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存在性”痛苦与心理障碍

我们每个人都披上了一层因为心理的繁忙工作而导致的愤怒与快乐的面纱,旨在保护我们不要觉察到我们最深刻的存在关注:死亡、孤独、责任以及我们怎样找到生活的意义。对这类深刻的存在问题的持续觉知会让我们产生可怕的焦虑。

——罗洛·梅

从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欧文D·亚隆、科克J·施奈德等的研究结果看,几乎所有类型的心理障碍都会涉及“存在性”痛苦,下面就临床常见的心理障碍与“存在性”痛苦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焦虑障碍

焦虑意指某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是多种情绪的混合体,除占主导地位的恐惧成分外,还包含有其他多种情绪成分,如抑郁、悲伤、愤怒、害羞、自责、兴奋等。与焦虑相类似的常用术语有:“害怕”、“恐惧”、“恐怖”、“惊骇”、“畏惧”、“惊恐”、“担忧”、“苦恼”、“惊慌失措”等。

焦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适度的焦虑是个体安全需要的体现(对当前或未来情况的不确定:考试、预期目标、不熟悉的目标、物体、场景等);一定程度的焦虑是维持个体警觉性、促进躯体的代谢活动、维持基本的精神活动的重要因素。从这些方面来说,失去焦虑反应的人倒是不正常的。德国精神病学家Gebsattel提出:“没有焦虑的生活和没有恐惧的生活一样,照样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国当代精神病学家许又新教授也提出:“焦虑是对生活持冷漠态度的对抗剂,是自我满足而停滞不前的预防针,它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和对文化的认同,推动着人格的发展。”

另一方面,如果焦虑与外界环境不协调(没有相应的刺激源而产生焦虑,或对刺激源所产生的心理和躯体反应明显与群体中多数面对同样刺激所产生的反应不同);焦虑持续存在,超过所处群体面对同样刺激所出现反应的持续时间;焦虑个体感到自身焦虑出现的不合理性,但没有办法控制;个体为焦虑的出现感到痛苦。从这些方面来说,就是病理性的了。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三类:

(1)客体性焦虑(恐惧):又再分为两种:①原发的客体性焦虑;②继发的客体性焦虑,这不是客体的出现或再现所引起,而是它出现的可能性引起的焦虑。

(2)神经症性焦虑:这是意识不到的焦虑,是压抑(repressed)于无意识里的焦虑,造成焦虑的威胁来自本能冲动。

(3)道德性焦虑:危险来自自我,被体验为耻感和罪感。

从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角度看,不管哪一种类型的焦虑,其根源均与人类的“存在性”问题有关。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认为:“自由总是包含着潜在的焦虑”;焦虑就是“自由的头昏眼花”;“个体的潜在自由越大,他的潜在焦虑就会越大。”爱比克泰德在《关于焦虑》中说得更为精辟:

当我看到一个人处于焦虑状态中……我不能说他不是一位里拉(古代的一种七弦竖琴)的弹奏者,我只能说一些其他关于他的东西……首先,我会称他为一位陌生人,然后说,这个人不知道他在世界上的哪个地方。

在古代,原始人最初的焦虑体验是来自野生动物的尖牙利齿的威胁警示。到了现代,尽管我们仍然认为主要的威胁来自具体的敌人,但它们实际上大部分是来自心理或灵性的层面。换句话说就是,焦虑体验主要来自死亡、无意义等“存在性”问题。我们不再是老虎等动物的猎物,但却受害于自己的自尊,被自己的族群,或在竞争中受到失利的威胁。尽管焦虑的形式发生了改变,但焦虑经验依然大体相同。

从心理卫生科临床看,以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广泛性焦虑症、惊恐发作、社交焦虑症、广场恐惧症等焦虑障碍患者的潜意识均涉及“存在性”问题。

二、抑郁障碍

抑郁以情感低落、抑郁悲观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程度轻的患者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感到“悲观失望”、“高兴不起来”。程度重者可痛不欲生,悲观绝望。抑郁的患者常诉说自己感到“压抑”、“郁闷”、“愁得慌”、“心情沉重”、“情绪低落”、“悲伤”、“苦恼”、“孤独”、“高兴不起来”、“心里体验不到喜怒哀乐的情感”。

