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代的斥候到底是什么

《资治通鉴》当中有这样一段话:“谨斥堠,严巡逻,守御遂固。”后两句比较好理解,说是加强了巡逻之后,城中的守御就坚固了,但是第一句“谨斥堠”又该如何解释呢?实际上,“斥堠”也作“斥候”,它指的是古代军队作战时被派遣出去的侦察兵。到了唐宋时期,骑马的斥候被统一称为“探马”,步行侦查情报的斥候被统称为“探子”,而“斥候”的称谓则逐渐消失了。

一般认为,“斥候”一词最早源自汉代,比如司马迁在为飞将军李广写传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话语:“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不过,这一观点也是饱受质疑的,因为史学家们在商周时期的龟甲、兽骨上也找到了“斥候”的字样。

不过,在出土的商周时期文物中,斥候并不是侦察兵的代名词,它更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化喻义。当时商汤夺取天下之后,将很多有功劳的大臣和亲族分封到全国各地去,而这些受封的诸侯国扮演的就是“为王斥候”的角色。这样看来,早期的斥候应当反映的是一种诸侯与天子之间的关系——诸侯为天子卫戍四方,侦查外敌的情报,而这与司马迁在《史记》当中的“斥候”是有所区别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最早的斥候其实指代的是大大小小的诸侯,他们被外放到京畿之外,成为天子的眼线与卫兵;但随着历史的演进,战争越来越频繁,人们开始将“斥候”引申为具体的侦察兵,他们奔走于两军之间,并且不断地刺探情报、传递消息。

当然,古代的斥候任务也是较为繁重的,他们不单要承担哨探敌军动态的任务,还需要向长官绘制军队附近的地势地形。而且,一些盗取机密、刺杀敌酋的任务也都是斥候们来执行的。

既然早期斥候需要承担如此艰巨的任务,那么他们的选用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了。一般而言,军队当中精细勇武的人才可能被长官选中,他们一般都身材强壮、弓马娴熟,这样才能够在和敌方遭遇时不至于束手就擒。而且,斥候们都需要学会一定的伪装技巧,在与大股敌军遭遇时,他们能够借助周围环境的掩护而顺利逃脱。

而且,我们翻阅日本的典籍和著述,就会发现其实在他们的文化当中也有“斥候”这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忍者”。在日本文化当中,斥候不再是军队的专属品,它已经演变成了一个近似于特工、间谍的概念。而这一特性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从中国斥候当中“弓马娴熟”“善于伪装”等特点衍生而来的。

所以,古代的斥候实际上是一个经历了多重演绎和变化的概念,它从最初的抽象喻指演变成了具体形象的多功能侦察兵,然后又逐步简化成只是外出哨探的探马、探子。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斥候的含义如何演变,它“观敌动静、卫戍本方”的核心理念还是没有改变的。甚至到了千里之外的日本,它在借用“斥候”这一名词的时候也遵循了以上基本理念,毕竟忍者的行动也都是为了维护己方利益而来的。 N0ufOYC6QB/+PD4PcZklCkSvYkwv4VQqxfNMgLKrRfI+u8bYYTWcfCIYxlA4a2m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