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什么是孝为德之本

我们为什么要有经典?“经”就是常的意思,那是不可以改变的部分。《易经》告诉我们,“道”有一部分是不能变的,有一部分是可以变的。根本的东西是再怎么样你都不可以变。万变不离其宗,天下殊途而同归,万千变化到最终都汇聚到同一的道。西方人求新求变,变到最后他们的文化就断层了。世界上所有文化,只有我们中华文化还是存在的,其他都湮灭了。希腊、罗马的无限风光早已湮没在无情的历史当中。如果中华文化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中沉落、衰败,那我们就真的大不孝了。孝有对父母的,有对宗族的,有对民族的。可见,孝为德之本,孝为百善之先。这个观念到今天为止还是屹立不倒的。

当然很多人会批评说,你为什么不去规范父母,为什么不写“慈经”?我请问你,谁敢写?哪位来写?你若写《孝经》,意即自己对父母还不够好,孝顺得还不够,所以写出来大家一块努力。你要是写“慈经”,告诉人家要怎么当爸爸、怎么当妈妈,人家只要反问你一句:你是好爸爸吗?你是好妈妈吗?你就全完了。

当然,这不是根本的原因。根本的原因就是说孝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比如舜,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认的孝子,他的一生就是因孝而发达的。舜告诉我们,不管父母对你怎么坏,不管父母怎么虐待你,你还是要孝,你还是要做人,不能因为父母对你不好,你就不做人了。现在不是,很多子女公开在电视上讲,我爸爸只忙于工作,都不陪我出去玩。甚至跟妈妈讲,你算什么妈妈?我们同学的妈妈亲自送东西给他吃,买名牌衣服给他穿,你都没有做过。我不晓得社会风俗怎么会败坏到这种地步。我们有很多杂志,也在鼓励你要把你的心声吐露出来。你小时候受父母的虐待,你心里有创伤,你现在要说出来,你才会怎么样怎么样。其实,凡事不能绝对。我从小挨骂挨得最多,我受罚受得最多,但我没有抱怨过父母。

老实讲,时常有人夸奖我说,你怎么懂这么多,你怎么有这样的才华?只有一个答案,被我爸爸骂出来的。我爸爸当年不骂我,我有今天吗?这才是实话。你看那些稍有成就的人,哪个不是被他爸爸妈妈骂出来的?做父母的不骂他,以后外面的人都骂他,父母骂他才能保护他。以后到外边去不会让别人骂,这才是好心好意。这点大家从孝道里面可以体会到。原来非常珍贵的东西,就是因为被人家曲解,然后被误导,最终搞得乱七八糟。

老实讲,严父是爸爸的自我牺牲。他是不惜代价,牺牲他自己来培养儿女。如果儿女还不珍惜,反而常常顶撞:“你不要管我”,那他就乐得不管你了。现在做爸爸最乐得的,就是跟小孩做朋友,一起去打球,将来怎么样是小孩自己的事。这像爸爸吗?这说明你根本不爱你的小孩,那你把他生出来干吗?你不要结婚嘛。所以我们这里要提到,西方人老告诉我们什么权利、义务,我们更重视责任,而不是一味地讲权利和义务。做子女有责任孝敬父母。我是长子,我从小就知道,有一天全家的担子都会落在我肩膀上,我不能不争气啊!所以为什么中国人家庭中的长子一般都很争气?他知道弟弟妹妹的事情,迟早他负有责任;父母,他有责任;小孩要教好,这也是他的责任。

而这一切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字,叫作“孝”。所以我们才会讲,孝为德之本。为什么孝为德之本呢?

孝从哪里来?孝从祭祀来,也就是从拜祭祖宗中来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不拜祖宗的,而西方人只拜上帝,不拜祖宗。因为外国人认为:除了上帝以外,不能拜任何东西,否则就是偶像。祭祀当然不是迷信,更不是拜偶像。炎黄子孙只拜天地、祖先和圣贤,这些都不是偶像。自古以来,拜祖先便是孝道的重要活动。

祭祀从哪里来?从殡葬自然孕育而成。但殡葬又从哪里来呢?它是从我们人的一个自然的本性—恻隐之心来的。人有天赋的人性,人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上古时代,部族中的人死了怎么办?就是和动物一样随便丢到郊外。为什么这么残忍?因为动物都这样,所以人也学着这样做。有些民族更残忍,家里的父母老了,就把他们推到郊外,根本不会等到他们死亡。冰天雪地,老人不是被冻死,就是被动物拖走吃掉,这是有历史记载的。当初的确是这样,不然怎么办?后来进步了一点点,毕竟老人也是人,不是动物。所以就等到父母亡故再随便把大体(那时候还没有“人死为大”的观念,并不知道要这样称呼)丢在沟里。隔了一段时间,人们可能偶然经过弃尸的地点,看见动物在啃食、蛆虫在乱爬,心中非常难过而于心不忍,毕竟那是自己的亲人啊。于是赶紧回家拿锄头和铲子,跑到弃尸的地点,把残缺不全的大体用泥土掩盖起来。这就形成了殡葬。后来因为不忍让大体直接和泥土碰触,才制作棺椁,渐渐地又开始看风水、建造坟墓、计算故人的忌日,自然演变出殡葬的礼仪。接下来有祭祀,更是心中思念双亲的恭敬纪念。

把亲人安葬以后,就要定期扫墓。比如我们的祭祖节日—清明节。为什么叫清明节呢?很简单,就是告诉我们:人只有死了以后,才可能清明。只要人活着,就不可能清明。任何名字都有它的意义,不是随便起的。

人是有恻隐之心的,不忍心看到自己的父母死后,还要遭受那么不堪的待遇。所以,亲人往生的时候,要把他埋起来,否则我们的心就不安。

恻隐之心与生俱来,但是发展为孝,则是后天的教化。使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情,成为不忘本的感恩之情、永久怀念的传承之情,更进而成为家风、国风的塑造与发扬。使得孝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美好理想与实际效果。对现代人来说,尤其值得深切反思,找出一条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 AiJwKahKJlU9Hebf7gspo0R17dLsb99OrlAhb8x1uOCA/dz3fjqxhwri2EKQkPv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