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心清净,处处莲花开

禅宗的第一件著名公案是和莲花有关的。据说释迦牟尼成佛的时候,他只是闭着眼睛,周围的莲花竟然全开了。

梵天的天王供养佛天花,然后把自己的身体布施成佛的座位,据此,有梵天的天王让佛在他身上现身的说法。大家都等着佛开口讲话,但是这次,佛只是轻轻地捏了一枝花放在手里,一句话不说。大家都莫名其妙,平时听佛讲法听上瘾了,这次佛居然不说话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就在众人都迷惑不解的时候,佛的侍者迦叶静静地微笑了一下。所谓“拈花微笑”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因此,历来佛教和莲花有不解之缘,释迦牟尼被称为“莲花王子”,故而把莲花盛开比作最值得喜悦的事情。

但是像禅宗这样,真的能让现实中的荷开出花来,怕是不可能的,就算真的悟道很深,必然也不会实现。所以说,我们这里的“处处莲花开”的所指与禅宗的是不同的。

所谓“内心清净,处处莲花开”,指的是把一切烦恼放下,把一切俗事看开,这样你的内心将变得明朗、清净,因此你将“得福”,得乐。

佛教里说,“业由心造”,因此人遭受的痛苦根本上来自于他的想法。佛理认为,世界就像梦境和幻影,喜怒哀乐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替,人在其中不能自拔,这就是“无常”。人生在世,经历的不公平的事情有很多,若心内由此郁积不平之气,必然会影响自己对其他事情的看法,阻碍“善缘”的运行。不如暂时忘记它,多留意好的事情。

有个故事说,一个小女孩对着窗外泪水涟涟,因为她看见楼下一个叔叔正在掩埋死去的小狗。他爸爸把她带到另一个窗户,小女孩立刻转忧为喜,原来,窗外是油菜花盛开的田野。

可见,就算遭遇再悲伤的事情,也要知道,世上还有很多很多让你由衷快乐的事情。因此,与其沉溺在悲伤中,不如换个角度,多看看让自己快乐的事物。

有位智者曾叹息道:“哎!人哪!有时候他非常理智,有时候又好像迷失了大道。童年的时候他不高兴,每天盼着快快成熟;成熟了他又不高兴,总爱回顾童年时代的美好;没有财富的时候,他不顾健康去赢得财富;等到有了钱,却又不得不丢掉财富来换取健康;在他活着的时候,好像自己永远不会死去在他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又觉得自己好像从来没有活过!”

智者请求菩萨给他指航。菩萨对他说,在佛教看来,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过程,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他给了智者一本厚厚的书,上面写着一行字:“你不可能取悦所有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把无常看做永恒,把微小看做庞大,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因此,诚如菩萨建议智者要知道自己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一样,我们也应当要做希望中的自己。所以,当痛苦来袭的时候,究竟是要做一个新时代的“林妹妹”,还是要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都完全取决于自己。尽管我们无法做一个人人都爱的橘子,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自己喜爱的自己。

要知道,很多时候,人之所以不快乐,只是因为内心不清净,想得太多,把自己看得太重,以为自己的分量无人可取代。殊不知,世界不会因为你的离开而静止:花还是在该开的时候开,太阳还是在该升起的时候升起。

因此,人生于世,要品味人生的真味,走出悲痛,获得生活的真乐,就应当给自己的心洗洗澡,做一个内心清净的人,这样,才能如禅宗一样,让自己的生活处处都有盛开的莲花,美得一抹无邪。

对此,弘一大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绝好的榜样。他出家之后,再不以世事为牵挂,将出家看做“已死”。

后来,大师在庆福寺居住的时候,只要有家信来,他都托人在信后批写“该本人业已他往”,一律原信退回。弟子问他为什么不一封封拆开看看?就算不回信也无妨,何苦要原信退回?大师回答道:“既经出家,便应做已死想;倘为拆阅,见家中有吉庆事,恐萌爱心;有不祥事,易引挂怀。不若退还为得也。”

看似决绝,实则是在为自己的内心洗澡,以便能让自己的内心清净下来。最后他真的做到了,自此背着“抛弃妻子”的骂名闭关研律,一心修佛。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佛学上有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造诣,才能成为民国佛家的一代大师。所谓“处处莲花开”,在他出家后的生活中,指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古诗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其中的妙处,与“内心清净,处处莲花开”是不谋而合的。人生于世,我们当有一颗清净的心,才能闻得扑鼻的花香。否则,只能深陷于痛苦的沼泽中不可自拔,那么这样的人生,必然也无真味可言。 uRMwG4Bkw2U+mXKsOoPF58IzSxKyKCjSIAGLhz/+xNW2awMvUUpwQhH31MRMBO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