抑郁障碍是典型的“存在性”痛苦,患者常抱怨活着没有意义,而渴求死亡。“鼓起勇气振作起来”这类鼓励,或者诚心实意地告诉抑郁障碍者“其实一切都很好”,对他们只能引起更多消沉的想法;旅行对这类患者来讲是一种痛苦。尤其对有自杀念头的抑郁障碍患者来说,他的内心是极其孤独的——不能跟陌生人讲,不想让朋友担心,更不愿意吓坏家人……因此,他只能一个人苦苦思索这个可怕的问题。正如英国学者波顿在《忧郁症的解剖学》一书中所说:“如果人间有地狱的话,那么在忧郁症患者的心中就可以找到。”而自杀往往是患者所做的最后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是自由意志的一种体现,也是建立在自尊基础之上的行为。电影《时时刻刻》中的主人公维吉妮娅·伍尔夫的人生即是如此:

维吉妮娅·伍尔夫患有抑郁症,住在弗吉尼亚的乡间疗养,她的丈夫不允许她回到伦敦,怕激发她的抑郁症和自杀倾向。但她在无法忍受生命旅程中的巨大的孤独和虚无感时说:“如果让我在死亡和里齐蒙德之间做选择的话,我选择死亡。”雷纳德看着她眼神里的坚定,哭了。因为他终于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尽管你是那么地爱他们,尽管你愿意为他们付出你的一切,然而你将注定无法把他们留住。

影片中另一患有抑郁症的主人公理查的情况亦是如此:

理查明白,他活着就是为了报答他的“达洛威夫人”(克拉莉莎)。于是他问他的“达洛威夫人”:“如果我死了,你会不会感到愤怒?”

她当然是感到愤怒的。她觉得他们应该互相为对方而活。她把这叫做相依为命。有的人就是依靠与他人互为牢笼才能证明自身的存在。虽然她为自己庸俗不堪的生活也感到愤怒,然而她却表现得相当地顺从。

然而理查却说:“达洛威夫人,你必须放我走,也放了你自己。”

最后他在她面前从窗口一跃而下,终于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得到了解脱。

下面是我们临床遇到的“躁郁症”来访者,他一直纠结于“死亡”与“意义”问题:

……

来访者:有一天,我在路上走着,突然看到一辆警车朝我的方向开来,我就下意识地去摸腰间的“武器”,幸好它很快从我身边开过,不然我就会把“武器”掏出来,我就完了。

医师:为什么摸“武器”?

来访者:我害怕他们是来抓我的。

医师:这不就是你一开始想要的吗?

来访者:是啊,我是想过坐牢或获死刑离开父亲,但也不能这样被抓。如果那些警察真的是来抓我的,我也要防卫,这样他们就有理由当场击毙我,那我就死得有意义了,不然死得也太没意义了……

三、失眠症

失眠症是指睡眠过少,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间易醒并且再次入睡困难、次日早醒、维持睡眠时间少;患者次日常出现醒后疲惫、日间警觉性降低、精力不足、认知和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功能障碍。失眠是失眠者对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睡眠质量不满意,并且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的眼光看,睡眠是衡量个体“存在性”的绝佳标准。

首先,睡眠困扰就是一个人小心翼翼(没有安全感)的标志,这些人为了保卫自己对抗人生的胁迫,仿佛永远都处于备战状态,害怕失去“自我”。这种情况可以从这类人的睡姿分辨出来:他们多半蜷缩着身体或者把被子蒙盖过头。

其次,死亡恐惧是失眠的重要原因。在希腊神话中,死神塔纳托斯与睡神修普诺斯是孪生兄弟。我们民间也有一句口头语叫“睡得跟死了似的”。心理卫生科的临床经验可以告诉我们,许多失眠症者(尤其是入睡困难者)的潜意识认为睡眠是危险的。正如下面这则西方祷告词:

我现在躺下来睡觉,

愿主保佑我的灵魂;

若我在醒来前死去,

愿主带来我的灵魂。

再次,失眠多见于社会失效和无意义感者。因为他们没有真正重要的事去操心,但又无法忍受生命本身的无意义。所以就开始与自己的睡眠问题战斗。正如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所说:“为了夜间的安睡,必须有昼间的清醒。真的,如果生命原无意义,而我不得不选择一个谬论时,那么,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值得选择的谬论了。”

下面借用电影《搏击俱乐部》来说明失眠与“存在性”痛苦的关系:

