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易经到底讲了什么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诸子百家都出于这个共同的源头。在这里,我们要告诉大家,《易经》不是一本讲知识的书,如果把《易经》当作讲知识的书来看,那《易经》老早就被大家丢掉了。知识是会随着时代快速变化的,现在适用的知识在十年,最长二十年以后,它就不管用了。而正因为《易经》不是一本讲知识的书,才会流传这么久,而且还会继续流传下去。

我们了解到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那么,孔子集大成的源头是什么呢?这个源头就是伏羲氏一画开天而成的《易经》。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然而,由于《易经》所具有的卜筮功能,使得人们长久以来,都把它当作是玄而又玄的占卜之书。实际上,《易经》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是古代先民对宇宙自然规律长期观察而做出的经验总结。

《易经》到底在讲什么?其实《易经》最要紧的,就是告诉我们三件事情而已。

第一,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话我们现在非常熟悉,因为全世界人都会讲“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是《易经》告诉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基因,不管是人、动物、植物,还是矿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太极。太极这个词是孔子首创的,伏羲那时候没有这个名词,孔子把万物的共同基因叫作太极。孔子以后,我们才慢慢发展出彼此要求同存异。求同存异,就是共同的部分,我们要保留;不同的部分,我们要彼此尊重。一直到现在,人类都还离不开这个原则。地区之间有差异性,但是就人类整体而言,它有共通性。如果人类没有共通性,那地球就会分裂成很多个小块,人类之间就不能够相互沟通,这对人类是很不利的。

第二,《易经》告诉我们,既然地球万物有共同的基因,那么我们想任何事情,都要从合的观点出发,而不要从分的观点出发。现代人做学问,都在学习西方的模式,就是分割分割,分到最后没有了,就叫专业。专业的意思就是,你讲的我听不懂,我讲的你听不懂。现在的人与人之间,语言文字已经很难沟通了,还设置那么多专业名词,岂不更糟糕?而现在除了专业名词之外,有的词语还要加上几个英文,绝大部分人是看不懂的,如果今天我们全部不懂英文,而你又和我们讲英文的话,那你与我们就没有话讲了。这种做法,居心何在?难不成是想利用大家都不了解,都看不懂,来从中狠捞一笔?你这样做对得起同胞吗?这显然是不好的。

第三,《易经》告诉我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天无不覆,不论是好人还是坏人,不论是白种人、黑种人还是黄种人,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天都覆盖着,可见天是大公无私的。地无不载,再多的东西都可以放到地里面,它什么都可以承载,可见地是公正无私的。天无私,地无私,那人呢?《易经》告诉我们,人是有责任的,人有责任把自己与生俱来的自私,变成无私。所谓的修养,就是讲这一点而已。我们要把自己的私心慢慢扩大推广而成为公心。儒家告诉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推出去,不能固定在自己一点上,要推己及人,从私心推到无私。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诸子百家都出于这个共同的源头。在这里,我们要告诉大家,《易经》不是一本讲知识的书,如果把《易经》当作讲知识的书来看,那《易经》老早就被大家丢掉了。现在很多人骂《易经》,说它是落伍的传统,不合时宜了,会阻碍中国发展,阻碍我们思想进步……这些关于《易经》的负面看法,都是因为那些持负面看法的人把《易经》当作讲知识的书来看。知识是会随着时代快速变化的,现在适用的知识在十年,最长二十年以后,它就不管用了。我们看到,现在手机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我们有关于手机使用的最早的知识,现在一点用处都没有了。而正因为《易经》不是一本讲知识的书,才会流传这么久,而且还会继续流传下去。

《易经》给我们的是什么?《易经》给我们的不是知识,《易经》给我们的是思路!《易经》的思路产生出的中华文化也跟西方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对各种事物的看法跟外国人不一样。因为各民族的思路不同,大家观察同一个地球,就会有不同的心得,有不同的行为表现,从而产生不同的文化。

大家觉得阴阳是两个东西,还是一个东西?只要大家会回答这个问题了,大概就懂《易经》了。《易经》是讲阴阳的,但是阴阳到底是两个东西,即一阴一阳,还是一个东西呢?阴阳当然不是一个东西,因为它有一个阴一个阳,可是阴阳也不是两个东西,因为阴是阳变来的,阳是阴变来的,即阴变阳,阳变阴。我们用一句话解释,叫作一而二,二而一。

