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保持心中空明,则人自明

所谓“空明”,我们可以把它比作“尺度”,或是人看事物本质的“眼镜”。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衡量是非曲直的尺子,虽然说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讲出来,但却体现在对待每件事情的态度上。这就好比一个鸡蛋有了裂缝,苍蝇会围拢在破壳鸡蛋周围转个不停,而蜜蜂和蝴蝶却不会那么做一样。因为对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认识,所以在不同的人身上,心中“空明”的程度是大不相同的。

人生中,不管我们与他人对待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个人的看法有多大的不同,我们都应当做一个空明的人。要知道,只有做到内心空明,才不至于成为一个糊涂人,任人摆布或者左右。试想一个内心糊涂的人,一个沦为别人意志的傀儡的人,一个没有任何是非标准的人,除了被人牵着鼻子走除了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以外,他还能成就什么样的大事业来?又怎么能在茫茫人海中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风景,尝到自己想尝到的味道?

对此,佛家也倡导空明。禅宗里有个著名的公案,说的是老禅师带着两个徒弟提着灯笼夜行,徒弟在前师傅在后。这时候一阵狂风席卷而来,把蜡烛吹灭了。眼前一片漆黑,小和尚回头问师傅,怎么办老禅师说,注意脚下。

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来,所谓“注意脚下”指的就是,要抵制外界的干扰需要依靠内心的空明,做到心中明了,才不会失去自我,才不会让自己的原则被大众的声音淹没,才不会进退失据。

历史上,有很多故事都在强调内心空明的重要性。秦朝时赵高专权,他指着朝堂上一只鹿说:“这是马。”许多人心知肚明嘴上却不说,以沉默作答。事实上,这些沉默的人心中都是“空明”的,他们的沉默并不是肯定赵高的看法,而是对他最大的否定。这样的人,才能了解人生百态,做一个圆滑的人,至少能保全自己,让自己具备应对人生各种难题的能力。

岳飞抗金,被秦桧陷害,朝臣很少有敢于秉公论理的,但是老百姓心里很清楚岳飞的品行,因此很多人每年会在岳飞受害的那天张贴岳飞的肖像,表示对岳飞的爱戴和对卖国贼的痛恨。这正是他们内心“空明”的表现。显然,他们和前面那些保持沉默的人一样,是非常有自明的人。他们更能看清楚人生百态,也更能体味百味人生。

曹雪芹也曾谈到“空明”这个问题,他在《红楼梦》里写过这样一首诗:“一局输赢料不真,烟肖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事,须问旁观冷眼人。”

这首诗大概意思是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置身事外者,才能得到“空明”。“置身事外”,也是“得公,得诚,得从容”的途径。而这,不正是行走人生难得的心境与状态吗?

事实上,在“空明”这一点上,弘一大师也持以同样的观点。大师尤为器重“公明”二字,而“公明”,说的又是什么呢?所谓“公明”指的是心境洞彻而灵明。弘一大师对“公明”这个词比较偏爱,他曾讲:“无心者公,无我者明。”还说:“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有公正心的人,会得到智慧;有诚意的人,会得到智慧;从容的人,会得到智慧。而这,不正与曹雪芹的意思是一致的吗?

由此可见,一个人若想让自己的心中“空明”,就必须先让自己做一个公明的人。换句话说,公明,是得到“空明”的途径。

一个人只有以正确的是非标准为依据,在心里形成正确的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人,要有是非之辨,要能辨别善恶。这样,才不会为蛊惑和谣言所诱,才能让内心坚贞而不摇摆,才能趋善避恶。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内心“空明”,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心明白的人,才能品味人生真味。否则,只能成为别人的附庸或傀儡,根本毫无成就可言,也毫无快乐可言。

总而言之,人生在世,要体味人生的真味,做一个有自我的人,就必须让自己的内心明了,做一个空明的人。否则,越是糊涂,越是庸俗,越是浅薄。 /Wv2hqIjiS/uH6CaZ7xHXwVAeIH38MVOzhznGXjcDmdVp+N9sfchcuTlz2daaVD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