杰克,一个30岁的白领小职员。他孤独、寂寞、无聊、空虚、失眠,最大的快感来自看邮购目录购买家具。他在一家很大的汽车公司做着事故处理的工作,经常出差去看那些因为车祸而丧命的人们留下的痕迹。还有一个跟所有的部门主管一样刻薄、无能的上司经常找他的茬。

许多失眠症者就像杰克一样,无所事事地混在这个充满着无聊和虚荣的世界中。为了逃避虚无感和满足自我虚荣,他会像很多所谓的“精英”人士一样去追求时尚,购买各种各样带牌子的东西或者能够彰显自己身份品味的东西,譬如阴阳图案的桌子、手工做的有瑕疵的盘子等。但是,从长远的眼光看,这只会加重“存在”意义上的“自我感”丧失和无意义。正如该影片中失眠症者所说:

(1)失眠症让我感受不到真实,一切都很虚幻,事情都成了相同的拷贝;

(2)我没有绝症,也没有癌症或是寄生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中心,周围拥挤的生命的中心;

(3)我每晚都会死一次,可是又重生一次,复活过来;

(4)得失眠症的人无法真正入睡,也没有清醒的时刻。

四、成瘾和冲动控制障碍

成瘾包括酒精、毒品等物质的过度使用/滥用,以及赌博成瘾、性成瘾、运动成瘾、购物成瘾等行为成瘾。冲动控制障碍包括间歇性暴怒障碍、纵火狂、偷窃狂等。

从存在主义心理学角度看,这两类患者发病的原因均与其潜意识的“自我感”丧失、孤独、体验不到意义和价值、“自由选择障碍”有关。罗洛·梅曾提出:“酗酒似乎只是他用来掩饰这种孤寂的一个面具”;“我把性高潮也看作是一个心理学象征。这是一种为了获得更广泛的体验而放弃自我、放弃当前的安全感的体验。性高潮通常作为一种局部的死亡与重生而象征性地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性通常被用于获得安全感并克服情感冷漠与孤立的最为便利的途径。性伴侣的兴奋不仅是紧张情绪的一个释放出口,而且也证明了个人的价值,如果一个人能够唤醒另一个人这样的情感,那么他就证明他自己是有智力的。”超个人心理学家罗杰·沃什和法兰西斯·方恩在《超越自我之道》中也提出:

成瘾可能是更大范围人类痛苦的基础,可能是普世的问题,而不是个人的问题,起源并不是偶发的,而涉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不只在于心理,还在于形而上的范畴。如果真是如此,除了药物和行为治疗以外,也需要接受存在和超个人的治疗。

电影《猜火车》主人公在影片开头对此提出了精辟的论述: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他妈的一个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镭射唱机,电动开罐器。选择健康,低卡路里,低糖。选择固定利率房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选择一套他妈的三件套西装……选择DIY,在一个星期天早上,他妈的搞不清自己是谁。选择在沙发上看无聊透顶的节目,往口里塞垃圾食物。选择腐朽,由你精子造出取代你的自私小鬼,可以说是最无耻的事了。选择你的未来,你的生活。但我干嘛要做?我选择不要生活,我选择其他。理由呢?没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还要什么理由?

……你不会愈来愈年轻,世界在变,音乐在变,连毒品也在变,你不能整天在这儿,梦想毒品和伊吉波普,关键是你得找到新东西。

当找到了意义和存在感后,毒品和冲动问题自然就容易解决,正如《猜火车》主人公在找到新的生命时所说:

我为什么那么做?有一百万个答案,但全是错的,原因是我根本就是个坏胚子,但那会改变,我要改变,这是最后一件坏事。我要洗心革面,向前走,选择人生,我已经在期望了。我会跟你一样,工作,家庭,大电视机,洗衣机,汽车,CD播放机,电动开罐器,健康,低胆固醇,牙医保险,贷款,购物,休闲服,行李箱,三件式的西装,DIY,猜谜节目,垃圾食物,孩子,公园散步,朝九晚五,高尔夫球,洗车,运动衫,阖家过圣诞,养老金,免税,清水沟,只往前看,直到你死掉的那天为止。

五、强迫障碍

强迫障碍是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和冲动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的意愿,需极力抵抗,但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

从存在的角度看,这与患者的“自我”不完整,各种亚人格未得到整合有关。借用台湾许添盛医生的一个比方来说明这一现象:

