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金钱并不是奖励孩子的最好选择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有不错的学习成绩,为了鼓励孩子,很多父母采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金钱挂钩的方法。如果孩子的分数上升的幅度比较大,孩子得到金钱的数额相对就大,如果孩子的分数上升的幅度比较小,那么,他得到的奖金的数额就比较小。这种设立奖金的制度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各个大中专院校当中,奖学金制度的设立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又可以帮助学校发现人才。

不过,因为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在形成过程中,这种做法不宜过早地应用到家庭教育当中来。虽说奖金制度在短时间内能够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是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将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

李女士说,从女儿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秒开始,她就和丈夫下决心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一定要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为了能够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她和丈夫不知道翻阅了多少教育书籍。

后来,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中,她发现5岁的女儿对金钱非常敏感,于是李女士茅塞顿开,她认为自己找到了教育女儿的最好的方法——金钱激励法。

经过一番周密的思考之后,她决定实施自己的教育方案了。假如孩子很听话,各项任务完成得都比较好,那么,自己就会象征性地给孩子发放数额不等的奖金,这时候女儿往往表现得非常兴奋。

为了激励女儿,李女士曾经制订了一个报酬表。表格里分别给出了完成相应的工作时妈妈应该付给女儿的报酬。比如每帮助妈妈洗一次碗可以获得5角,给花草浇一次水并进行修剪可以得到5角,进入班级前五名可以得到5元……在这种制度的激励下,孩子做家务和学习的热情明显得到了提高。李女士说如果去商店买酱油或者其他生活用品的话,找回的零钱就归女儿所有。于是这个精明的小姑娘再去商店买东西的时候就会盘算着买哪种商品最划算。等到女儿上学后,李女士让金钱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刚开始的时候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考试的时候总是不及格,因此赵女士就和女儿说,如果她的数学可以拿到70分的话,就给女儿100元作为奖励。后来,在下一次的测验中虽然孩子没有拿到70分,可是毕竟她有了进步,赵女士依然给了女儿80元作为奖励。随着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赵女士给女儿设置的奖金数额也在不断变大。

后来,女儿开始把自己挣来的钱放到存钱罐里。没事儿的时候她就会把里面的钱拿出来数着玩,每当这时,孩子的小脸上就洋溢着幸福笑容。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女士发现女儿在花钱的时候很冲动,曾经有好几次,女儿都因冲动买下了不合适的商品或者是假货。尽管如此,女儿依然听不进去妈妈的劝告。有一次,女儿又要买一款新上市的化妆品,但她在不久前刚买了一套还没怎么用。当李女士试图说服女儿不要再买的时候,没想到女儿却突然说道:“这些钱都是我的‘工资’,是我辛辛苦苦做家务挣来的,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当父母对孩子实行金钱奖励的时候,孩子最关心的是自己能够得到多少奖金,而忽视了他所做的事情的本身的意义,这种情况下孩子就容易变得很功利,只有那些能够获得利益的事情他才做,而那些不能获得利益或者是在短期内取得利益不明显的事情就再也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了。当孩子从某件事中得到一些金钱的时候,他的欲望就开始膨胀,试图获取更多的金钱。这时候就容易滋生孩子的享乐主义,他们认为那些钱是他们通过劳动挣来的,自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不管是谁都无权干涉。

其实,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的孩子在物质生活上几乎并不缺少什么。即使有一些缺少的东西,也并不是他们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事物,如果要让他们通过付出很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得到,或是即使付出了努力,得到的可能性也不太大的话,很多孩子就会选择放弃。家长用金钱作为砝码来激励孩子,在短期内可能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是一种很肤浅的手段。有时候金钱奖励办法不仅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还有可能适得其反,让事态变得更加糟糕。

