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朱棣为什么对“太祖铁牌”视而不见

富丽堂皇的大明内宫,曾经存放着一块寒气逼人的铁牌。与巍峨华丽的皇城相比,这块铁牌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究竟是谁立下了这块铁牌?立这块铁牌的目的是什么?朱棣与它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这块铁牌是朱元璋立下的。早在夏商周时期便有了太监,而在东汉末期和晚唐时期,太监专权甚为猖獗。朱元璋登基后,鉴于历朝历代都有太监专权之事,便对太监立下了种种规矩。据说,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铸三尺铁牌挂于宫门上,牌上刻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明史·列传·卷一百九十二·宦官一》)。其中的“内臣”指的就是太监。此外,朱元璋还立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不许内臣识字,不许内臣兼任外臣文武衔,不许穿戴外臣所穿戴的冠服,品级亦不得超过四品等。一次,朱元璋在殿内批阅奏章,看到烦心时,便把奏章扔到桌子上,之后问身边的一个太监对此奏章有何看法。那个太监以为朱元璋只是随口问问,便朝桌上的奏章看了一眼,然后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话还没说完,朱元璋就大声斥责:你是内臣,如何识得这奏章上的字?随后,朱元璋便命人将这个太监拖出去斩首示众。

到了建文帝朱允 这一代,朱允 谨遵先帝遗言,对太监的控制尤为严厉,并有诏旨,其内容是“御内臣益严,诏出外稍不法,许有司械闻”(《明史·列传·卷一百九十二·宦官一》)。然而,这些太监对这块铁牌很是不满,同时对朱允 颇有微词。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朱允 宫中的太监们纷纷倒戈,为朱棣通风报信。朱棣得知南京城城防空虚,便率军直逼南京,守门的谷王朱穗和李景隆投降,为朱棣打开城门。进京后,宫中燃起大火,朱允 下落不明。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借助了太监的力量,所以朱棣登基后投桃报李,大力嘉奖这些太监,并决定重用他们。朱棣登基后面临众多的反对派,更是对太监委以重任,并视其为亲信,以此巩固自己的皇位。

至此,太祖之训便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据《明史·职官志》记载,“成祖亦尝云:朕一遵太祖训,无御宝文书,即一军一民,中官不得擅调发。”朱棣虽表面上谨遵祖训,但实际上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悄悄改为不得擅自做主。也就是说,只要是在皇帝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太监是可以自己做主的。此时,太监的权力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而在太监中最有名的便是三宝太监郑和。

传说当年宫中燃起大火时,朱允 消失,于是朱允 的下落便成了是朱棣的一块心病,一日得不到朱允 死亡的消息,朱棣便一日不得安宁。朱棣登基后,便派心腹大臣四处寻查朱允 的下落,在国内找不到,自然要把目标转到海外了。下西洋的真实目的当然不能告知于众,那么这样的任务自然要交给心腹去做了,担此重任的便是郑和。

郑和,本姓马,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奇功,所以朱棣为其赐名“郑和”,并升他为内官监太监,官居四品。朱棣在位二十二年,一直为朱允 的下落寝食难安,先后六次派遣郑和下西洋。而郑和在寻找朱允 的同时,扩展了海外的经济贸易,向外国展示了明朝的强盛国力,为中国与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朱棣还利用太监巩固皇位。《明史》记载:“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明永乐元年(1403年),派太监李兴前往暹罗国慰劳国王。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厂,由太监主持,为其刺探文武百官的秘事。这样看来,朱元璋早年定下的规矩早就被朱棣抛之脑后了。

朱元璋当初立下这规矩,其实只是为了防止太监干政,但是其言行不一,在洪武初年的时候,太监人数还不足百人,到了洪武末年,有品级的太监就超过了一百五十人。所以,明朝太监参与政事,实际上在朱元璋时期就早有端倪。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八年(1375年),派“内使赵成往河州,以绫绮帛市马”。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遣内臣吴诚诣总兵官指挥杨仲名行营观方略”。由此来看,既然朱元璋自己都做不到,又如何叫后人谨遵祖训呢?

久而久之,朱元璋为太监所铸的“铁牌”也就形同虚设了。 AKauDknGkqqEZ8wwaybgD943iNwdFiE5bCj7GSoNTp6170mS0JoKhqvA/FwZ0wj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