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额秃坚(etüɡen) [11] ,原意为地母或地神,始见于《蒙古秘史》第201节的记载 。蒙古语的额秃坚(etüɡen),属于蒙古族萨满教信仰层面上的特定概念,她表示大地之尊称,一般译作“地母”“地神”或“地母女神”。正因为如此,蒙古族先民在额秃坚(etüɡen)这个观念的基础之上,移植出了依都干(iduγan)这个专指女萨满,亦即“女巫师”的概念。相反,蒙古语的合扎儿(γa ar),则属于蒙古族现实生活习惯层面上的特定概念,她表示大地之本名,一般译作“土地”“大地”,甚至指“地球”本身。因而,在近现代蒙古语中,通常用合扎儿·迭列亥(γa ar-delexei) [12] 这样的连用形式来表示“大地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在《蒙古秘史》中,合扎儿(γa ar)的使用频率较高,相反,额秃坚(etüɡen)的使用频率却较低,共记载于4处。具体说来,除了在第255节中,汉文标音者用作“斡脱坚”以外,其余的第201、245、254节中,汉文标音者均用作“额秃坚”,并均在右方旁注为“地”。但这并不表明蒙古族是不畏惧地神(etüɡen)之民族,相反,他们非常敬畏地神(etüɡen)之自然神秘力量,并由此产生了许多祭祀地神(etüɡen)的文化现象。在13世纪中叶,受罗马教皇委派出使蒙古国的柏朗嘉宾,在其《蒙古行纪》中记载道:“他们非常重视预言和预兆,从事巫术、妖术和咒语。当魔鬼回答他们时,他们则认为是神在同他们讲话。他们的神叫作亦托哈(Itoga),而库蛮人则称之为哈木(Kam)。”

柏朗嘉宾在这里所说的“亦托哈”,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蒙古语的依都干(iduγan)的意思是相同的。可见,“亦托哈”是在蒙古族萨满教额秃坚(etüɡen)的基础之上演变而来的。对于自然界的“地神”而言,蒙古语称为额秃坚(etüɡen);而对于女萨满,亦即“女巫师”而言,蒙古语称为依都干(iduγan)。前者为外在于人类的自然存在,以及将其“神化”的某种称谓;而后者则为内在于人类的自然存在,以及将其“神化”的某种称谓。这两种称谓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自然存在,但均指自然物及其生命富有生命活力。蒙古族先民在日常宗教信仰用语中,通常使用天父(e iɡe tenɡri)和地母(exe etüɡen)等语词来表示对其敬畏感的道德习惯。可见,蒙古族不仅是个“敬天”之民族,而且也是个“敬地”之民族。

在蒙古族先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当中,“敬天”和“敬地”同样是一件非常严肃而庄严的事情。他们通过一年四季的一系列祭祀活动,来表示对于天(tenