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罗杰斯在《创新的扩散》中给出用户采纳模型,提出早期采用者这样一个角色。杰弗里·摩尔受到罗杰斯的启发,结合软件产品创新推广,尤其是B2B类型创新产品扩散的经验和教训又总结出跨越鸿沟理论。 杰弗里·摩尔在其《跨越鸿沟》中套用罗杰斯的创新渗透曲线图(随着时间的推移,采纳用户呈现一个正态分布),将人群特征分为:创新采用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晚期采用者、落后采用者。
(1)创新采用者
创新采用者是具有冒险精神的风险担当者,他们容忍购买新产品不成功而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损失。有时候,他们在企业还没有进行营销宣传时就已经决定购买新产品。不过他们在人群中的比例不高,为2.5%左右。
(2)早期采用者
早期采用者是当地参照群体内的意见领袖。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愿意承担采用新产品带来的风险。新产品推出时需要特别关注早期采用者,即意见领袖,如数码达人、行业领袖、博客达人等。他们喜欢先于别人尝试新产品,所以企业需要“撩拨”这群早期采用者那躁动不安的心,只有他们心动了,才有可能成为口碑传播者并撬动早期大众参与。
早期采用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13.5%左右,企业传播的关键是保证渗透曲线图能够顺利、平稳地运行下去。渗透曲线犹如接力棒,只有创造出从众效应才能够令下一个消费群体很自然地购买产品。
(3)早期大众
这类消费者对新产品很谨慎。早期大众比其所在的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较早采用新产品,但也是在新产品或新业务已被证明是成功的之后采用。这群消费者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但是很少是领袖。
(4)晚期采用者
这类消费者对新产品或新业务持怀疑态度。晚期采用者采用新产品更多是出于社会压力或者老产品越来越难取得,而不是由于新产品有好的评论。
(5)落后采用者
落后采用者有怀旧情结,极不愿意采用新产品或新业务。
杰弗里·摩尔的鸿沟理论认为早期采用者和早期大众之间存在着一条隐形的“鸿沟”,能否顺利跨越鸿沟并进入主流市场,成功赢得早期大众的支持,决定了产品市场的成败。那么如何才能跨越鸿沟呢?很少有人能够给出答案,更有甚者当面请教过杰弗里·摩尔“究竟如何一步一步跨越鸿沟?”。他很诚实地回答:“我也不知道。”现在,很多人是用自己的理解在实践中摸索和尝试,更多把跨越鸿沟作为一个思维模型。
在决定是否购买的时候,用户都需要参考其他用户的意见,如果两个人购买了同一件产品,但是两人无法相互参考对方的意见,那么这两个人就不处于同一个市场当中。 例如把某一产品卖给了一位数学老师,又把该产品卖给了他家隔壁的工程师,数学老师和工程师之间无法相互参考对方的意见,面对的就是两个不同的市场。在这之前,企业常常就简单把数学老师和工程师划分为同一市场。如果数学老师是普通大众,工程师是早期采用者,杰弗里·摩尔把他们划分成不同的市场,显然这样的营销策略才能更加有效。杰弗里·摩尔把市场划分成了早期市场、主流市场和落后者市场。早期市场,由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构成,并且有早期采用者主宰着;主流市场由早期大众和后期大众构成。同一市场内部的缝隙,可简化为人民内部矛盾,可以沟通协调解决。而早期市场的早期采用者和代表主流市场的早期大众之间的裂缝是不同市场之间的裂缝,难以调和,二者无法互相参考对方的意见,传统营销策略也不可能弥补他们之间的裂缝,这就是高科技产品市场中最危险也是最关键的鸿沟。
跨越鸿沟的目标是要赢得主流消费者的信任。问题在于主流市场用户都是保守的实用主义者,他们不愿意在购买产品时有任何闪失,常常选择品牌认同度高的产品。对于如何跨越鸿沟,杰弗里·摩尔有5条建议:
第一,将所有资源集中在特定的小众市场;
第二,确定目标客户;
第三,找到让客户信服的购买理由;
第四,提供完整的产品解决方案;
第五,关注竞争格局和市场环境变化。
关于早期采用者和种子用户之间的关联或者差异性,缺乏清晰界限。或者说这两个概念高度融合,部分可以替代,也可以理解为在不同的场景下使用不同的概念来描述类似群体。
如果非得吹毛求疵解读一下早期采用者和种子用户的区别,可以从以下角度找差距:
1)早期采用者比较宽泛,很难清晰化;种子用户具有很好的用户基础,使用面广,默认替代了早期采用者的说法。
2)对于早期采用者,罗杰斯和摩尔更多是用其来描述创新采纳技术周期中的用户,更多强调的是从技术专家到相关采用者的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而种子用户是互联网时代创新、新产品研发、新产品上市过程中的第一波用户,这群用户不仅积极拥抱新鲜事物,还具有更为广泛的扩散和传播能力。种子用户可以简单描述为创新采用者加上早期采用者(部分)。
3) 在罗杰斯和摩尔的著作中,对早期采用者的描述偏概念性,只是用来解释理论过程中的一个点,并没有给出清晰的用户画像、人格特点及传播行为框架。而本书完全聚焦种子用户这个群体,融合互联网创新趋势,将种子用户的商业价值和意义扩展到更广阔的应用领域。 不可否认的是,种子用户跟罗杰斯和摩尔强调的早期采用者有意义内核上的连接和交叉。早期采用者强调的是“早期”,种子用户强调的是“种子”,它们具有相通性,并不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