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是唐朝名将,他早年随大军东征西讨,立下战功无数,朝廷因此加封他为西平郡王、太子太保,领河西节度使。史书上记载,哥舒翰早年爱喝酒、好赌博,年过四旬依然一事无成,甚至连亲戚朋友都认为他不会再有什么出息了。没想到的是哥舒翰在投军之后却大放异彩,他不断为朝廷打胜仗,最终得到了封侯拜相的殊荣。可以说,哥舒翰就是一名天生的将才。
但是,这战功卓著的将领在安史之乱到来时晚节不保,最终沦为叛军的阶下囚。而让哥舒翰一世英名尽毁的潼关之战,《资治通鉴》也给出了详尽的记述。
当时,哥舒翰率领二十万大军驻守潼关,和崔乾佑统领的叛军对峙。有人奏报唐玄宗说,崔乾佑的军队只有四千多老弱残兵,根本不值一提。因此唐玄宗便下令催促哥舒翰主动出击,将潼关外围的叛军全部扫除。
哥舒翰知道时机尚未成熟,现在出击只会令自己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但是朝廷连番催促,他只好誓师出征。
公元756年的六月初四,哥舒翰率众出征,三天后,他的军队就和崔乾佑相遇了。哥舒翰深谙兵法,因此他没有马上开战,而是仔细观察敌方的部署与周围地形。当时的情况是,崔乾佑已经派兵占据了有利地形,唐军的前面则是一条绵延七十多里的峡道。
第二天,哥舒翰命令大将王思礼带领五万人作为第一队,庞忠等人带领十多万人紧随其后,而他自己则带三万亲兵登上黄河岸边的高丘上擂鼓助威、指挥战斗。
战斗开始之后,崔乾佑派出数千人的老弱兵丁在前诱敌,唐军看到这些连大旗都扛不动的士兵之后嬉笑不已,争先恐后地追上前去。崔乾佑在险峻的地方早已安放好了檽木炮石,并且埋伏下了几千名弓箭手,等唐军追到狭长地带时,四面伏兵居高临下,将唐军打了个措手不及。由于地势狭长,王思礼的马军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反而互相踩踏,很快就失去了控制。这个时候庞忠率领的第二队也到了,如此一来原本就狭小不堪的山野谷地显得更加拥挤。
远在河丘高地的哥舒翰见战事不利,于是命令军士给马套上毡车,把它们放在战列的第一线,希望这些马车能够冲破叛军的封锁线。几番冲击之后,崔乾佑的防线略微有些松动,但到中午时,山头东风乍起,崔乾佑命令人将装满干草的车辆堵在唐军的毡车前面,然后放火焚烧。
一时间,战场上浓烟滚滚,周围的草木也跟着燃烧起来。唐军将士正好处在下风处,他们被烟火熏得睁不开眼,于是就在烟火之中自相残杀。外围的官兵以为叛军会趁着烟火掩杀过来,于是各营弓箭手纷纷朝浓烟放箭。
对于这一段战斗经历,《资治通鉴》的描述是:“日过中,东风暴急,乾佑以草车数十乘塞毡车之前,纵火焚之,烟焰所被,官军不能开目,妄自相杀,谓贼在烟中,聚弓弩而射之。”
天黑时分,崔乾佑派出的骑兵部队已经成功绕到唐军后方,这支由同罗人组成的精锐部队对疲惫不堪的唐军发动突袭,腹背受敌的唐军将士一触即溃,纷纷逃命。崔乾佑知道自己马上就能立下一件“旷世奇功”了,于是他大驱战马,追赶唐军。
黑暗之中,唐军将士互相冲撞,嚎哭声响彻整个山谷。所谓兵败如山倒,原本在黄河北岸列阵的唐军见前线溃退,也争先恐后地逃命。在潼关外围有三条宽两丈、深一丈的壕沟,人马都跳不过去。唐军士兵只顾逃命,因此前推后拥,很多人都被挤进了深沟之中。到了最后,这三条壕沟都被军士的尸体填满,后面的人也就踩着由“人肉”铺就的道路冲了过去。
哥舒翰见大势已去,只好在数百名亲兵的护卫之下退到关内。此时再查点人数,全军上下已不足八千人。大败而归的哥舒翰还想再战,他命人张贴榜文,希望将逃散的士兵再招录回来。但此时潼关内部早已是人心惶惶,一名叫火拔归仁的蕃将将哥舒翰挟持起来,然后献关投降。
潼关之战,唐军损失惨重,二十万大军居然在一夜之间被杀得丢盔弃甲,只余八千残兵败卒。这一仗是哥舒翰军旅生涯中最大的污点,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后来的长安失守、唐玄宗出逃。
关于哥舒翰的失败,《资治通鉴》编著者认为这主要是“人祸”,书中写道:“国忠疑翰谋己,言于上,以贼方无备,而翰逗留,将失机会。上以为然,续遣中使趣之,项背相望。翰不得已,抚膺恸哭。”
这里的国忠就是指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他与哥舒翰素来不和,因此疑心对方是有意谋害自己。而唐玄宗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认为哥舒翰有意拖延,于是连续不断地派出宦官催促对方。文中所写的“项背相望”就是指前往潼关敦促开战的宦官们接连不断,甚至后一位传令的人都可以看见前一位的后背了,这比赵高宗召唤岳飞都要急切!
在司马光看来,朝廷强令哥舒翰出兵,这才是导致潼关之败的重点。但是对于这一次惨痛的失败,军中主将也必然需要承担重大责任。我们仔细分析本次战争的经过,其实哥舒翰的战术方针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崔乾佑借助地形优势进行诱敌、伏击、偷袭不同,哥舒翰在计谋上表现得平庸无奇。他只是派出了五万骑兵在前开路,十万主力次第开进,自己在高丘处统一调度。然而在狭长险峻的山谷地带将骑兵列作第一队,这本来就犯了兵法大忌,而当崔乾佑使出其他战术时,唐军反应迟缓、敌我不分,这种低劣的战术素养也是需要追究三军主帅责任的。
另外,史书上记载,哥舒翰奉命驻守潼关,他手下两位主将王思礼和李承光却明争暗斗、互不服气。能不能平息内斗、统一思想,这也是考验一位统帅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很显然在这一方面哥舒翰是不及格的。同时,哥舒翰统御将士“严而不恤”,三军上下稍微犯错就会受到重罚,立下功劳却没有慰劳和赏赐,导致士气低落、战斗力低下。
因此,哥舒翰以一代名将的身份统率二十万大军坐镇易守难攻的潼关,结果却吃到了人生当中最惨烈的一次败仗,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统治者盲目而又疑心重重的远程号令,另一方面是哥舒翰自己犯下了诸多细节失误,以上因素再加上奸佞小人的催化和推动,最终一代名将兵败被俘、晚节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