嘴还要硬,俗话说,鸭子死了嘴壳子硬。一是从此必须面对北方胜利者无尽的傲慢,我他妈天生就应该是王者,所谓王纲失道,群英并起,龙战虎争,终归真主,得中原者得天下,你们南京人不服也不行,不服也得服。

历史可以传承,文化就是历史。今天南京人性格中,常常会有不服输,不服输也得服,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南京人喜欢吃鸭子,南京板鸭南京盐水鸭南京烤鸭。南京人都是鸭子,死了,嘴壳子还硬。 7rKggTwhT2IsIKl81QZNV043FCW4QOpALdft8gzqZ/1+bTKf3URQ/6d3cyd3xGU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