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商不厌诈”不可行

季先生语录:

中国古代兵法主张“兵不厌诈”,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却万万不能提倡“商不厌诈”,这样做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绝不会有好结果的。

所谓“兵不厌诈”指的是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它主张作战前故意隐瞒自己的实力,然后“出其不备,一举攻之”。在战场上,这是一种作战的权术。

但是,这种权术在今天,被人运用在为人处世上,就变成了季先生所说的“商不厌诈”。所谓“商不厌诈”指的是行商的人为了获利而造假,与此同时,还让假冒伪劣产品打着名品的头衔去销售,进而大获其利。在商界,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更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对此,季先生深表痛斥,说:“古人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小的掺假逐渐会变为大大的掺假,则几百年的盛名会毁于一旦,岂不大可惜哉!岂不大可哀哉!”

做生意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若是做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假货”,并且不因此感到可耻,反而到处耍小聪明,企图蒙混过关,骗倒众人,自己获利,这到底还是行不通的,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表现。

的确如此,人生在世,我们要做一个表里如一,有真才实学,诚实的、经得住考验的人。这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亦是一个有良好品格的人该有的修养。否则,即使暂时可以蒙混过关,甚至春风得意但是,长此以往,自己几斤几两,别人终究掂量得出。那时候,最后要栽跟头的人,还是自己,不可能是别人。另外,这样的行为不仅害自己,而且可能会影响他人的利益。所谓害人害己,百无一益,指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历史上,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最后落荒而逃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当南郭先生混在人群中吹竽的时候,他能蒙混过关,为此他沾沾自喜。可是当要求单独吹竽的时候,他就立即现出原形,因为害怕被惩罚,他不得不匆匆逃跑了。

试想,若是南郭先生有诚实的品格,那么他又怎么会落个逃跑的下场呢?相反,他可能会在自己真正擅长的东西上坚持自己的风格,保持本真,最终取得成就。

而北宋晏殊正好同南郭先生相反,晏殊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既有真才实学,又有诚实品格的人。

晏殊十四岁时,有位官员很欣赏他,认为他是个神童,于是竭力向皇帝举荐。宋真宗召见了他之后,决定让他参加进士考试。考试的时候,晏殊发现试题是他考前反复练习过的,于是他实言相告,向真宗申请换题。换题之后,晏殊的文章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如此一来,真宗非常欣赏晏殊。他发现晏殊不仅有真才实学,而且有着常人难有的诚实品格。真宗欣然赐给晏殊以“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后来晏殊就职。京城的官员们经常举行各种宴会,由于家境贫寒,晏殊从不参加,只是在家中读书写文章。有一次,真宗得知了这一情况,以为晏殊好学,认为他这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精神正是贪玩的太子该学习的。于是,真宗将晏殊提拔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晏殊去谢恩的时候,实话告诉真宗:“其实,我也喜欢吃喝玩乐,只是因为家境不好而已。我要是有钱,我也会去参加宴会。”真宗听完之后,更为欣赏晏殊,从此更加信任他、器重他。

正因为晏殊既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又是一个诚实的人,所以才能深得真宗的赏识与器重。

人生中,我们应当和晏殊一样,做一个有着良好的人格,坚持本真的人,而不应当和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鱼目混珠,自欺欺人,害人害己。

俗话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真正有实力的人,讲诚信的人,走到哪里,碰到什么样的考验,都不怕。须知,假的终究是假的。谎话说得再好,圆得再好,也会有被戳破的那一天。

因此,不如澄澈到底,做一个坚持本真、拥有完美人格的人,以诚信为本,同时不能忘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诚如季先生所言:唯“诚实”才能“成功”。

总而言之,我们要坚持本真,拥有完美人格,“商不厌诈”不可行。 XqLeeIuaaMFJd4bfDluCu8vyKAW/U9FRheYDMfCSc0koStqfmjXtSUoc5sUSsJPu



做人要有正义感

季先生语录:

我虽然在任何书里还没有找到关于“正义”的定义,但一般人却对“正义”都有一个不成文法的共同看法,只要有正义感的人绝不许一个十四五岁的大孩子打一个八九岁的小孩子。在小说里我们常看到一个豪杰或剑客走遍天下,专打抱不平,替弱者帮忙。虽然一般人未必都能做到这一步,但却没有人不崇拜这样的英雄。

何谓“正义”?《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如此看来,正义也是一种品格,一种辨别是非、主持公道的品格。

在中国的传统美德中,正义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正义的民族。

在西方,很多民族认为,力量等于正义。也就是说,谁有力量,谁就有正义。譬如,伊凡四世,纵然那个时代的人民痛恨他,但是时代一过,后来崇拜的、赞美的还是他。因为他有无穷的力量,代表着人民心中的正义。

而在中国,正义不等于力量。正义代表公正。譬如,在众多武侠小说中,那些行侠江湖,为老百姓伸冤,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才是真正的正义。像西门庆这样的恶霸,纵然他有钱、有才、有权,无论时代怎么变,他始终都不可能成为正义的象征。

人生中,要坚守本真,成为一个拥有完美品格的人,首先就得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有人说:正义是第一美德。还有人说:只要提着正义之剑攻击,再柔弱的手臂也会力大无穷。

由此可见,正义,是我们完善自己人格的法宝。事实表明,一个始终都讲正义、有正义感的人,才能坚持自我,成为一个坚守本真的人。而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拥有完美人格的人,也才能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

众所周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便是正义的化身,因为正义,所以它在人们心中树立的是一种伟岸的英雄形象。

可以说,“三打白骨精”将孙悟空的正义表现得淋漓尽致。起初,唐僧以慈悲为怀,阻止孙悟空打白骨精。但是,白骨精的原形逃不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为了铲除这个祸害,不让它伤害师傅,祸害百姓,孙悟空不顾头痛,一棒打死了白骨精。

但是,唐僧却认为孙悟空这是杀生,是不慈悲的表现,是滥杀无辜。因此念起了紧箍咒,要把孙悟空逐走。孙悟空痛得打滚,对着师傅拜了三拜,便离去了。

尽管孙悟空这次被师傅严厉惩罚了,但是,之后在“八十一难”的其他磨难中,遇到祸害人间的妖怪,它还是毫不犹豫地与它们斗争到底。这就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它的正义感。

这是神话中的正义感。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进而坚守本真,完善自己的人格,也可以从许多方面去努力。

比如说,在生活中,遇到蛮横不讲理、仗势欺人的人,可以勇敢地站出来,为他人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在当今社会,恃强凌弱、以大吃小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哪怕是小孩子之间,这样的情况也屡有发生。如要杜绝这样的现象,作为旁观者,我们就当秉持自己的正义感,站出来维护正义的一方,驳倒非正义的一方。而作为当局者,非正义的事,我们不要做。要敢于用正义来要求自己,要让自己拥有正义这样的美德。

否则,正义得不到伸张,非正义占据整个社会和人生,黑的反而成了白的,而白的却只能含冤变成黑的。这是非常可怕的。

人生中,我们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打击一切非正义的行为。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有真我、有良好品格的自己,才能为社会的和谐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同时,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必须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而不是奢望别人主动站出来为你伸张正义。

只有首先自己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有正义这一品格,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才愿意主动站出来,为你伸张正义。而这,也正是季先生从自身的经历中所总结出来的道理。

总而言之,坚守真我的人生,需要正义这样的品格,人生在世,做人要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XqLeeIuaaMFJd4bfDluCu8vyKAW/U9FRheYDMfCSc0koStqfmjXtSUoc5sUSsJP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