我们经常听到人家说,这件事情就是一而二,二而一而已。但是很多人听不懂,追问:到底是一还是二?这些人都是受了西方的影响。西方人把一和二分得很清楚,而中国人没有。中国人认为数字是活的,大自然里所有的数都是有生命的。比如现在,这里有十只羊,过了一会儿,就可能跑掉两只,只剩下八只了。现在你家只有十棵树,但可能过一阵子,又长出两棵来。可见,中国的数是经常变化的。

西方的数字是死的。如果我们问西方人,那边有几个人?他会仔仔细细,要看得很清楚,发现有两个,他就说两个;有三个,他就说三个,中国人不会这样确切地回答。同样的问题问中国人,中国人会回答,三五个。“三五个”永远是对的,因为现在虽然有五个,说不定一会儿就跑掉两个,剩下三个了;现在虽然只有三个,说不定一会儿增加两个,就变五个了。可见,“三五个”这个答案包含了可能发生的变化,最后呈现的结果才算确切的答案,何必急着给出固定答案呢?

但很多人因此说中国人这样就是糊里糊涂、含含糊糊,其实不能这样讲。一而二,二而一,三五个,都是《易经》里面很深刻的道理,大家要好好思考,才能悟通,才会懂得《易经》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道理。

所以,中国人做学问,只要关键的那一点突破了,悟通了,就什么都懂了,因为所有的系统都有共同的脉络,“一窍”通了,所有都通了。《易经》是世界上最完善的系统,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所有的东西都包括在里面。所以,为什么古代的人,一辈子就读几本书,天文地理都知晓了,就是因为贯穿所有学问的道理只有一个,悟到道理,就什么都通了。

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讲他的学问也是从太极一路衍生下来的。一次上课时,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弟子们不明白,却也不敢问。下课后,大家就问曾子:老师所说的一以贯之,到底是什么?曾子回答说:“忠恕而已矣。”(出自《论语·里仁》)。其实,忠恕二字,并不能代表孔子整个的道。所以孔子有点不高兴,但曾参当时还很年轻,孔子没有当时就骂他不对,否则会打击到他的积极性。所以在另外一个场合,孔子在评价四位弟子时,就说“参也鲁”(出自《论语·先进》),说曾子很迟钝。

当老师所讲的,学生不明白的时候,到底要不要去问呢?还是那个典型的答案——很难讲,因为问也不对,不问也不对,有的人该问,有的人不该问。但现在有很多从国外回来的人,都鼓励大家要问。其实这里面是很复杂的,怎么可以简单地说要还是不要呢?

我们读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的时候,真的要好好去了解,孔子所说的“一”就是太极,就是一画开天的“一”。从而我们想到,我们对孔子固然是很尊敬的,但孔子是活生生的人,他是很人性化、很有亲和力的,所以不要把他看成是一个很呆板的人。

《论语·先进》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在理解这段话时,就有很多人产生了误解,认为孔子的学生宰予上课时打瞌睡,孔子就骂他,骂得很难听,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也。我不相信这种事情,因为如果孔子上课,真的有学生打瞌睡,那孔子自己要检讨:怎么上课上到学生打瞌睡呢?可见那段记载的真相不是这样的。

那段记载的原意是说,孔子上课时,宰予迟到了,因为他在寝室睡觉睡过头了。但他一睡醒就赶快跑来,这是好学生,为什么孔子还要骂他呢?就是因为他进了教室,就跟老师讲了一大堆非主观因素的理由。所以孔子就骂他:你迟到了,就应该乖乖地坐在那里,不要干扰别人,现在你还讲一大堆理由,耽误了所有人的时间。这才是当时真正的状况,这个才是孔子骂宰予的原因。

所以,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千万要冷静地模拟孔子当年的状况,才能了解孔子话语的真义。读《易经》的时候,想想伏羲氏一画开天之前的自然景象,只有天,只有地,只有人,这样才会知道伏羲氏的目的,是要人类帮助天地来改善整个世界。这是我们生而为人的责任,叫作赞天地之化育。孟子曾讲,老天特别给中国人一个很神圣的责任,就是要我们体会天地的无私,从而把自己从自私修到无私。这应当成为我们一生奋斗的目标。

《礼记·大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样事情里面没有讲立业。先修身,做做学问,然后要去历练,要让周围的人也都不断提升修养,之后才谈得到治国。这就是告诉我们,修身是我们一生要做的事情,立业不过是手段,而非目的。我们进入职场,赚钱只是手段,目的是要在职场修养身心,提高品德。除了在职场当中要修身,我们参加任何一项活动,都要修身,不能只是为了休闲,只是为了拉感情建立关系而参加活动。修身,修到整个家族人都欢迎,才能齐家。齐家的“家”,不是今天小家庭的家,而是五代同堂的大家族,才叫家,好比《红楼梦》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只有把五代同堂的大家族治理好,齐家齐到整个家族的事情都能摆平,才有资格去治国。所以,我们读书应该透过文字本身,融入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深层次的道理。

