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Duncan J. Watts
小世界网络之父
邓肯·J.瓦茨

从物理学博士到小世界网络之父

邓肯·J.瓦茨1971年出生于澳大利亚。1988年,也就是他17岁时,考上了悉尼的澳大利亚国防学院,并获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那时候,他还在澳大利亚皇家海军委员会任职。到美国之后,他有机会去了世界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康奈尔大学攻读理论与应用力学博士学位。也就是在那里,他遇见了成就他传奇人生的博士生导师——史蒂夫·斯托加茨(Steven Strogatz)。

斯托加茨是一位世界级的应用数学家,主要从事非线性动力学和网络科学研究。在当时的社会学研究领域,有一个备受关注的理论名叫“六度分隔”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于1967年提出。该理论指出,在人际交往的脉络中,任意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这中间最多需要通过5位朋友就能达到目的。不过,这个看似简单,却又很玄妙的社会学理论不仅引起了数学家、物理学家的兴趣,更是得到了计算机科学家的极大关注,致力于复杂网络研究的瓦茨与斯托加茨也不例外。1997年,瓦茨博士毕业,博士论文的标题为《小世界系统的结构与动力》(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 of Small-Worid Systems );1998年,瓦茨和斯托加茨在《自然》杂志上合作发表的一篇名为《小世界网络的集体动力学》( 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 )的文章中,他们提出了小世界网络模型,解释了小世界效应,也就是米尔格拉姆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背后的必然性。

后来,瓦茨去往以研究复杂系统科学而知名的圣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也正是因为这个阶段的研究,成就了他之后跨越学界和商界的传奇人生。

雅虎研究院与微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2000年,瓦茨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带领他组建的集体动力学小组(Collective Dynamics Group)进行网络科学研究。这份工作是瓦茨做得最长久的一份工作,一做就是7年。在这段历程中,他不仅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出版了两本影响世界的网络科学普及作品——《小小世界》( Small Worlds )和《六度分隔》( Six Degrees )。

离开哥伦比亚大学之后,年仅36岁的瓦茨被当时如日中天的雅虎研究院看中。雅虎研究院盛邀其担任首席科学家,并作为主任领导人类社会动力学研究室的工作。在那里工作的5年间,他主要致力于研究信息如何传播,以及人们在互联网上如何相互影响。

2012年,瓦茨和雅虎研究院的其他13位科学家一起跳槽到了微软研究院的纽约实验室,并继续担任首席科学家。在这里,他更多的是在帮助创建纽约实验室,并借助微软的Xbox、Hotmail、MSN、Skype等自有产品,以及微软与Twitter、Facebook合作所产生的数据开展研究项目,主题包括集体表现和网络结构等。

瓦茨-斯托加茨模型

横跨宾夕法尼亚大学工程学、商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
影响全世界的康奈尔大学“A.D.怀特博文讲座教授”

在瓦茨加盟微软研究院仅仅一年之后,他就被康奈尔大学授予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头衔——“A.D.怀特博文讲座教授”(A. D. White Professor - at - Large)。这个概念由康奈尔大学第一届校长安德鲁·迪克森·怀特(Andrew Dickson White)创立,旨在吸引全球最优秀的学者、思想家和艺术家。从这一头衔设立至今,在任一特定时间,最多只有20个人获得,而被授予这一头衔,堪称学术界最杰出成就和荣誉的象征。考古学家理查德·利基(Richard Leakey)、灵长类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Jane Goodall),以及神经病学专家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都获得过这一殊荣。

正因为瓦茨在社会学、数学、物理学、统计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领域的跨界成就,他被宾夕法尼亚大学“挖走”,并从2019年6月起,在该校的工程学院、传播学院和沃顿商学院任教,横跨工程学、商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 Ax8K5mWkeaLVeeaQooLfv3eiTDGMKo9fWUnAwiv6ugmgXcnhsY5j+hAOTtxQbz7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