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之所以早早的离开了袁术集团,便是看准了这个势力,不久之后的穷途末路。
在这阳顶关当中,自然是摆不了多大的宴席,只能是简单的做了一桌饭菜,好在还翻捡出了两坛酒,三人便是坐在桌上,待到酒过三巡之后,萧鼎便是对鲁肃动了招揽的心思。
“其他的也不多说,吾便是实话实说了,听子扬说,子敬有匡扶社稷,成就一番事业之心,鼎也十分的佩服,现在庐江郡百废待兴,正需要先生这样的人才,若先生能够为我庐江郡效力,定然能够施展生平抱负。”
鲁肃沉默了半晌,说道:“说起来承蒙萧大人此次相助,我本不应该推辞,只是前番效命于袁术治下,在下对于择主之事也只能是慎重,不知道,大人以为成大事者,应当如何?”
萧鼎知道,这便是鲁肃所谓的考验了,所谓主公和臣子本来就是一个方向的选择,尤其是在这个人才辈出,但是主公也辈出的年代里,人才的选择就变得多样化,最起码的一点,双方的理念要相同,如果双方谈不来,就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在太平时代里,诸如在另一个时空当中,盛唐,还有宋朝,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些很有才能的文人墨客,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空有一身的本事和为官的理念,终此一生却郁郁不得志,这便是为人君主和臣子之间,方针理念的不同,他们最终的结果便是没有得到起用。
这是因为他们效忠之人只有一个选择,那便是当今的皇帝,可是对于乱世来说,像诸如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多少的英雄豪杰和诸子百家,那简直就是人才的天堂,选择自己适合的诸侯和君主进行效力,将自己的方针策略实施下去,能有一番成就的机会就大得多。
而在三国时期同样也是如此,天下大大小小的诸侯不知道有多少,而现在天下的形势还不是十分的明朗,人才的选择也更具有多样性。
萧鼎对此也是十分的重视,“天下之人皆以为要想成就大业,必须要有精兵猛将,谋士如云,武将如雨,可是吾窃以为成就大业应当以百姓为本,百姓丰衣足食,能够得到一定的休养生息,便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钱粮和兵力,不仅仅如此,他们对于守土安民的决心也就更大,麾下的将士,战斗力自然提升。”
“说句实在话,袁术现在治下百姓困顿,民不聊生,宛如豚犬一般,治下的招收而来的甲士本来就是苦不堪言,又怎么能够得到他们忠心的效力?”
“可是要知道,袁术的祖上乃是四世三公,豪门大族,得到了不少士子和门阀的拥护!”鲁肃略微愣了一愣,只是回答道。
“不管他的实力如何,底蕴有多么的强大,但是天下,始终是汉家的天下,袁术之心岂在汉乎?现在已经是民心背离,根本难成大事,苟延残喘而已。”
“只需要看清两者的利弊,袁术根本不会做出自立为帝的举动,显然已经昏聩到了极点。”萧鼎缓缓的说道。
刘晔这个时候,只是静静的看着两人的对答,并不说话。
“那么萧大人以为,庐江郡的前途又在何方?”
萧鼎回答道:“现在庐江郡拥精兵上万,百姓正处于生聚之时,迫切需要先生的加入,以谋求大事,吾以为依旧是要先休养,再图大业。”
“大业应当如何?”
“庐江郡的位置处于淮右,我以为首要便是坐观袁术的失败,随后挥兵北上,吞并袁术的辖区九江郡,两淮之地若是占据,便有了与任何势力争雄的资本,这就是根基张本。”
“看起来萧鼎大人是以为袁术必败无疑了。”鲁肃捋了捋胡须道。
萧鼎回答道:“不仅仅是必败无疑,而且九江郡,对于在下来说届时唾手可得。”
“此话怎讲?”
“袁术的辖区周边,只有曹操,还有徐州吕布,除此之外便是我庐江郡了。”
“曹操属于势力最大的一个,可是他的敌人也众多,即便是攻下九江郡也难以派兵马进行长期驻扎,而曹操和吕布的联盟,根本不足为虑,两人皆是虎狼之心,最后必有一战,几方僵持下来,还不就是便宜了庐江郡。”萧鼎此刻侃侃而谈,仿佛天下大势尽在心中掌握。
鲁肃也忍不住佩服的说道,“大人果然是好眼光,那么拥有两淮之地之后又应当如何呢?往南还是往北?”
萧鼎回答说道,“其实江淮之地先天不足,和徐州一样乃四战之地,只是对于防守方面来说,江淮要稍好一点,窃以为往南不可往北。”
鲁肃如何不知道应当如何,只是确实没有料到,萧鼎慧眼如炬,每一步都看得极为通透,
“江东之地,有孙策盘踞,如何可取?”
“自然……是难上加难,所以要等待时机,不可贸然而动,所以咱们要做的就是抓紧恢复江淮的实力,时不我待,还请先生出手,助我一臂之力!”
鲁肃见到萧鼎站起身来,急忙也是站了起来,两人都是做拱手状,鲁肃道:“承蒙主公器重,鲁子敬愿效犬马之劳。”
得到了鲁肃的相助,萧鼎的心情自然是愉悦的,鲁肃的官职大抵上已经是敲定了下来,为庐江郡郡丞兼靖平军长史。
从中足以见萧鼎对于鲁肃的重视,郡丞可署理一郡之事务,军中长史可参知军事,鲁肃不仅仅可以作为一方统帅,还是一员治政好手,十分全面成熟,几乎就是可以马上拿出来用的那种。
鲁肃带来的百姓就近于居巢县安置,其本人则是带着萧鼎的手令前往舒城上任,接下来萧鼎就要和刘晔一同北上,先前往六安县,再率领太史慈,潘璋二将作为讨伐袁术的偏师进入敌境,只有从六安县这边才能够避开合肥重镇的袁术大军,从容的与曹操吕布各路讨成大军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