任何政府或执政党的发言人,只能有一位上台说话。同理,在一个人的结构——意识的心理当中,一次只能有一个主人格当政。好比我一次只能说一句话,不能同时说两句话;我一次只能采取一种行动,不能采取两种;我一次只能思考一件事,不能思考两件。一般而言,作为身体、思想与情感主宰的主人格只有一个,主人格是这个人生活与行为的执政党。但是,若一个政府有两个发言人,台面上及台面下各有一个,台上讲话,台下也在讲,那就纠缠不清了。台上的发言人,得面对记者和听众回答问题,可是,台下那个发言人又要跟他说话,他就开始产生混乱现象了。

罗洛·梅对强迫症也持相类似的观点:

强迫现象在一种人格背景下发生,这种人格可能是完整的,但是被迫在坚持自己的权利方面无能为力。在日常生活中,强迫经验即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同时存在“是”和“否”——一种与内部拒绝相结合的顺从行动,或者是与内部顺从相结合的拒绝行动(例如,我觉得被迫签署一份我反对的声明)。在心理病理学的强迫病例中,强迫和被强迫都起源于自我领域:自我是这个势不可挡的力量的目标,但同时它也是这个势不可挡力量的原则。这个自我挑战产生于同一自我的行为,挑战的一方和被挑战的一方都是一个自我的本性,都是自我的范围,它们不相符合而站在彼此相反的立场上。

下面是我们临床遇到的一位强迫症来访者:

该来访者系26岁女性,被强迫性思维困扰10年。

来访者自述她从小就对“人为什么要活着”之类的问题感兴趣。高中开始就反复思考“人如何活着才有意义”,“只有成为伟大科学家才会有意义”,看书的时候头脑中会不断冒出“读这些书有什么用,不是浪费时间吗?”就这样,一边想着以后成为科学家,一边读不进书。在某医院被诊断为强迫症。服用舍曲林治疗,头脑中的强迫念头有所减少。上大学(数学系)以后逐渐减少药量,头脑中的自我对话又开始增多,但不影响学习,未作特殊处理。由于对宇宙问题感兴趣,考上了理论物理的研究生,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思考宇宙问题中,但觉得这问题不可能像“数学公理”一样绝对正确,开始对自己的方向感到迷茫。头脑中不断地自我对话:“以后是考博还是就业呢?”“这样研究下去没有结果怎么办呢?不就把生命浪费了吗?”“如果去工作,天天教中学物理,太无聊了怎么办呢?”……

由于不愿再次服药,开始来台州医院心理卫生科尝试做心理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针对她顽固的“二元对立思维”采取了正念治疗。在强迫思维有所减少以后,医生与其探讨了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死亡”、“孤独”、“自由”、“无意义”等问题,她开始变得沉默,若有所思。随着治疗的深入,来访者逐渐暴露出她强迫性穷思竭虑的背后原因:她是两岁的时候被领养(到现在还不知亲生父母是谁),从小就开始害怕黑暗以及一个人待着,在中学时养成了“爱思考”的习惯,许多时候一个人出神地想事,因为这会让她忘记恐惧和孤独。高中时有一次头脑中出现“邪恶”的念头,感到非常害怕,“人的脑子里怎么会有那么糟糕的东西”,遂问其当公务员的父亲:“你头脑中会有‘不好’的想法吗?”父亲回答:“不会。”就这样,她开始在头脑中拼命地去追求“卓越”……

当她开始明白自己强迫的背后是由于在逃避“存在性”困境时,强迫症也开始走向好转。

六、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前者又称神经性食欲不振,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慢性进食障碍,以个体通过节食等手段,有意造成体重明显低于标准为特征。常伴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及躯体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因严重的营养不良与极度衰竭而危及生命。后者是指反复发作的不可控制的、冲动性的暴食,由于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继之采用自我诱吐、导泻、利尿、禁食或过度运动来抵消体重增加为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

从存在角度分析,它们与潜意识里的“自我感”不稳定、“孤独感”和“存在性虚空”关系较为密切。正如德国心理学家托瓦尔特·德特雷福仁和吕迪格·达尔可所提出:

