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清澈似水,利世而不争

像水一样清净和淡泊,明白事理又无害于他人,没有深不可测的算计与城府,没有蝇头微利的驱逐和使唤,一切世事都用良知来判断,是非曲直胸中自有衡量的尺度,这样的人是最好的。

弘一大师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为人如水,处世不争,总是为别人着想,从不把自己特殊化,更不让别人刻意为自己“开小灶”。

有一次,弘一大师所住寺庙外山上的果子熟了,他的弟子一定要把果子摘下来给大师吃。这事被弘一大师阻止了。他说,寺里的规矩是熟了的果子要由寺里专人摘下来,每个人都能分得一份,现在我们摘果子,是违反戒律的。他的弟子本来就掌管摘果子这件事情,听到大师这样教导,就只得罢手,在集中采摘之后分给了大师应得的那份。

大师持戒很严,他受倓虚长老邀请到青岛湛山寺的时候,寺庙里想帮他改善伙食。可是大师却不肯“别众食”,倓虚长老特意为他准备了四个菜送到他的寮房,他没动,第二次弄次一点的送进去,他还是没动,第三次备了两个菜,他还不肯吃。大家无法,只得给他送去“大众菜”,他问道:“大家都吃的是这个吗?如果跟大家一样就吃,不一样就不吃。”因此,庙里都难以改善他的伙食。

大师在青岛寄给夏丏尊五封信,他在函中表扬倓虚:“……尼僧百余人,毫无恒产,每月食物至少需三百元,现在住持者不生忧虑,因依佛法,自有灵感,不致绝粮也”。

为了减轻湛山寺的负担,他“拟请于护法会资中寄八十元,若火车开行,于中秋节后必可动身也”。

大师“与世无争”之事多类此,他总是替大家着想,自己不肯表现得特别。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唯有自己肯“吃螃蟹”,其他人才有实践的勇气。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来说,谈到为人处世,论及名与利,这正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名利乃世之祸患。《红楼梦》里说,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们的喜怒哀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名与利。得之,则喜;不得,则悲。真正能“不以物喜”的人,古往今来,能有几个?

所以说,要活得逍遥自在,要获得人生的真乐,我们当和弘一大师一样,做一个清澈如水的人,破名利之关,利世而不争。

大师曾说:“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又说:“利关不破,得失警之;名关不破,毁誉动之。”

“名利”之争始终是一个认识的焦点,也是一个人的素质的分水岭,但是观点却千差万别。有人将之划分为四个“象限”,即:利人利己,不利己不利人,利己不利人,利人不利己。利人利己者是常人的要求,不利己不利人是坏人的要求,利己不利人是小人的要求,利人不利己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也许圣人的德行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匹敌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常人。古语有云,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坏人和小人是人人都厌恶的对象,必然也不应当成为我们的选择。所以说,生活中,我们应当向弘一大师学习,破名利之关,做一个清澈如水、为他人着想、利世而不争的人,坚决不做一个损人利己的人。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陷进潦倒的窘境里难以自拔。野菜汤都喝不上,七天来没吃一顿饭,饿得实在是走不动路,只好在白天睡大觉。

颜回出去讨了点米回来给大家煮饭吃,等到快煮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从锅里取了一把放在自己嘴里吃了。孔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当没看见。

过了一会儿,饭煮熟了,颜回给孔子端来一碗,孔子站起来说:“我今天梦见我死去的父亲了,饭要是干净的话,我要用它来祭奠我的父亲。”

颜回说:“不行,刚才有炭灰掉进锅里,我觉得扔掉可惜,就抓起来自己吃了,这饭不干净。”

孔子听后很惭愧。颜回这样的人实在是难得,他家里穷得“家徒四壁”,仍然乐于跟老师学道。功名利禄,锦衣玉食,这些在平常人看来美不可言的东西,在有修为的人看来却是梦境幻影,受其操纵者,可谓无救。

可见,颜回是一个利世不争气的典范,这也正是孔子一向给他很高评价的缘故之一。显然,在这一点上,弘一大师也是一个利人不利己的楷模。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能以这样的德行来要求自己,无疑是与人为善的捷径。当然,这并不是刻意而为之,更不是假装的善良与友好,所谓“内诚则外显”,就是最好的境界。

但是,“利世而不争”并不是什么都不要,而是“以不争为争”,但千万不要执迷于具体事物的争执。有人说,那还活着干什么呀?柴米油盐酱醋茶,整天压得人气喘吁吁,忙死了都周转不过来。事实上,有这样思想的人一辈子都被物质颐指气使也不足为奇了。殊不知,所要争的是自己为人的修持与德行,一辈子以高标准严格地要求自己,做一个清澈如水,利世不争的人。

总而言之,我们当与弘一大师一样,像水一样清澈无瑕,与世无争;涉及名利,我们不能为之着迷,而应当破名利之关,利世而不争。 vDakjbMLQigENYT7tJJhyxaSbl2/+3k3oCqx7FiqEV9Q6Slz1N8DLdbk17cwtvM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