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什禅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于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苦海想、火宅想。诸宝物作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如同幻境,短暂而又虚浮,什么都不靠谱。妙什禅师的话是教修佛法的人,抵制一切声色诱惑,把它们看成毁掉你修行的地狱、苦海、火宅,就连你吃的食物,穿的衣服,虽然让你感到舒服,也要看做脓血和铁皮,不要心生更大的欲念。佛教讲的“禅定”,就是靠抵制诱惑,物我合一来获得精神满足。
有个佛教故事,说的是抵制诱惑的道理。
有一位无果禅师身居幽谷一心参禅,20多年来都由一对母女护法供养。由于一直未能明心见性,于是就想出山寻师问道。
护法的母女要求禅师能多留几日,要做一件衲衣送给禅师。母女二人回家后马上缝制衲衣,缝一阵念一句弥陀圣号。做完衲衣,又包了四锭马蹄银,把它送给无果禅师做路费。
禅师接受了母女的好意,准备第二天下山。
深夜,无果禅师仍坐禅养息,夜深人静时分,有一青衣童子,手执一旗,后随数人鼓吹而来,扛一朵很大的莲花,抬到禅师面前。童子说:“请禅师上莲花台!”
禅师心里想,我修禅定功夫,就算修净土法门的行者,此境也不可得,恐是魔境。
无果禅师不理他,童子又再三地劝请,说禅师不要错过。无果禅师就随手拿了一把引磬,丢在莲花台上。童子和诸乐人便鼓吹而去。
第二天一早,禅师正要动身,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引磬,问无果禅师:“这是禅师遗失的东西吗?昨天夜里,家中母马生了死胎,马夫用力破开,却见此引磬在里面,知道是禅师之物,特意来送回,只是为何它会在马腹中呢?”
无果禅师听后,直冒冷汗,心想多亏我定性好,没有被诱惑。他叹息一声,作了一首偈:“一袭衲衣一张皮,四锭元宝四个蹄;若非老僧定力深,几与汝家作马儿。”
禅师说完,将衲衣和银子还给母女而去。
李叔同先生深知诱惑的害处,他曾说:“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焉。”
的确,在诱惑面前,人们一时可能能获得某些蝇头小利,但是,切莫因此而沾沾自喜,更不能以此为傲,并把它作为人生的常态。否则,就会如大师所言,“莫大之患,由此生焉”。因此,在自己的生活中,弘一大师就时刻要求自己要做一个能抵得住诱惑的人。
出家后,先生曾被邀请到北大任教,也曾被政府邀请出任大员,亦曾被许诺过众多高官厚禄……可是,自始至终,他没有动摇过,每次他都婉言拒绝了。若不是他如此地坚定,也就难以成就他那“念佛救国、普度众生”的人生理想,也难以成为一代大师。
人生中,我们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比如,可能有人愿意用重金或要职收买你的良心,这时候,究竟是坚守自己的良知呢,还是投入诱惑的怀抱呢?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若要做自己,要靠自己去成功,做一个坦荡人,就当如弘一大师一样,坚决抵制名利的诱惑,专心跟着自己的心走,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要做的事,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蓝天,否则,轻则沦为别人的傀儡,重则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成功人生当引以为鉴的。
诱惑面前,不论是重金还是要职,都要知道,别人的东西,他可以给,也可以不给。什么都要是自己的才好。若不然,就只能任人摆布,完全没有自我。这样一来,和一个软骨病人有什么区别?
再者,人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不论是名望还是利益,终会过去。因此,不必在名利身上花费太多的精力和心思,要知道,除此之外,人生还有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研究一门学问。弘一大师就深谙这个道理,所以在众多诱惑面前,他能不闻不问,不动摇,不改志。
人生中,我们当如大师一样,坚决抵制各种诱惑,要看到,一切都会过去,还是做一个清心寡欲却又有自己的追求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