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字千金的玺书里到底写了什么

《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令人读来后背发凉的记载:“壬午,下诏讨高丽。敕幽州总管元弘嗣往东莱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督役,昼夜立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皆生蛆,死者什三四。”民夫们为国家建造战船,但是官府追迫太甚,要求他们日夜赶工,最后这些人腰部以下都生出了蛆虫,近一半都痛苦地死去了。这里描述的是隋炀帝出征高句丽之前的情形,真可以说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史书还记载,隋炀帝下诏征集天下兵马,无论远近都要到涿郡听调。这同样又是一件劳民伤财的大事,涿郡就是今天河北的涿州,而隋朝西至敦煌、南据交趾,这里的兵员要赶赴涿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此外,隋炀帝还命人制造战车五万辆,外地的士兵需要将盔甲军械等装在车上,赶赴涿州的同时还要驮运重物。

为了保障前线的粮草供应,隋炀帝又征发百姓向前线运粮。因此“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事实证明,对高句丽的战争让隋朝得不偿失。《资治通鉴》记载:“车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过半,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加之饥馑,谷价踊贵,东北边尤甚,斗米直数百钱。所运米或粗恶,令民籴而偿之。又发鹿车夫六十馀万,二人共推米三石,道途险远,不足充餱粮,至镇,无可输,皆惧罪亡命。重以官吏贪残,因缘侵渔,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

“鹿车”是古代手推车的一种,因造型狭小,一般仅能装载一头小鹿,所以被称为“鹿车”;“餱粮”就是干粮;“不胜冻馁”之中的“胜”解释为承受。这就是说,对高句丽的战争直接激化了统治阶级与百姓之间的矛盾:田地荒芜、米价飞涨,百姓想要安分守己却承受不起冷饿的打击,唯有落草为寇才可以有饭吃;运粮的鹿车承载量太小,民夫们吃光了车上粮米之后无以交差,只好啸聚山林、亡命江湖。

从公元612年到614年,隋炀帝一共对高句丽发动了三次战争,每一次都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而他执掌的国家也因此匪患丛生、人心思变。几年之后,曾经“库藏皆满、积于廊庑”的大隋王朝就灭亡了。

对高句丽的战争动摇了隋朝的根基,即便到最后隋炀帝赢得了战争也于事无补。如果说举全国之力打赢一场战争,到最后却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那么这场战争无论胜败都应当是被阻止的。其实高句丽和隋朝之间的不和在隋文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但是隋文帝并没有像自己的儿子那样用武力解决,他命使者为高句丽国王送出了一份玺书,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将对方降服了。

《资治通鉴》记载,陈朝灭亡后,高句丽王高汤担心隋军会趁势攻取高句丽,于是招兵买马、囤积粮草军械。对于高句丽的敌对态势,隋文帝在玺书中说:“彼之一方,虽地狭人少,今若黜王,不可虚置,终须更选官属,就彼安抚。王若洒心易行,率由宪章,即是朕之良臣,何劳别遣才彦!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

高句丽国王高汤接到玺书后思虑再三,最终决定与大隋修好,并且愿意按时进献供物,自称属国。不过,高句丽对大隋的藩属关系还没有正式确立高汤就去世了。新王高元继位之后,隋朝派出“上使”前来册封,认可高元的继承权,然后封他为辽东公,一场潜在的战争也就化为无形了。

同样是与高句丽的摩擦,隋文帝父子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遇到和自己意见不同的政权,隋炀帝只是一味地诉诸武力,而隋文帝懂得利用和平外交方式来化解矛盾。我们仔细研读这份玺书就会发现,隋文帝对高句丽的态度是恩威并用的。在称谓方面,他称自己为“朕”而对方为“王”;在国力对比方面,他直接搬出了陈朝败亡的例子,还说高句丽“地狭人少”;在处置态度上,他又示以宽容,说“许王自新”。小小一份玺书,发挥了巨大作用,《孙子兵法》说,“上战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攻之道。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相比,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外交策略不是更值得后世研究和学习吗? oC9K3dCrpm5zAT8vCMZDjsjAVQBRQb00q05Yn+c7Wka2ksXcSb24+TSOofLMyJz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