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生活与生存之道的时候,南怀瑾先生指出,人生之道在于“君子安其身而后动”。要做一番事业,做一件事情,要有一个行动,必须先求身安,身安而后动。换句话说,就是人要有所立。人的一生要有所立,自己能站得起来,这个很难。现在人无所安身的原因,是心无所安,也就是无所立。
这里的“无所立”中的“立”指的就是“立脚点”。细细品读这段话,我们不难发现,南先生所要启发我们的是:人生路上,一个人先要找到自己的立脚点,拥有了它才能让自身获得安定,甚至达到身心安定的境界;如此一来,才能进一步思考改变,比如事业上扩大规模,或者是改行干别的;生活中,更换生活环境,寻找新的生活方式,或是培养自身其他的生活乐趣,以改变当前的生活状态。
那么,到底什么是立脚点?对此,南怀瑾先生的解释是:我讲到一位同学几十年没有站起来,没有立脚点,一个人活了一辈子,你问他的人生观是什么,他没有人生观。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要做个什么样的人。很多人没有人生观,一辈子也没有站起来过。所以文学上形容这类人是“浮沉于世间”,水高了就浮上来,水低了就沉下去。一般人就是这样,在人海中沉浮,没有立脚点。
如此看来,立脚点宛如人体的脊椎骨,让我们站得挺拔,走得铿锵有力。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的人生有无限的可能,否则,生命将如一株墙头茅草,风往北吹,便跟着向北倒;风往南吹,又随之倒向南边,永远站不直,甚至站不起来。
这样的情况,生活中颇为常见。比如,有的人始终立不起自己的是非观、人生观,根本就不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今朝有酒今朝醉,没有长远的眼光,更没有成就自己的一技之长。今天挣的钱多一点,就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明天亏空了,就不吃了。而有的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始终没有自己的方向,等等,这些都是没有南怀瑾先生所谈到的“立脚点”的表现。
所以,南怀瑾先生说: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最怕自己没有什么东西站得起来。如此看来,生活中,我们要成就自己,或者说,要让自己的人生不在尘世中浮浮沉沉,就必须确立好自己的立脚点。
在这方面,南怀瑾先生就是我们活生生的好榜样。南怀瑾先生自幼嗜书成性,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铸就了浑厚的文学修养。抗日战争中,南先生投笔从戎,跃马西南,筹边屯垦。回到四川后,便在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教书。这无疑就是南先生当年为自己确立的立脚点。他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纵观南先生的生平,那以后,他一生都在讲学,在修炼。这也就是后来他能够转而遁迹峨嵋大坪寺,潜心修佛,阅藏佛典三年的原因了——安身而后动。
可见,有了立脚点,我们便有了根,有了自己赖以站起、挺直的支柱,如此,便能够稳当妥帖地左右开合,来去自由,安身立命。而没有立脚点,我们便只能如幽灵般飘在人世间,甚至如潮打的浮萍,左右摇摆,找不到可以安身的地方,更抓不住自己想要的东西。
有无之间,看似只是一字之差。对于南先生的智慧,有人可能会觉得不过如此。然而,要想抬头挺胸地站在人前,背后一定要吃很多的苦。在南先生那个年代,要寻找到自己的立脚点,更是难上加难。然而,他做到了。他不但成了海峡两岸一位知名的学者,更成了中国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
可见,要真正抓住立脚点,是需要忍耐各种坎坷和打击的。在忍耐中不断探索和追踪,最后看清自己的方向,抓住时机,确立自身的立脚点。所以,在寻找和确立自身立脚点的过程中,我们不必急于求成,但也不可借此荒废时光,得过且过。
那么,寻找到立脚点,我们要立的是什么呢?古人说:“人生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立”上,南怀瑾先生推崇古人的“人生三不朽”,认为其中任何一项均可作为人们的“立脚点”。而在这三个方面,南怀瑾先生始终是身体力行的。比如,在立功上,最突出的莫过于南怀瑾先生在移居香港时,始终扮演着沟通两岸关系的“和平密使”的角色,为两岸领导人穿针引线。在南先生的努力下,促成了两岸的“汪辜会谈”,有力地促进了海峡两岸密切接触,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除此之外,南先生在立言、立德上,也大有所建树。
总而言之,立脚点一主沉浮。生活中,我们应当谨记南怀瑾先生的教诲,做一个有立脚点的人,并且,始终以南怀瑾先生为榜样,身体力行,立德、立言、立功,此乃人生之大智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