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中无嗔便是净土

《晚晴集》里摘有《诸法集要经》里的句子:“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人这一辈子像一瞬的闪电那样短暂,就像乾闼婆城(佛经里讲的一座空虚之城),为什么要对别人生那么久的怨恨呢?

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古贤言:“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可见“嗔”的厉害。

“嗔”为佛教中所称“三毒”之一,简而言之就是对“讨厌”的偏执。哪里来的“讨厌”?既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又来源于客观世界。

现实生活中,背离之事在所难免。对此,老年人因为对世事盛衰之道看得多,往往能看得开,而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轻人来说,要看开是不容易的,因而容易责怪这责怪那,甚至怨天尤人。

比如,家境不好的男孩会想,为什么我家没有他家有钱?要是我也有十万八万说不定那个女孩就是我老婆了!于是嫌爸爸怨妈妈,有事没事便对他们大发脾气。而家境较好的男孩会想,为什么我只能考上三流本科还是靠走后门?要是我也能有像(他)那样的成绩说不定班花就是我女朋友了!于是,成天埋怨父母没把自己生聪明点,最后索性沉沦,完全沦为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

这样的“嗔”,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当然,更多的还是个人主观上的原因,也就是由个人内心的想法所造成的。生活中,人们的“嗔”多是这样的来源。显然,带着这样的“嗔”的人,是不会快乐的,所谓“人生真味”,是他们一生遥望的彼岸花。因此,要品味人生真乐,体味人生真味,我们就应当做一个心中无嗔的人。

要知道,“嗔”不仅会影响个人的生活心态,还会影响个人的形象。那些说话嘴里带火,擦稍抹边伤害人的人,一看就是被“嗔”毒所害的人。这种人做事最容易不定,最容易偏激,最容易伤人,最容易得罪人,还自以为是。

对待“嗔”,弘一大师比较推崇印光大师的一句话:“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了解大师的人,都清楚他的为人。一生中,他的心中是少有“嗔”的,尤其是出家后,已然达到了无“嗔”的地步。比如,面对权高位重的来访者,他也不会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而放弃自己修行的原则,他依然是不见的。但是,每当听闻别人因此事责备他的时候,他并不发怒,也不辩驳,只是由他。

正因为如此,所以大师自他出家开始,便不为尘世诸事烦扰,一心修佛。若是心中总有牵挂,充满“嗔”,必然难得修成正果。所以,心中无“嗔”不仅能让自己静心,进而体味人生真味,如与人为善的快乐,还能精心钻研自己所关注的东西,并且最终有所建树。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化解“嗔”毒,让自己做一个心中无嗔,内心干净的人呢?在佛教里,主要有三个方法,即戒,定,慧。

所谓“戒”指的是树立做事的原则,遵戒律,不乱来,不为所欲为。所谓“定”指的是要有根据,有目标。而所谓“慧”指的是要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总结规律,化为智慧,才会有正确的判断。

而这,也正是大师在修持中所坚持的方法。人生中,要戒“嗔”,我们不妨向大师学习,坚持戒、定和慧这三种方法,剔除心中的“嗔”,做一个内心干净的人,为自己的成功人生培育更多的心灵净土。

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走到无“嗔”,而社会上,也总有那么些人“怙恶不悛”。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到不“嗔”别人,但是却无法要求别人不“嗔”自己。那么,如果受到别人的“嗔”该怎么办呢?弘一大师对此有言: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辱。

狗咬人,因为狗就是狗;人咬狗,你不觉得这个人太“卑躬屈膝”了吗?不怀好意的人用“嗔”钓你,你若是与之强争,便显得太看得起他了,以“聋”字止谤,实在是最好的选择。唐朝骆宾王有诗云:“露重飞难进,风高响易沉。”埋怨什么呢?净土在心里,索性不进,不响罢。 YNlIQP+wysQ+QYi0VTTdSUGm4FbAbrhVZi1J4u4rCeywzKhI/LP8mYqZhckxDxW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