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孝经》既不是孔子的著作,也不是曾子的记录;应该是儒家弟子集体整理出来的作品。

在《孝经》第一章《开宗明义章》中,“仲尼居,曾子侍”,“居”和“侍”相对,表示师长和学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既然要讲经说道,那么基本的礼节必须展现。

“先王有至德要道”是孔子对先王的敬重,这也是以身作则,把孝道融入教学。倘若一开口就告诉曾参“你仔细听好,我今日要教你人间至高的品德和重要的实践途径”,那就有失师道,顶多是经师而够不上人师了。

果然,曾子赶紧从座位上站起来,表现出十分的敬意,表示要洗耳恭听,对师长的教诲丝毫不敢怠慢,并且谦恭地说自己不够聪敏,还不知道有这么好的治世良方,恳请老师赐教。如果换一种方式,他仍旧坐在椅子上,懒洋洋地问老师:“这个题目要不要考?”或者说:“我已经听说了,当然知道。”甚至于笑嘻嘻地说:“老师已经说过好多次了,说一些新的吧!”岂不是学生胡闹,而老师啼笑皆非?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直接说出结论,用意在醍醐灌顶。在曾参注意力集中时,先把重要的结论说出来。这不是一般人所说的“灌输知识”,而是使人醒悟或者获得启发的“灌输智慧”。假定曾参一连串提问:这是为什么?有没有实证?能不能举例说明?恐怕有效的教学活动,也将受到严重的破坏。

于是,孔子要曾参回坐,再细加分析。先把重点记住,然后细嚼慢咽。否则把次序颠倒过来,一开始就挑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那就违反了《大学》所说的“知所先后”的道理。影响所及,大概曾子后来也写不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经文。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个“先后”在《大学》里面是很重要的。知道什么先什么后,就比较接近道了。所以我们平常讲话时是无所谓对错的,只是合理不合理,只是先后的问题。比如说,我先告诉你,一会儿要吃饭了,所以你现在要少喝些茶,这样你就很容易听进去。假如我倒过来说,你要少喝些茶,你听了就会不服气了,凭什么要我少喝茶呢?重要的话应该先讲,原因应该先摆明。现在人讲话都是因为把次序颠倒了,所以搞得人们都听不进去。然后你反而觉得听你讲话的人不讲理,觉得他态度不好,其实都是你自己造成的。因为你连说话的次序、说话的先后都没有搞清楚。

假如你对别人说,我最近赚了很多钱,那么我敢保证,所有听到你这么讲的人都不会高兴,因为他们觉得你在炫耀,赚了钱还臭显摆。这也导致很多不明就里的人指责中国人,说中国人很差劲,见不得人家比自己好。其实根本没有这回事,这只是一个说话先后次序的问题。你要先说:我中午请大家吃饭,因为我赚了不少钱。那么所有人都会高兴得不得了。大家得到了好处,又怎么会不高兴呢?不会讲话的人,弄不懂事情来龙去脉的人,只怪中国文化不好,而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孝从“事亲”开始。事的意思是侍奉,但是含有实事求是、不马虎、不徒具形式的用意。人一生下来,最先接触的便是父母。伦理开始于家庭,而孝是基础,所以说孝为“德之本”。教育由家庭着手,把孝道实践出来,并且代代相传,成为最基本的教学准则。因此,教化由“孝”开始,成为中华文化的特色。不但举世闻名,而且长久以来产生着重要影响。

长大进入社会,不论从事什么工作,始终抱持为人民服务的热诚。不为非作歹而使父母受辱,最终建立功业,使自己的名声铭刻在人们心中。倘能因此为父母争得荣耀,那就是“以显父母”,才是孝的最终目标。 cngP469nqTYYBBG8Dk3kfQvnuJS5gA/2OJ07cAt//U2G4ps4yd/PzzXCrvo1nrh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