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亚里士多德

惠能年轻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靠打柴卖柴来养活母亲。有一天他听到买柴的客人念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若有所悟,忙问客人这是什么经文,客人告诉他这是《金刚经》,弘忍大师正在黄梅东山寺给大家讲这部经。惠能听了,在客人的资助下安顿好母亲,就前往黄梅拜见禅宗五祖弘忍。

这是禅宗六祖大师惠能出家前的故事。悉达多(佛陀出家前的名字)的行为比惠能更绝,他是个王子,为了解除自己的“死亡恐惧”、“意义感缺失”、“不自由”和“孤独”等存在性问题,偷偷地抛弃了家庭、荣华、国家。

在网上曾有关于惠能是否是孝子的问题。有人提出:

在佛家人看,人死后是会陷入“六道轮回”的,在轮回中的人,会生生世世在痛苦中度过,比如“爱别离、怨僧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生、老、病、死”等等,时时刻刻伴随着人的欲望而存在着。如果想要亲人们脱离苦海,首先自己就要超出三界,然后才能帮助亲人们至少脱离下三途(六道轮回中的地狱、饿鬼、畜生)。

六祖惠能,先是听人读诵《金刚经》有感,确认这是可以令人解脱的法门,再确认五祖弘忍是可以带人成佛的事实,然后用有缘人提供的十两银子为母亲安排了后半辈子的生活保障,最后才是自己前去修佛成佛,正是基于这种对生命的认识。这应该是大孝的做法呢。当然,六祖惠能最终的成就,也足以救度他母亲脱离轮回了。

作者以为,不管是悟道前的悉达多还是惠能,他们当时不可能会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佛,他们或许只是想:“这是我生命中要追求的东西”,或者,“这是我想过的生活”。换句话说,他们当时并没有功利心。

这对我们中国人是意义重大的。因为,许多中国人由于缺乏独立的人格,只是跟着别人走,做别人要求的事,糊里糊涂过人生,是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需求的。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即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话。胡适先生曾对此进行批判,认为他们不是在“过‘人’的生活”,而是在过“糊涂生活”,甚至“动物的生活”。他在《新生活》中写道:

前天你没有事做,闲得不耐烦了,你跑到街上一个小酒店里,打了四两白干,喝完了,又要四两,再添上四两。喝得大醉了,同张大哥吵了一回嘴,几乎打起架来。后来李四哥来把你拉开,你气愤地又要了四两白干,喝得人事不知,幸亏李四哥把你扶回去睡了。昨儿早上,你酒醒了,大嫂子把前天的事告诉你,你懊悔得很,自己埋怨自己:“昨儿为什么要喝那么多酒呢?可不是糊涂吗?”

你赶到张大哥家去,作了许多揖,赔了许多不是,自己怪自己糊涂,请张大哥大量包涵。正说时,李四哥也来了,王三哥也来了,他们三缺一,要你陪他们打牌。你坐下来,打了十二圈牌,输了一百多吊钱。你回得家来,大嫂子怪你不该赌博,你又懊悔得很,自己怪自己道:“是呵,我为什么要陪他们打牌呢?可不是糊涂吗?”

诸位,像这样的生活,叫作糊涂生活,糊涂生活便是没有意思的生活。你做完了这种生活,回头一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干呢?”你自己也想不出究竟为什么。

诸位,凡是自己说不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是没有意思的生活。

反过来说,凡是自己说得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可以说是有意思的生活。

生活的“为什么”,就是生活的意思。

人同畜牲的分别,就在这个“为什么”上。你到动物园里去看那白熊一天到晚摆来摆去不肯歇,那就是没有意思的生活。我们做了人,不应该再学那些畜牲的生活。畜牲的生活只是糊涂,只是胡混,只是不晓得自己为什么如此做。一个人做的事应该件件事回答得出一个“为什么”。

我为什么要干这个?为什么不干那个?回答得出,方才可算是一个人的生活。

我们平常是否也是如此,深陷在各种肤浅的关系之中,在各种面子、人情之中,而没有在“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呢?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面子、命运和人情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外国学者劳德(J.Rodes)对中国人也有那么一种评价:“对中国人大部分行为、态度的分析,穷极到一点就是‘面子’。那不可思议的感受性、隐秘性,平素被谦让掩盖着的,根源于极度虚荣的、病态的功利主义。”

的确如此,“爱面子”、“讲脸面”成为支配许多中国人行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因此就有这么一句话:“死要面子活受罪”,一些人为了“面子”甚至可以忍受任何痛苦,即使受罪也无所顾忌。在人与人的打交道过程中,人们也尤为重视脸面问题,因而就有“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之说。

