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水浒传》真的是施耐庵一人之功吗

问起《水浒传》的作者是谁,绝大多数人会脱口而出施耐庵。日常生活中,无论我们在哪个地方买《水浒传》,封面都署有施耐庵的名字。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样的署名有待商榷。

很多人看到的《水浒传》是七十回本,梁山好汉聚义之后就结束了,这实际上是明末文人金圣叹削减之后的版本。作者署名虽然还是施耐庵,书的开头还有施耐庵的自序,看上去确实是施耐庵的作品,但是在对《水浒传》各个版本进行梳理之后,人们整理出三个主要版本:最早的一百回本,后来出现的一百二十回本和最后的七十回本。

一百回本的内容是大聚义之后招安,然后是征辽、征方腊。而一百二十回本则是在征辽、征方腊之间又穿插进打败田虎和王庆的故事。而金圣叹的七十回本,则是以一百二十回本为蓝本,删改了大部分梁山好汉聚义以后的内容。这本书开始的名字叫《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后来直接简称为《水浒》。

实际上早在施耐庵动笔之前,民间就已经有了很多“草本”,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大宋宣和遗事》。史料记载,《大宋宣和遗事》由宋代无名氏初创、元代文人补缀成书,这其中就有宋江、杨志、武松、孙立等人的生平叙述。

对于杨志的遭遇,《大宋宣和遗事》这样写:“……杨志、李进义、林冲、王雄、花荣、张青、徐宁、李应、穆横、关胜、孙立十二人为指使,前往太湖等处,押人夫搬运花石。那十二人领了文字,结义为兄弟,誓有灾厄,各相救援。李进义等十名,运花石已到京城;只有杨志在颖州等候孙立不来,在彼处雪阻。”

在等孙立的过程中,杨志吃了人命官司。《水浒传》中将其细致描写为“杨志卖刀”,其中的“砍铜钱”“吹头发”“杀人不沾血”尤其精彩。而《大宋宣和遗事》对这一过程则简单描述为“两个交口厮争,那后生被杨志挥刀一斫,只见颈随刀落”。

同样,在《大宋宣和遗事》中,赫赫有名的“梁山英雄排座次”也初见雏形。不过这里只有三十六人,分别是宋江、吴加亮(吴用)、卢进义(卢俊义)、杨志、李海(李俊)、史进、公孙胜、张顺、秦明、阮小五、阮小七、阮进(阮小二)、关必胜(关胜)、林冲、李逵、柴进、徐宁、李应、刘唐、董平、雷横、朱同(朱仝)、戴宗、王雄(杨雄)、孙立、花荣、张青、穆横(穆弘)、燕青、鲁智深、武松、呼延绰(呼延灼)、索超、石秀、张岑(张横)、杜千(杜迁)和晁盖。除了部分人物姓名不同之外,若干角色的绰号稍有出入,人数也有出入,实为三十八人。比如张顺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叫“浪里白条”,呼延灼叫“铁鞭”,石秀叫“舍命二郎”等。

显然,《大宋宣和遗事》对《水浒传》的成书有着极大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已经具备了古典小说的全部特质,施耐庵只要在此基础之上稍作加工即可。

除了流传已久的书籍,有关水浒英雄的民间典故也为施耐庵提供了大量素材。早在《水浒传》成书之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就已经广为流传,不过街头巷尾的说书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施耐庵便以这些民间故事为蓝本,整理成了脍炙人口的好汉故事。

同样,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也并非施耐庵原创。史学考证发现,潘氏原为名门大户人家的千金,婚后恪守妇道,与丈夫武植情投意合、家门兴旺。此时,武植的一位好友黄氏(一说王氏)穷困来投,他误认对方不肯提携自己,于是便散播流言诋毁武植一家。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流言蜚语越传越广,潘氏就成了谋杀亲夫的淫妇,武植就成了又丑又矮、死于非命的武大郎。

施耐庵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热点话题”。经过一番推敲打磨,西门庆的奸诈好色、王婆的贪财好利、潘金莲的浪荡狠毒、武大郎的窝囊无奈便跃然纸上。

现代学者还认为,田虎、王庆、征辽部分都是后人强加进去的。我们从叙事清晰度、可读性、文章风格等方面判断亦是如此:前七十回中主要角色个性鲜明、重点突出,并且出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王庆、田虎部分的描写却乏善可陈。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认一百二十回版本的《水浒传》为“正宗”,那么施耐庵只能算是本书的“主要作者”。

综上可推测,《水浒传》的成书并非施耐庵一人之功。“宋江起义”等口口相传的经典故事,历代文人墨客、史书评话都在不断地雕琢、打磨它们。经过数百年的修改演绎,很多经典篇章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框架体例,施耐庵只需将其搜集整理即可。从这一点来讲,单纯将《水浒传》的功劳归结到施耐庵一人名下是不妥的。

还有说《水浒传》的作者应该是施耐庵和罗贯中。现在初中和高中课本中所节选的《武松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片段,都来自七十回本,所以作者只提到施耐庵一人,这不能算是错误,但放到学术意义上来说并不准确,而且,磨灭了罗贯中的功绩也是对历史人物的一种不公平。另外,我们要知道,无论是施耐庵还是罗贯中,都不是《水浒传》的最终作者,因为罗贯中是元末的小说家,施耐庵比他出现得早,而我们现在已知的最早的一百回本是在明朝末年才开始发行的,所以,最后进行修改编撰的应该还有其他学者。这位不知名的学者使《水浒传》的思想和艺术又提高了一个层次,他是谁,我们无从得知,只能把这份功劳记在施耐庵和罗贯中身上了。 6q8StKq0t85Cz6rvHBVTMkmXialSbUmkKv7YKtdTc8jP+KXOrHM3jHymTj7QiX9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