《易经》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把握重点,能够随时回归太极,回归原点,再从阴阳重新出发,学到一个阶段,再回归,再重新出发,这样一路演变下去,往来不穷,就会时时有新念头迸发,这样读书当然要读一辈子。所以,古人的书是可以让我们读一辈子的。

但现在的书大都看完就可以丢掉了,就是因为现在绝大部分的书要么讲知识,要么讲技术,没有讲智慧,过几年就不管用了。比如修理电视手册,你看懂了三年前的,但你还是不会修理现在的,因为三年间修理电视的知识与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智慧会永远流传下去,知识技术很快就改变了。所以一个人,要记住开发自己的智慧,智慧越开发,知识越多越好,因为会用;智慧没有开发,知识越多越糟糕,因为一点不会用,那就叫作“两脚书橱”,跟家里的书橱没有两样,都是搁放了很多书而已,读了半天不会用还不如不读。

还有一点很重要,智慧是会遗传的,知识是不会遗传的。老天对人类实在很好,如果知识会遗传,人类就惨了,我们的父辈祖父辈,他们的情况跟现在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还将他们的知识遗传下来,发现什么都变了,自己所有的知识根本不合时宜,岂不令人抓狂?知识是一代之后就结束了,不会遗传的。我们所遗传的,都是父母的智慧。

《易经》不讲权利义务。现在人满脑子都是权利义务,这是不对的。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两个字——责任,是从《易经》来的。我们误解了孔子,也听不懂老子跟孟子的话,这是非常遗憾的。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当国王的,要尽国王的责任;当干部的,要尽干部的责任;当父亲的,要尽父亲的责任;当儿子的,要尽儿子的责任。可见,中国人不讲权利义务,只讲责任。

曾经有个爸爸跟我说:“我跟我儿子处得可好了,他把我当作他的朋友。”我跟他讲:“你儿子真可怜,有你这么一个老大不小的朋友,而没有了爸爸。”爸爸就是爸爸,怎么能是朋友呢?否则就把伦理秩序弄乱掉了。夫妻之间也是如此,夫有夫的责任,妻有妻的责任。

可我们发现,别的民族很少讲责任,只有中国人一定要把责任担在自己身上,这是什么道理?孟子讲得很清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我们可以说中国人得天独厚,是老天把责任降给了中国人。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感觉到很自豪。

很多外国人跟我讲:你们中国人太骄傲了。我只是笑笑而已。中国人什么都会,就是不会骄傲。只有西方人才会一开口就是We are proud of you(我们为你而骄傲),但现在我们也开始了,“我们以你为傲”,这是错误的。中国人只要一骄傲,一定是失败的,也就是骄者必败,所以中国人从来不骄傲。外国人接着问我:“你们说自己不骄傲,怎么看起来那么骄傲呢?”我说:“中国人很神气,但绝不骄傲。”可是我这样讲,他们也是听不懂的,因为他们根本分不清什么叫神气,什么叫骄傲,在他们看来,骄傲与神气都是一样的。

中国人很神气,因为我们有这么好的祖先——伏羲氏的智慧,使我们很快就找到了一条正确而光明的人生道路,使我们明白做人要尽本分,而本分就是责任。生为人家的儿子,就要尽儿子的本分,就一定要孝敬父母。

全世界都在讨论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我在美国发现他们把这当作教材来研究。孔子说,你爸爸偷了人家的羊,你不可以去举报他,而且公人来查,问你你爸爸有没有偷人家羊,你要说没有。关于这个案例西方人不理解:孔子这样岂不是叫人说谎吗?连孔子都这样主张,可见中国人完全没有法纪精神和法律观念。

我想请问大家,如果哪一天,这件事情真实地发生在你的身上,你爸爸真的偷了人家一只羊,你会到公安局去举报他吗?我相信你一定不会。我们这样做并不是认为爸爸的做法是对的,而是说爸爸做错事情,我们要让他自己去反省,更何况邻居会去举报,公安也会来查,我们又何必亲自去举报呢?做儿子的,没有权力,也没有责任去举报爸爸。再说白一点,就是用不着儿子去举报,因为爸爸做了错事,人家迟早会把他抓去,做儿子的不必那么急去“大义灭亲”。这样才对。

