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解脱之道:顺生还是无生

梁先生语录:

无我为大,有本无穷。

人因为活着而痛苦,所以,有的人为了摆脱尘世的苦痛,选择自杀。但是,与此同时,人也因为活着而快乐。生命油尽灯枯时,人们可能害怕、憾恨,所以会有“死不瞑目”之说。

因此,纵然一生中有许多苦和痛,大多数时候,众生还是好生恶死的。因为活着,就有无限可能;死了,就没有任何可能。只能“化作春泥更护花”。

毋庸置疑,死亡是任何有生命物体的最终归宿,人当然也不例外。因为“好生”,却又终将走向死亡,因此,人们才常常会陷入对死亡的恐惧与担忧中,为此而让生活因面临死亡变得沉重、灰暗。

这就好比把自己锁在一个封闭的黑房子里,不仅预支烦恼,而且还故意给自己的生活制造无尽的惆怅与不安。这对一个要体味生活乐趣,获得人生快乐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可取的。

谈到死亡,王国维说:“五十乡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鲁迅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胡适说:“‘小我’是有死的,‘大我’是永远不死,永远不朽的。” 季羡林则说:“自古皆有死,何必饮恨而吞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而梁先生的观点是什么呢?

在《梁漱溟集》这部著作中可以看到,梁先生仔细地阐述了孔子对生的赞美,同时,他对比了佛家与儒家对“生”的看法。梁先生发现,孔子的“生”是“发育万物的圣人道理”,它所强调的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去生发”;而佛家“以万物发育为妄”,于是强调“要不沦在生死”。他认为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梁先生说:“所以我心目中代表儒家道理的是‘生’,代表佛家道理的是‘无生’。”

众所周知,梁先生一生中,其思想发生过三次大转变,而第三次转变中,他由佛家转入儒家。从中可见,在生死上,他倾向于儒家的观点,即“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去生发”。死生有命,该来的总会来,该去的总会去,生死不强求,一切任其自然。这是梁先生对生死的态度,可以说,这是与佛家相对的“顺生观”。

1988年4月,梁先生确诊患上尿毒症。起初,家人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梁先生。但是,梁先生自己似乎已经感觉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一天,他把长子梁培宽叫到床前说:“人的寿数有限,我的寿数到了。你们不要勉强挽留了,吃点药,听其自然发展吧!”从梁先生的话中,全然可见他的“顺生观”。

梁先生生前曾送友人的一幅联语,上面写着:无我为大,有本无穷。其达观与洒脱可见一斑。一生中,梁先生坚持“不求长生,不虚此生”的态度对待生命与生活,而对待生死这样重大的问题,梁先生看得很开,本着“任其自然”的心态,不勉强,不忧亦不惧。

正因为如此,所以梁先生能活在当下,终其一生在思考,在行动。而他自己也得以陶醉于思考与行动的乐趣之中,体味生命之真味。而这不正是我们在死亡面前要寻求的解脱之道吗?

人生于世,我们若能如梁先生一样以“顺应自然之道理”和任其自然的态度面对死亡,便能如梁先生一样沉醉在自己的生活中,在百味人生中,不断地收获生命中的快乐,而不是让自己套上死亡的枷锁,惶惶终日,甚至忧惧而终。这样一来,不是生活欺骗、背叛和辜负了你,而是你抛弃了生活。

所以说,与其惧怕死亡,在死亡面前战战兢兢,畏首畏尾,不如随顺自然,不忧不惧。了生而脱死,让有限的生命如花般静静地绽放,其中的芬芳与馥郁,也不期而遇了。人生百味,这也是难得的快乐之道,不可不知。 ssF7Rk1gMpxoD25TjvxdPWitATNfg8hiZJ+fTQQ6mpL+ni0N4fvDO/mrSksUZfL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