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问题来源

这本书的写作源于在清华大学一次创新交流会议,会场有个小伙伴向创业成功者提问: “如何为实验室创新产品找到更多C端早期用户?” 当时我在现场,台上的嘉宾一脸懵懂,我能理解这种窘境,他们是实干型的,甚至有些是在风口被刮起来的,对于创新、创业的方法论思考不足。最终嘉宾讲只能分享自己产品种子用户是如何获得的,但不能确定相同做法对于其他企业是否有效。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创新、新产品的种子用户方法论是个有趣的问题。

当这个问题被点出后,我发现种子用户方法论有很多应用场景和很大的现实意义。 例如在数字化转型中,上下游产业链不配合,辛辛苦苦制定了战略,大概率不落地;新产品上市时,采用地推、广告、活动策划等方式获得用户,所需成本高,客户流失率高;再泛化一下,从教育改革、思想理念推广到组织管理变革都存在共通性的种子用户问题。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多年前我就开始着手撰写这本书。

开启一段冒险旅程

我渐渐喜欢上了互联网社会思考者这个角色,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社会范式转移过程中涌现的各式各样的“气泡”,我总能发现其中的乐趣和问题。 这期间我给多家商学院讲授创新、数字化转型、新产品、创新战略等课程,也曾经担任多家互联网公司的创新增长战略顾问,每年以田野考察式心态给企业(各行各业)讲课做咨询。我一边传播思想,一边开展咨询、培训服务。通过观察这个时代创新的运作方式,让我对种子用户有了更鲜活的认识。

用英雄的冒险旅程来比喻创新的过程再合适不过了。创新和新产品往往源自天真、本能的想法。 为了证明自己的目标不是妄想,创新推动者会离开安逸、舒适的环境,踏上荆棘密布、困难重重的旅程。创新不仅是资金的较量,更考验创新推动者的胆识、机智、耐力和勇气。

成功的创新推动者常常自谓其经历独一无二。的确,创新推动者宁愿在黑暗中探索新的道路,也不愿意走他人走过的路。但是,坎贝尔关于神话故事的观点同样适用于创新: 无论创新过程如何迥异,成功者都遵循相同的规律。冥冥中成败已有定论,只是从未被人指出。

有些人会去摸索创新、新产品普及的方法,他们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隐约发现其中的规律——推动创新、变革、新产品普及等一切有难度的变化向前发展的规律,我就是其中的一位。我希望把这些规律和探索的过程写在现在你手捧的这本书里,为后来者提供些许工具方法、多元思考的基础,让小伙伴们踩在我的肩膀上继续探索这些规律,寻找更顺畅的道路。

种子用户问题涉及面广,底层是人类惧怕风险的本性。 一切变化(创新、改革、转型、新产品、新思想等)都存在风险、不确定性,人们在这方面天性是排斥的。这个前提是必须接受的。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对待创新,不同人格有不同的反应模式。相同的风险,不同人的感知是不一样的。有人偏爱感知收益,而有人偏爱感知风险。在这样的客观情况下,作为变化的做局者,想推动变化更为融洽、舒坦地发生,应该如何应对呢?

种子用户方法论,本质就是一系列有效管理风险、驾驭风险、处理风险的操作过程。 创新推动者在初期要从人海中筛选出那些积极拥抱新鲜事物,对创新的感知收益更为认可,也愿意积极参与的用户——种子用户。 种子用户是创新的优秀土壤,可以在主流用户对创新变化进行阻碍时给予创新、新产品呵护和协同,这种力量难能可贵,犹如一束光,指引着创新推动者走下去,并最终走出黑暗。

为此我从五个角度来剖析种子用户体系:人格、需求、风险、收益、信息。借鉴人格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决策心理学等众多学科智慧,结合咨询、讲学的过程,最终写成本书。 这是一本专著,只关注解决创新种子用户的问题,从概念、理论框架到实践方法论重构创新的操作系统。

内容看点

本书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创新改变世界,种子用户改变创新。

本书聚焦创新、新品上市、互联网产品、高科技领域应用,同时也尝试系统梳理出种子用户这群人的特质,以便为各行各业提供一些我的思考。

创业企业、大企业在创新、新产品方面的悲剧往往源于种子用户的问题,那么如何面对? 应首先解决如下高频且持续发生的难题:

(1)如何识别种子用户?

(2)如何找到产品的第一波种子用户?

(3)如何筛选和发展种子用户?

(4)如何管理及应用种子用户?

读完本书后,以上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同时你也会知道:为何某些创新总能改变世界?为何新产品能风靡全球?为何即使大公司,拥有充足的资源依然会败在创新及新产品上?

本书是否可以让你掌控创新和新产品的流行?答案是“否”。但我希望本书能赋予你足够的工具和方法,让你知道怎样为创新、新产品寻找发展规律。

总之,我希望本书能帮助每一个心怀激情的人。我希望本书能让你在纷繁复杂的焦虑年代脱颖而出,也能让你的创新成功、新产品流行,而做到这一切却不必声嘶力竭、全身疲惫。

致谢

写作期间参考、借鉴过众多学科领域、多个专家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案例采集部分,在此对相关人员一并表示感谢。如果涉及您的权益,请与我联系,谢谢。

本书是我多年来与朋友、同事、网友进行对话交流之后取得的成果。我对所有提供过帮助的人都心存感激,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此处要特别感谢糖葫芦社群的小伙伴,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陪伴,在我做研究的过程中才会充满乐趣,不孤独。

感谢顾伯平、胡彬彬、蒋青云、金兼斌、吴声、郎永淳、杨守彬、段永朝、邱泽奇、于显洋、葛景栋、彭彬哥、周中华、郑毓煌、马斌、吴飞、柯洲、曹成明、唐兆明、沈耀珍、杨升、张惜芬、杨阚波、蒋杰、唐兴娟、唐婷婷、唐玉、张明亮、朱香顺、程恩凯、张倬嘉、张媛、朱俊宇、朱语涵、程景瑞、程伟荣、唐一然等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对笔者直接、间接的帮助。谢谢大家!

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杨福川、孙海亮在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两位专业、认真的态度,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邀我提供顾问咨询、培训交流合作的企业,以及商学院选我课程的学生,正是你们的实践和反思才赋予种子用户这个理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如何联系、发生连接?

通过阅读本书,希望触发你的一些思考,一起探索创新和新产品的方法论。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或者有项目合作,请发送邮件至 along5418@gmail.com ,也可扫描下面的二维码与我取得联系。 GPYfETHI6holwmVewZXSWnOXJOcpFoOOv1kQmvhd4tgzQTZhUhiaerSSirx9xT8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