在中国,亲情是不会妨碍法律的,但是亲情有亲情适度的表现形式,这是外国人很难了解的。就上述案例,我们再来看看外国人的做法,在这里做一个比较。

外国人的做法是,儿子不对,爸爸会报告给官员,爸爸不对,儿子也会报告给官员。芝加哥大学就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到法院告他爸爸。他说:“我祖父非常有钱,他去世的时候,把财产大部分给了我爸爸,一小部分给了我,但因为我当时很小,就委托我爸爸替我操盘保管。现在我长大了,我发现我爸爸侵占了我一部分资金,没有给我本该有的利息,他自己吞掉了一部分,我要告他侵犯他人财产罪……”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的儿子这样告你,你会怎么样?你的邻居会有什么反应?法官又有什么反应?这种做法在中国,我相信大家都是接受不了的。

像这样的事情,并没有谁对谁错,因为文化没有对错,不过是各个地方的人思路不同而已。

《易经》跟《中庸》是合在一起的,因为《易经》里有个很重要的观念,叫作从容中道。中国人做什么事情,都是相当从容的。只是现在我们学外国,学得要么紧张,要么忙碌,要么急躁,要么恐慌。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轻轻松松的,很快乐,也很自在。现在的人很快乐,但不自在。

我们可以以西方的沙发与中国传统的椅子为例,现在人大都喜欢坐沙发,觉得舒服。我是从小就坐椅子的,它对人的身体是非常好的,只是很多人不了解。椅子底下有一根横木,一坐下两只脚就自然地搁在那里了。搁在横木上,我就不会跷二郎腿,跷二郎腿对身体是最不好的。脚搁在横木上,自然会得到休息,而我的两只手会很自然地放在扶手上,身体再往椅背上一靠,全身气血都通畅。

《易经》是中国科学的开始,我们很多器物都是根据《易经》的卦象而来的。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中国的科学技术都是领先全世界的,否则,秦始皇兵马俑现在也不可能保存那么完整。还有很多技术,我们现在不了解,直到很多古物出土以后,才知道有这样的技术。尽管曾经我们的科技非常发达,但是在我们的历史当中没有出现“科学”这两个字。

科学是要合乎自然的,否则对人类是祸害无穷的。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应当是,首先我们不能离开科学,离开科学,我们没有办法生活,但也要注意到科学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人类有益的,一种是危害环境、破坏人类的。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要致力于将有害的部分扭转为对人类有利的部分。所以我们这次要把《易经》重新拿出来,因为人类未来唯一的路,就是用《易经》的智慧来指导现在的科技。凡是对人群社会有帮助的科技,要继续发展;凡是有害于人类环境的,我们要凭良心,不要再发展了,否则将来大家是要同归于尽的。

《易经》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应该向自然学习,顺应自然,按照自然的法则去改造社会,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做人做事,而不是处处要征服自然。所以对待自然,我们要践行以下三点:第一,以自然为老师,向自然学习;第二,以自然为检验的标准,合乎自然的就尽管发展,不合乎自然的要去改善;第三,我们要不停地追随自然的脚步。自然永远是好的,对人类永远是包容的。现在天灾时常发生,奇奇怪怪的事情层出不穷,于是有人就开始说,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反扑。这样的人不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不会讲这种话。

《易经》写得非常清楚,地球有自我修复的能力。我们到蒙古,看到茫茫的大草原,牧草茂盛,最后被牛羊吃掉了,草原没有抗议。因为它无私,因为它知道自己的生长,就是要给牛羊吃的,而且就算被吃掉了,明年春天又生长出来了。而现在人类的科技使得地球自我修复的能力慢慢没有了,使得很多地方连草都长不出来了,就算这样,地球还是在挣扎中修复,但人类还在说这是地球在反扑。这是不对的,人应该检讨自己。

我们人体自身是个小太极,也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动物受伤以后,它会找到一种草,吃了,或者在泥巴上滚一滚,就好了。动物没有医生,没有医院,所有的伤都自己治疗,那人又岂会不如动物?人体也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是现在这种能力也在逐渐衰退,因为现在人有一点小病,就要吃药,就使得这种修复能力慢慢退化了。比如短时间消化不良,我们就吃药,帮助迅速消化,从而使得自我的消化能力越来越弱。所以,现在人只要一吃药,就要吃一辈子的,因为药物使我们没有办法自己恢复了。

