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曾写过许多有关“知足”的联子,如“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耻常耻,终生不辱”。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副联子。
大师的父亲李世珍先生就是一个知足的人,他在世的时候就曾有一副让他很喜欢的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后来,弘一大师常以此联教导自己的学生和弟子。
的确,人生几十年,知足常乐,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己对人的劝诫与安慰。知足,方能收敛自己的欲求,特别是某些容易膨胀的欲求,比如,对名利的欲求。事实上,大师就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
有一次,夏丏尊来访,看他只吃咸菜,就问他难道不是太咸了吗?他说,咸有咸的味道。一会儿,大师端起水杯来喝白开水,夏丏尊又问道,没有茶喝不是太淡了吗?大师淡然地道,淡有淡的味道。
大师之所以知足,且常乐,那是因为他的内心是真正充满快乐的,换句话说,他不过违心的生活。
对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人之所以会成为名利的奴隶,会痛苦,其实就是因为他们内心不快乐,他们总是过违心的生活。
比如,明明想过简单轻松的生活,明明想放下一切执念做单纯快乐的自己,却还是放不下,终究不过是说说而已,不过是想想罢了,根本没有任何行动。因此,他们总是过着内心苦闷的日子,必然离“知足常乐”也是非常遥远的了。
所以说,要知足常乐,先要让自己的内心快乐。否则,一切都免谈。
当年,大师在杭州任教期间,有一段时间他过得并不快乐。吴梦非曾说,有一年暑假,他住在西湖避夏,李叔同突然来访,邀请他一同去游览。在船上,李叔同对他道:“我在日本研究艺术时,决想不到自己会回国来做一个艺术教师的!”言下似乎有不胜感慨之意。
后他曾在上海读到一份叫《日日新闻》的报纸里谈到有关李叔同的消息,大概意思是说,中国第一批留学东京美术学校毕业的学生李岸,回国以来,怀才不遇,而郑曼陀(苏曼殊)之流,专描美人月份牌,收入倒可惊人……
这时候尽管有时他需要朋友许幻园的接济,但是据丰子恺说,“社会对他(指李叔同)的待遇,一般地看来也算不得薄。”
出家之后的弘一大师与出家前完全相反。虽然生活上不再是那样考究,但是心里却很满意,内心非常快乐,佛教非常能满足他律己严格的心理要求。
由此可见,内心的快乐对个人的生活品质乃至整个人生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真正要如大师一样做一个内心快乐的人,就得找对自己的方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否则,仍将痛苦。当然,现实毕竟是现实,“万事如意”和“事事顺心”是不大可能的,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适应,所谓“干一行,爱一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必将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苦恼。
但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固执地以为,失去了的和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因此,尽管他们衣食富足,无忧无虑,但是他们还是不快乐,也根本就领悟不了“知足常乐”的真谛。
这时候,人们更应当看到知足的力量,做一个知足常乐的人,让自己从不切实际的回忆或幻想中醒悟过来,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快乐起来。
在名利面前,更是如此。要相信,眼前得到的就是最好的;更要学会知足。不要一生都被名利放逐,劳心劳累,实在不足为取。所以,还是学学弘一大师的“知足常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