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参透生死,随遇而安

南怀瑾先生几谈生死,他的态度是“生则重生,死则安死。”这就是说,人活着的时候就应该重视和珍惜生命,健健康康地、快快乐乐地活着;将要死的时候,就安安静静地、痛痛快快地死去,不要再惦记人世间各种名利欲望。生死能如此,也便是幸福了。

南先生认为:生死只在呼吸之间,看通了生死,就能了生达命、了生脱死。有了看透生死的勇气,才能顺应自然、重生乐生,而那时,就算不刻意去养生,生命之光也会自然闪现。

讲到参透生死这一问题,南先生就十分推崇庄子的态度。的确,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并非我们常人所能及,让我们来看看他态度的独特之处:

据说,庄子的妻子去世了,他的朋友惠施听闻,立即前往他家去吊丧。一进门,却看见庄子正叉开两条腿坐在地上,快乐地敲着瓦盆唱着歌。

惠施一见,又气愤又不解地问庄子:“你的妻子嫁给你,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一辈子。现在寿终而去了,你不哭也罢了,居然还有兴致唱歌。你的心是石头做的吗?你是不是不太过分了?”

不料庄子却坚定地说:“你不要这样认为。她刚咽气的时候,我怎么可能不难过?可是,就算我难过她也不会活过来。况且,推究起来,她原来不但没有生命,就连形体也没有;不但没有形体,就连气也没有。后来混杂在混沌之中,慢慢地才有了气,之后才有了形体,最后才有了生命。如今她死了,去了,这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运行一样自然。现在她舒舒服服地躺在天地的大屋子里做着最原始的美梦,而我却在这里号啕大哭,我自认为这是太不通达天命的表现,所以后来我就不哭了。”

之所以说庄子参透了生死,是因为庄子把人的生死还原成一种自然的转换过程,死是回归生之前的状态,所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他从生的角度领悟死的意义,并且从死的转换中洞察到生的价值。从这一点来看,这和南先生的生死态度其实是一致的。

尽管我们每个人的肉体都无法在时空上决定和超越其本身的生死,但是,我们可以在内心世界里超越生死之界,活得悠然而自在。所以,我们不妨学学南怀瑾先生的生死态度——生则重生,死则安死。如此一来,面对生死的问题,内心也不会感到沉重了。

若能生则重生,死则安死,参透生死,漫漫人生路上,也便能如庄子一样“安时而处顺,哀而不能入也。”一切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无须有太复杂的表情、心情和想法,只需心平气和地做好每一个阶段该做的、需要做的事情。比如说,活着的时候,就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人生内涵,做一个对大国和小家都有贡献的人。该学习就认真学习,该玩儿就酣畅淋漓地玩儿,不必拘束和深陷于各种担忧和感伤当中。

那么,要参透生死,真正做到随遇而安,我们该怎么办呢?

南怀瑾说:“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顺着生命叩拜自然之势来的;年龄大了,到了要死的时候,也是顺着自然之势去的。所以老子也提到 ‘物壮则老’,一个东西壮大到极点,自然要衰老,‘老则不道’,老了,这个生命要结束,而另一个新的生命要开始了。换句话说,真正的生命不在现象上,从现象上看到有生死,那个能生能死的东西,不在乎这个肉体的生死。所以,我们要看通生死。”

所以,在心理上我们不仅要生则重生,死则安死,在心境上还要得到超脱。我们能生能死,尽管肉体会死去,但灵魂却可以因为转移而得以超越死亡,进而长存。如此一来,面对生和死的时候,还会又忧又惧吗?还怕看不透生死吗?

生活中,不妨参考参考南怀瑾先生的生死观,参透生死,随遇而安,看淡生死,珍惜和享受生命的美好,感受呼吸和心跳带来的每一次感动吧。 GbpTtfyLOXO/zY/wzqiQ7nAHCVobbnCQ+K13B1BGxk2hncb10CPJu0VGuNpaJcP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