人一定要无私,才有办法跟宇宙共存。什么叫无私?无私不是说人完全没有私心,那是唱高调,根本做不到。我们的历史曾一度把圣人的地位推崇得非常高,到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步,而且把圣人的理想也抬得非常高,使得所有人都做不到,最终不得不放弃,这是对不起圣人的。我们要一波一波地,慢慢地提升,不能急,因为十五岁有十五岁的责任,三十岁有三十岁的责任,四十岁有四十岁的责任……每十年就要进行一次调整。孔子说:“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连孔子都是如此,更何况我们呢?所以一个人还没有到三十岁,就制定自己的原则,那是太早了的。

最近有一位年轻的爸爸跟我讲了一件事,他儿子读小学五年级,就敢跟他说:“爸爸,我的看法跟你不一样。”这位年轻的爸爸对儿子说:“你才几岁,就有看法了?只要你爸爸我还活着,你就没有看法。”中国人只要爸爸还在,儿子就没有看法。

一个人没有到三十岁,就没有资格讲自己有什么看法,因为那都是不成熟的,会害死自己的。三十岁以后,慢慢形成一点自己的看法,但还不能固定下来,要去历练十年,证明自己的看法。到四十岁才可以对自己的看法持坚持的态度。

但是到了五十岁,我们要知天命,知天命就是只要自己尽力了,结果怎么样,无所谓。因为没有人能保证自己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农夫辛苦耕耘,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年的辛苦,可能一场暴雨,或一次泥石流之后,就什么收获都没有了。这才是事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鼓励人的话,不一定是真的。如果一分努力,就真的有一分收获,那大家都只要努力,不讲道德了。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有很大变数的,为什么道德对中国人尤其重要?因为道德可以主导一切变化。西方人把主导人事万物变化的东西,称作invisible hand(看不见的手),他们不知道invisible hand就是道德。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很自豪、很神气,因为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这么好的遗产,只要把它悟透了,我们就知道该怎么走才会活得自在。然后我们再传承下去,让后代子子孙孙都能够过安足的人生,而非成功的人生。因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成功与不成功的定义是不同的,是很难讲的。

有所变有所不变,就叫持经达变。我想对于这句话,大家都是深有感触的。经就是原则,原则是不能变的,其他都可以变。所以,我们的文化叫作以不变应万变。但是现在很多人,包括一些有大学问的人,都在骂这句话:什么以不变应万变?应该以万变应万变。其实,这是他们自己没有领会到其中的深意。当然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原则,否则连原则都变了的话,就全乱套了。稍微有一点哲学修养的人都知道,本体是不会变的,现象才是万变的。

中华的“中”是不会变的,“华”是会变的,所以中华就是有所不变有所变,它跟《易经》里面讲的变易和不易是一样的。《易经》里面包括很多内涵,其中最主要的两个,一个叫变易,一个叫不易。很多外国朋友都不能接受这种看法,都理直气壮地跟我讲:“如果变易,就不应该不易;如果不易,就不可能变易。中国人又变易又不易,怎么可能呢?”这是他们不懂,中含有阴阳,生发出来就是阴和阳,而阴的会变阳,阳的会变阴。

在我们每个人面前,永远都有一阴一阳两个选择,一个叫生门,一个叫死门,这个阶段选了一个之后,下一阶段又面临这两个选择,做人难的原因就在于此。否则如果我们面前只有一条路,闭着眼睛就能走了,用不着左右为难地去选择了。面对生门与死门,如果我们连走三次死门,大概就没救了;如果连走三次生门,就会觉得运气很好,这是每个人都有的经验。

所以,应该变的,非变不可,不应该变的,千万不要变,有所变有所不变,也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奉劝大家,以后不要再笑这句话了,否则就是给自己找难堪。我们现在有很多错误,由于太普遍了,普遍到讲的人都不知道自己错了,还理直气壮的,这是很要命的事情。我们有太多不能变的东西。诸如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到死都不能改变,勤劳不能改变,负责不能改变,认真不能改变,规律不能改变,孝敬父母也不能改变。哪里有说什么都在变?我们只有把不变的原则学会了,掌握了经以后,才能应对万变的现象,做出适当的调整。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做的。

我们的文化之所以能够始终连续下来,就在于我们的经没有变。所以,改朝换代后,虽然国家政权改变了,但圣贤之道没有变,会传承下来。虽然近代风气很坏,但也是一阵子就过去了,我们很快就恢复了常规,蓬勃发展,一直到现在。

我们最讨厌的,就是离经叛道。离经叛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作离谱。中国人讨厌一个人,就说:“这个人太离谱了。”现在有些年轻人就很离谱,怀里抱着一只狗,跟他的妈妈走在一起,他妈妈已经上年纪了,他却跟他妈妈讲:“妈,你自己要小心一点,这里不好走,我没有办法照顾你,我要照顾小狗狗。”这样的人算是中国人吗?在他心里,狗倒比妈妈要紧了。这个年轻人就很离谱,就是不懂轻重本末先后,应当是先把妈妈照顾好,之后有时间再去照顾狗,怎么可以颠倒呢?

