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资治通鉴”这个名字并不是编纂者司马光本人拟定的,而是宋神宗亲自颁予的,因这本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得名。司马光也曾表示,他编纂《资治通鉴》的宗旨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所以“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鉴者”。从目的来看,这部书以“嘉善矜恶,取是舍非”为依归,自诞生之始就充满浩然正气,符合统治者所提倡的儒家正道,同时也具备正统国学的精神。

《资治通鉴》中的“资治”是“对治道有所助益”的意思,“治道”是指治理国家,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中称《资治通鉴》是一部“皇帝教科书”,就是这个道理。该书着重记录政治与军事方面的内容,展示历代皇朝的治乱、兴衰以及大小战争的成败、安危,对于那些重大事件,司马光还以“臣光曰”的形式附上一段评价,剖析其中的深刻内涵,并阐明奥秘和道理。明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在细读《资治通鉴》后,对其评价道:“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为之忧患,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取古昔民情之利病,代为之斟酌,而今之兴利以除害者在矣。得可资,失亦可资也,同可资,异亦可资也。故治之所资,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鉴也。”除了宋神宗外,许多帝王也对《资治通鉴》赞不绝口,如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清高宗(乾隆)等,他们都曾仔细研读,有的还做“御笔朱批”记录自己的感想。

毫无疑问,该书不仅对古代皇帝有所帮助,放在今天也是不落伍、不脱节的,除了对领导者与管理者有借鉴意义之外,于我们每个人的修身处世也大有裨益。如书中所提到的“窃以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等,正可作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这也正是最能体现《资治通鉴》经世致用的一点——实际上,它不仅是一时的“皇帝教科书”,更是能泽被后世万千普通人的精神食粮。

“通”有“通史”之意,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以时间顺序将历史事件集结编纂起来,大到一国的兴亡、朝代的改换,小到一场战争的胜败、一个人一生的沉浮荣辱,只要符合司马光的选择标准,都会被他纳入书中。但是,这些纷纭复杂的人事并没有丝毫紊乱,而是秩序井然地走入读者眼中,正如《四库全书》编纂者评价,《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看着书中的一段段文字,就如同看着那些人在你的眼前上演自己的生活、剖白自己的内心,他们的一举一动是如此鲜活,一言一语如在耳畔。在记事的时候,作者也会采用倒叙或插叙的手法,点明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人物之间那些隐秘的关联。捧读此书,会感到所有细枝末节都没有逃过这支如椽巨笔,司马光就像张开了一张细密的罗网,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打捞起那些熠熠生辉的篇章。

除了“通史”,《资治通鉴》还做到了“通变”,这也正是最值得我们去“鉴”的地方。可贵的是,司马光并不总是将那些由他自己总结出的领悟和权变一字一句写明,而后直接展示在我们眼前。在更多时候,那些帝王将相在想要达成自己的目的时所采取的种种谋变方略,那些名士学者在面对人生中的挑战、磨难等不测之际时所展现出的应变智慧,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品味、去琢磨、去提炼。就像王夫之所说的,读《资治通鉴》“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这一“通变”的过程正是“知道而乐”的过程。

历史就像一盘巨大的棋局,虽然弈棋之人已经远离,但所幸有司马光这样的人记录下他们所走的每一步,我们坐在棋枰旁,就可以在变化万端的棋势之中通晓棋理,明白胜是如何胜、负是如何负。当我们自己步入棋局之时,便不会再感到一片茫然,不知从何处落子。清代著名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王鸣盛曾评价《资治通鉴》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确实没有半分夸张。 4FG+z7rNTEG7lUwgpNZxDxyi4S3gBrPTQssmtD+dMzYNzll35MDMreZMpMsexn9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