总结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可以说是一种过度的禁欲主义理想,在这种现象背后就是由来已久的精神与物质、上与下、贞洁与肉欲本能的冲突。食物的任务就是滋养身体,也滋养了形式世界,厌食症病人拒绝食物,其实是拒绝物质性和身体的所有需求。厌食症病人的真正理想远超过食物层面:她们的目标是贞洁和灵性,她们想要的是完全脱离身体的束缚,在意的是彻底逃避性欲和本能,目的则是禁欲无性的生活。要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尽可能保持苗条,否则身体出现的曲线会显示她是女人,而厌食症病人正是不愿意当女人。

……

所以,厌食症病人一直在贪婪和禁欲、饥饿和克己、自我中心和自我牺牲的冲突间摇摆,无法找到快乐的平衡。

路德维希·宾斯万格认为,暴食现象与“存在性虚空”有关。他说:

饥饿就在这里,正如许多嗜毒病一样,不仅仅是身体调节的需要,同时也是填充存在虚空或空虚的需要。这样一种填满和填补的需要我们称之为存在性的成瘾。

七、健康焦虑

健康焦虑是指当身体出现异常感觉时会认为这是由严重疾病引起的,并为之感到紧张、不安和痛苦的一种非常多见、危害很大的现象。从广义上来说,健康焦虑涵盖了躯体症状障碍、疑病症、疾病恐惧症等。

健康焦虑的核心认知表现是疾病信念——坚信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并由这种疾病导致身体感觉出现异常,患者否认这些躯体感觉的变化是正常的或只是小毛病。比如,患者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头痛意味着我有一个脑瘤”,“心慌提示我有心脏病”。其他不良的信念(例如,认为自己身体很虚弱)也可能产生疾病信念,总是过分关注身体感觉的变化,刨根究底想知道引起身体感觉变化的确切原因,并由此导致一些不良的应对行为,例如寻求保证(希望从医务人员口中得到肯定的答复,保证自己身体没有问题)和反复核对、检查(反复触摸体表的包块或皮损,在因特网上搜索重大疾病的信息),总是担心自己身体感觉的改变是由严重疾病所引起。尽管寻求保证和反复核对、检查可以暂时缓解健康焦虑,但无法从根本上使其放心。引起担忧的对象可包括:

(1)对症状的担忧,比较常见的有头痛、头晕、乏力(包括俗话说的“酸”)、胸闷、心慌、麻木、偶尔测到血压高、中暑样或发痧样症状等;

(2)对特种疾病的担忧,常见的有性病(特别是艾滋病)、癌症、心脏病、狂犬病、脑出血、“体虚”等;

(3)对体检结果的担忧:如结节、某个指标比标准值稍微偏高或偏低、钙化等。对症状和体检结果的担忧是因为认为这些问题是自己已经得病或即将得病的信号,本质上是对疾病的担忧。

健康焦虑者的疾病信念是非常坚固的,他们认为自己的担忧是合理的,身体确实有问题,他们认为如果我身体舒服了,我就不担心不难过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保健品市场如此红火的一个原因,人们很容易给自己扣上“虚弱”的帽子,因此要进行滋补。此外各种身体检查也很受青睐,有一位头晕患者在2个月内做了7次头颅CT,反复检查的患者并不少见,患者本人对此解释为检查一下放心一点,但是检查结果阴性仍不放心或者过段时间又开始担心的现象很多见。

此外,健康焦虑者还表现为正常社会功能受损,如一位担心自己脑出血的患者不敢活动,终日卧床;怕心脏病发作猝死的患者不敢独处;认为自己体虚的患者长期休养,表示要等自己先把身体调养好了再工作……

健康焦虑者的表现还有两种有意思的现象,一是过分注意健康,如严格控制饮食数量和种类,坚决不吃不健康的食物;二是在担心健康、害怕生病的同时,懒得锻炼身体,戒不了烟酒,控制不了食量,也就是光害怕而不去做对健康真正有利的行为。

可以看出,尽管健康焦虑与精神病学中的“焦虑障碍”有别,但也是典型的“存在性”痛苦,其背后是“死亡恐惧”和“无意义感”。

八、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虽然大量证据显示,各种类型的精神分裂症有着重要的生化原因,但从纵向(个人史的)和横向(现象学)的角度来看,精神分裂症同时也是一种悲惨的个人体验。沉重的发展压力影响着精神分裂症患者世界观的发展,使他置身于一种可怕而混乱的经验世界里。