中国人,一切都是看着办,我们没有固定的模式,叫作依理办法,就是持经达变,有原则地改变。而所依的理,就是当时当地最合理的解决之道。法是一个规范,而且法一定要有弹性,定得越严密的法,越执行不了。现在很多人都觉得,中国的法律不够严密,并试图寻求解决的办法。这些人其实都是不了解中华文化。只要这部法律是用中国字写成的,它就不可能严密,因为中国字本身就很有弹性,很不严密。

于是马上有人批评说,汉字是不成熟的。这种想法很奇怪。五千年的汉字不成熟,外国的文字就成熟了?但凡我们去问任何一位语言学家,他都会告诉我们,文字不分好坏,每种语言都有自己适用的文字。比如同样一句话,用中文写,大概就几个字,但翻译成英文,就会是很长一段。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把中英文对照的书拿来看,就能了解。

我们的成语,在世界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其他文化不像我们拥有如此丰富且历史悠久的词语,沿用至今,仍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是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累积下来的宝贵资产。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广告行业,很喜欢去篡改我们的成语。可见,中国人喜欢擅自做主,喜欢变来变去,如果没有把握住那个经,可能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成语就都不见了,那我们跟后代子孙就无法沟通了。这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件很麻烦的事情。现在的成语一讲出来,大家都能听懂,但如果我们改变了其中一个字,那大家就完全听不懂了,这是糟蹋我们的文化,会贻害子孙的。我们现在讲“乱七八糟”,大家都听得懂;说“颠三倒四”,大家都听得懂;说“顺理成章”,大家也都听得懂。可等到哪一天连这些都听不懂的时候,我们怎么去沟通?

古圣先贤告诉我们,要持经达变。经典,是不能变的,不管时代怎么变,经典不会变,也不能变,因为经典一变,所有的东西就都乱套了。至于能变的东西应该怎么变,我们要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调整,做适当的变化,以求制宜。以求制宜就是公道,就是恰到好处。任何事情做到恰到好处,就会很圆满,这样大家不但欣赏你,而且会从心里头佩服你。但是我们不要求任何人崇拜我们,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每一个人都应当去发挥他的自主性。

所以,中华文化给我们的一个非常宝贵的理念,就是爱好和平。只有在和谐当中,大家才能好好商量,共同进步。但我们不是追求双赢的,像“追求双赢”这种话也不是中国话,中国人都知道凡事一定有输赢,不是你赢我输,就是我赢你输,不可能有双赢。打桥牌,擂主就是赢,放弃就是输,不可能双方都赢的,一定是一方输,一方赢。只是赢的一方,对家,双赢。天底下的游戏,只有下象棋是可以下到没有输赢的,就是和局。

《易经》告诉我们,没有输赢才会通。我们看,真正会拍电影的人,要把中国人的侠义之气拍出来,最好的题材就是拍那种赢的人装没赢,输的人装没输。我们看到《三国演义》中,关羽跟黄忠之战,关羽将黄忠挑至马下,并将大刀逼在黄忠的脖子下,黄忠心道:完了,命不久矣。谁料想,关羽并没有杀他,而是抽回了大刀,放了黄忠一马。第二天,黄忠明明能射中关羽,但他念及关羽的不杀之恩,也只是射中了关羽的盔缨。这两人的互动就是忠义与侠气的典范,至今为人们所称道。赢的人装没赢,输的人装没输,这才是输赢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影片才叫艺术!

中华民族是有高度艺术的民族,中华文化的艺术成分很浓厚。可以很清楚地讲,中华文化有两大支柱,一个叫艺术,一个叫道德。如果能够从这两个角度去看,就会看出,中华文化的内涵真的很丰富,而且会令人内心很喜悦,很感动。 OV/Ad3QU2iA2wZvsR7nf6dgi/XeqQaHfFJxD8kvmByfL1cqR3sO2eRTcPp97dRM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