例如,如果家长设置了一笔数额巨大的资金作为对一个成绩中等的孩子取得全年级第一名的奖励,这时候孩子内心的压力就会非常大。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踌躇满志,坚信自己肯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可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开始客观地估量自己的能力,于是越来越没有信心,看着那些出类拔萃的同学依然鹤立鸡群地占据着考试成绩的前列,他们就会变得没有信心,犹豫、不安、急躁等各种情绪会一发不可收拾地涌上前来。这时候他就很可能选择放弃。如果放弃的次数多了,孩子的挫败感就会越来越强烈,他只能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他们会在心中逐渐地产生这样一种心理暗示——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其实比金钱奖励更有效的激励手段,就是让孩子发现学习本身的魅力,让孩子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快乐,这才是长久的激励之法。这样一来,孩子才会自主地学习,而不是为了得到家长的奖励而学习,如果孩子看重的是家长的奖励的话,一旦家长不再设置奖励,或者自己对家长的奖励不再有兴趣,那么,他就不愿意再继续努力了。即使父母总能想出让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作为砝码,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也会一直被别人的激励所引导,他们也不会找到真正的自己,无法更好地活出自己。

事实证明,用金钱作为奖励孩子的砝码弊大于利,家长一定要慎用这种方法。不要一味地用金钱奖励孩子,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呢?

1.不要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和金钱挂钩

不要把金钱和孩子的学习成绩紧紧地连在一起,否则的话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他们会认为只要自己的学习成绩好了就会得到很多金钱,得到金钱成了学习的最终结果,如果没有奖金的话,在学校学习就成了一种浪费生命的行为。

所以家长不能一味地用金钱奖励孩子,而是应该让孩子明白,读书的真正意义是得到更多知识,不断地用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

2.别让金钱代替亲情

很多家长觉得金钱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关爱孩子的方式,因此只要孩子做了一丁点儿事情的时候,家长就会拿出很多钱来奖励孩子。他们不仅用金钱鼓励孩子好好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他们都希望通过给孩子钱,让孩子替自己完成。这样做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会淡化亲子关系,越来越多的功利思想会充斥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孩子看重的是父母手中的金钱,他们对父母的关心程度会逐渐降低。如果父母没有给出奖励的话,他们甚至毫不关心父母的感受,拒绝为父母做事。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却不曾想到自己越是利用这种方法,孩子和自己的关系就越疏远。

明明今年已经9岁了,小家伙看上去乖巧伶俐,所以深得家人的喜爱。7岁多一点的时候,小家伙就已经学着帮助妈妈干家务了,有时候帮助妈妈拖地,有时候帮助妈妈洗碗,每当这时,妈妈都会象征性地给他一些零用钱作为报酬。在这刚刚过去的两年中,小家伙做的家务越来越棒,他洗的碗比以前更干净了,可是随之而来的是他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他向妈妈要求的报酬也从刚开始的5角钱上升到了现在的5元钱。上个星期,妈妈下班的时候淋雨感冒了,虽然看了医生,但是回到家里的时候依然发着烧。恰巧那个时候爸爸又在外地出差,于是妈妈只好硬着头皮给孩子做了晚饭。吃晚饭之后,妈妈说让明明把碗筷收拾一下。这时候明明向往常一样向妈妈伸出了胖乎乎的小手,他希望在自己干活之前妈妈能够先把报酬付给自己。可是妈妈却说:“宝贝儿,不要闹了啊,妈妈的钱包没带在身上!”明明听到这样的话以后,坚决拒绝去洗碗,尽管妈妈说自己生病了,可是明明却依然当做耳旁风一样。明明的举动让妈妈感到非常伤心,这时候妈妈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3.别让孩子用金钱弥补过错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犯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有些家长为了惩罚孩子,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就会相应地减少孩子的零用钱。用这种方法可能会减少孩子犯错的次数,但是,它会带来更大的负面效应。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就容易让孩子以为不管自己犯了什么错,都可以用金钱来摆平,容易让孩子养成拜金主义的性格特点。

4.用“爱”来奖励孩子

很多家长忙于工作,疏于照顾孩子。相对于金钱来说,孩子更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关爱、肯定和赏识,这些东西能让孩子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通过这些他们会清楚地感受到,不管父母多忙,他们最在乎的人还是自己。父母一句发自内心的赞赏、一个温暖的拥抱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最好的奖赏。所以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让孩子真切地体会到来自父母的爱。 TYkrSFp63ESQTxVYp090UrXzHMvphjjE/p2/gKOCZFu+lQ3MWNt48mkmBdy5HQb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