心理卫生科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大凡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无论他自己承认与否,几乎都属“死要面子活受罪”之列。例如,许多强迫症患者由于过分害怕细菌感染,脑子里总有“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强迫性担心,继而没完没了地洗手,有些病人半天就可以用完一块香皂。但是,他们却一边清洗,又一边不时张望,生怕有人看到或注意到他在清洗。可以说,他已经没有自己的生活了。

进一步说,从某种意义上,过分强调“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也是对“人”的束缚,会妨碍独立人格的形成,对“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不利。正如胡适先生在《我答汪先生的信》中所写:

“父母于子无恩”的话,从王充、孔融以来,也很久了。从前有人说我曾提倡这话,我实在不能承认。直到今年我自己生了一个儿子,我才想到这个问题上去。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征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地给了他一条生命。况且我们也并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我们既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

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我们糊里糊涂地替社会上添了一个人,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说得偏激一点,我们生一个儿子,就好比替他种下了祸根,又替社会种下了祸根。他也许养成坏习惯,做一个短命浪子;他也许更堕落下去,做一个军阀派的走狗。所以我们“教他养他”,只是我们自己减轻罪过的法子,只是我们种下祸根之后自己补过弥缝的法子。这可以说是恩典吗?

我所说的,是从做父母的一方面设想的,是从我个人对于我自己的儿子设想的,所以我的题目是“我的儿子”。我的意思是要我这个儿子晓得我对他只有抱歉,决不居功,决不市恩。至于我的儿子将来怎样待我,那是他自己的事。我决不期望他报答我的恩,因为我已宣言无恩于他。

先生说我把一般做儿子的抬举起来,看作一个“白吃不还账”的主顾。这是先生误会我的地方。我的意思恰同这个相反。我想把一般做父母的抬高起来,叫他们不要把自己看作一种“放高利贷”的债主。

先生又怪我把“孝”字驱逐出境。我要问先生,现在“孝子”两个字究竟还有什么意义?现在的人死了父母都称“孝子”。孝子就是居父母丧的儿子(古书称为“主人”),无论怎样忤逆不孝的人,一穿上麻衣,带上高粱冠,拿着哭丧棒,人家就称他作“孝子”。

我的意思以为古人把一切做人的道理都包在孝字里,故战阵无勇,莅官不敬等都是不孝。这种学说,先生也承认他流弊百出。所以我要我的儿子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他做我的孝顺儿子。我的意想以为“一个堂堂的人”决不至于做打爹骂娘的事,决不至于对他的父母毫无感情。

作者的一位同学大学毕业后开始在基层医院当了几年医生,后来到市区一所机构从事医疗相关行业的工作,由于工作相对轻松,就像千万的上班族一样在外搞起副业,再后来在外与人合伙投资,经营了两所医院。就这样,整天忙忙碌碌地度过了二十余年。他最近开始失眠、情绪低落,前来咨询。作者问他为什么要那么忙碌呢?他回答说:“开始时觉得在基层工作没面子,刚到了市区工作时觉得没地位,出去投资经营医院之后才发现‘这不是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但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了。”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禅疗”之后,该朋友辞掉了原单位的工作,转让掉了这两家医院,然后开办了一个规模不大的门诊,重新过上了“朝九晚五”的生活,还定期参加我们举行的“团体禅疗”活动。

电影《碧海蓝天》里的男主角杰克更是走了极端,他由于在世俗社会中找不到存在意义上的自己,就用悲壮的方式去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

杰克在希腊海边长大,虽然小时候眼看着爸爸死于一次潜水事故,但这并没有削减杰克对大海的热爱。当杰克的朋友恩佐找到他,劝说他参加潜水冠军大赛时,杰克答应了,在比赛中成绩突出,勇夺冠军,并且得到了乔安娜的爱。两人打得火热,杰克却意识到他放不下、离不开大海。意外发生了,好友恩佐在潜水中不幸丧生,杰克把恩佐的尸首放入大海当中,杰克的心中非常迷乱,他觉得自己不再属于人类社会,只想潜进深海,像海豚一样陪伴大海一生。尽管传来了乔安娜怀孕的消息,杰克只是深情地看了看爱人,转身投入了大海的怀抱。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说的“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是希望我们听从自己内心深处的召唤,并积极回应其召唤,而不要迷失在人潮中。它具有特立独行的特点,但无关于“胡作非为”和“自我膨胀”,而是一种尊重和敬畏生命的方式。道济禅师所说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就是此意。 x6JErZSdckBGmD/WieJfhJDngfld8IZ2uURXfoSwQd+DRUB2dTLQiVrMVfFR7kG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