从存在主义角度看,精神分裂症与死亡恐惧和“自我感”的丧失有关。例如,啥罗德·席勒斯就持这一观点,他在《精神分裂症与死亡的必然性》一文中写道:

表面上看,死亡的必然性是平淡无奇的事实,其实它是人类焦虑最重大的来源之一。对这一真实现状的情感反应,是我们所能体验到的各种感受之中最强烈、最复杂的。精神病性的防御机制,包括常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的怪异防御,是精心设计的,使个体在其内部和外部现实所引发的焦虑之中,不去觉察生命是有限的这一简单事实。

……

确实,精神分裂症可以看成是早年奇异的、扭曲的经验所造成的结果——主要是婴儿期和儿童早期;可是笔者认为,同样正确且对临床更为有用的是,把精神分裂症视为用早年学会的特定防御机制来适应当前的焦虑源。后者最能造成焦虑的就是生命有限的存在境况。笔者提出的可能假设是,精神分裂症源于逃避或否认人类处境的努力。

笔者希望说明,根据临床经验,死亡的必然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绝不仅仅是松散的相关,而是指向其核心。也就是说,不是病人脱离精神分裂状态,从而开始注意到原先潜伏在他视野边缘甚至视野之外的死亡必然性;而是刚好相反,病人之所以出现并处于精神分裂状态(当然是无意识的),就是为了逃避内在和外在的现实,不去面对生命的有限性。

下面再借《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的情况来说一下精神分裂症与“自我感”丧失之间的关系。慕容复遇到了大量的挫折:一方面,他没能娶到西夏公主(被虚竹娶走了);另一方面,他这个“南慕容”败在了“北乔峰”手下,竟然被乔峰像抓小鸡一样丢在少林寺众人面前,颜面尽失;此外,他又输给了书呆子段誉,失去了表妹王语嫣的心。就这样,他的“自我感”丧失殆尽,想不疯都难。

九、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自我夸大的、需要他人赞扬且缺乏共情的心理行为模式。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是其原型:

那喀索斯是一位俊秀的青年——俊秀得使他爱上自己。自我吸引以致他无法爱上其他人。一天,他沉醉地凝视着自己在冥河里的倒影,在他俯身触摸自己的倒影时落入河中——淹死在孤芳自赏中。他消失在一片水域的深渊中,只留下一朵白色水仙花花瓣。

在实际中,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稍不如意,就会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力、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这类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从存在主义角度看,自恋型人格障碍一方面与其缺乏“自我感”有关,另一方面是其运用“独特性”模式来逃避“死亡恐惧”和“孤独”。下面这位来访者的情况即是其例:

该来访者系25岁的女性,家属反映其:

(1)在性格方面:比较内向,平时话语不多,比较自卑,总觉得自己是废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甚至会轻生。从初中到现在都存有逆反心理,家长无法跟她沟通,在思想、行为上都异于他人;

(2)在生活上:因从小娇生惯养,导致现在拥有一种有求必应的想法,做事不计后果,天塌下来都不关她的事,从不考虑大人的感受,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3)在工作上:不求上进,讨厌上班,脑子里老想着怎么请假,如果不准假就旷工;

(4)在人际交往上:不尊重父母、长辈,与同事关系不融洽,不善沟通,身边没有正能量的朋友;

(5)在恋爱上:总是追求外表,不切实际,在外人看来一文不值的男人(社会游荡、赌徒、无业游民),她却视为宝贝。总之,不惜一切代价(办信用卡、借高利贷),用金钱去收买,生怕被别人抢走,得到之后,希望对方永远在她的视线之内;

(6)在消费上:无计划,大手大脚,不会合理安排,只要能搞到钱,都会想尽一切办法,从不考虑后果。

经过数次咨询后,来访者逐渐透露:她小时候曾由于调皮被母亲关在“漆黑的小屋”里数小时,父亲对她还算好,而母亲一直对她很严厉,不管自己多么努力,都得不到母亲的肯定和表扬;中学期间因为自己成绩不错,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崇拜;当初选择医疗行业只是为了治好父亲的肺病,自己的内心是一点也不喜欢的;一直以来很害怕一个人待着,尤其是晚上熄灯以后;一生中最美好的事是购物和聚会。 qGKktL9HDVHJMR9h2K9wsGE7NgS6ZsKf+DuSr+9qay+LkZswe2dEyn0Ys2p5YiQ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