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强秦为什么没有被“枪打出头鸟”

战国后期,东方六国都无法单独抵御秦军的攻袭,于是“合纵”的概念就出现了,第一个提出它的是公孙衍。史书上记载说,公元前341年,魏国大将庞涓在马陵兵败身死,魏国从此一蹶不振。秦国抓住魏国新败的契机,于公元前332年挥师东进,攻打河西诸郡。

尚未恢复元气的魏国无力抵抗,秦军攻克了河西、上郡,魏将龙贾兵败被俘。河西和上郡是魏国在西北边陲的屏障,失去了这两个屏障,一时间魏国上下人心不安。此时公孙衍来到魏国做将军,他考虑秦国过于强大,自己的“合纵之术”一时恐怕难以奏效,于是就先组织了一次“小合纵”。

在公孙衍的推动下,士气低落的魏国终于取得了一场胜利,这一次是齐魏联军大破赵国。在验证了自己的理论之后,公孙衍决定将自己的理念推广出去,拉拢更多的国家联合抗秦。史书记载,公孙衍最终成功组织了魏、韩、赵、燕、中山五国联盟。如果五国大军攻守一心,那么扫平其他诸侯国将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公孙衍组织五国联盟的同时,秦国方面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连横”。《资治通鉴》记载,帮助秦国破解“合纵之术”的是张仪,而他凭借的正是“连横”。

公元前317年,张仪先是劝导魏襄王放弃联合抗秦的计划。他说:魏国国土不足千里,兵员不到三十万,打起仗来又没有险要的地势可以倚仗。而且魏国自古就是用兵之地,与魏毗邻的有楚、韩、齐、赵,每一个国家都要派兵布防。之前各国虽承诺联合抗秦,但一奶同胞的亲兄弟都会互相残杀,更何况反复无常的诸侯呢?大王您如果不与秦国结盟,那它就会攻取河外地区,斩断赵兵南下的路径。到那时,南来北往的驰道断绝了,联合抗秦也就名存实亡了。到那个时候,魏国恐怕就真的危如累卵了!

于是魏王听从了张仪的建议,背弃合纵之约,转而与秦国结盟。

公元前311年,张仪又先后拉拢楚、韩、齐、燕,促使它们和秦国连横。《资治通鉴》记载:“张仪因说楚王曰‘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不格明矣。今王不事秦,秦劫韩驱梁而攻楚,则楚危矣。秦西有巴、蜀,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馀里,不至十日而拒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夫待弱国之救,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为大王患也。大王诚能听臣,请令秦、楚长为兄弟之国,无相攻伐。’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乃许之。”

说服了楚王之后,张仪又继续游说韩国,他对韩王说:大王您的国家山地太多,年收浅薄,一旦打起仗来,国库里的粮食不够吃两年的。没有粮食您养不起兵,韩国上下披甲持戈的将士不过20万人,而秦国有百万雄师,两国之间战斗力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崤山以东的人声色怯弱,一定要穿好盔甲、手持长矛才能征战;西秦士马却勇悍非常,那里的人就算光着身子也敢上阵搏命,战事归来,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臂下还夹着生擒的俘虏。假如秦国用孟贲、乌获这样的勇士挥师东向,那么普天之下不肯听命秦王的国家可就危险了!彼时泥沙俱下,良莠不分,大王您还能安坐宫中吗?所以大王不如西联强秦,南攻楚国,这才是上上之策啊!

韩王认为张仪说得有理,于是也背弃了联合抗秦的盟约,转而向秦国示好。而张仪又继续东进,前去游说齐王。不久,秦齐联盟也顺利达成。接下来,张仪来到邯郸拜见赵王,他措辞机敏,绵里藏针,将赵国即将面临的危机逐一抛出,赵王见合纵之势已然瓦解,于是也加入了连横的队列。最后,张仪北赴燕国陈说利害,燕王献出恒山脚下的五座城池,向秦王求和。

经过张仪的多方联络,秦国不但从各国得到了城邑和供物,而且还解除了“合纵之术”带来的危机。当然,“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外交战略,二者各有千秋,并且也都在特定的场合之下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据《资治通鉴》记载,张仪在帮助秦王完成连横大业后获得了封侯拜相的殊荣,而他也为天下人树立起了一个争相效仿的榜样。除了张仪、苏秦、公孙衍这样闻名后世的纵横家,另有“苏代、苏厉、周最、楼缓之徒,纷纭遍天下,务以辩诈相高,不可胜纪”。自古有“好汉双拳难敌四手”,合纵连横就是帮“好汉们”寻找友军、剪除异己的外交手段。有时候,舌辩之士的一席话,可以达到扭转敌我态势、胜过十万雄师的结果。 Dz06EEIHHlNu6z7/R4wJdM2g0C7nbvRPzcxC5oB4Z9fA9oJoNQFNTcxkIuYEUwN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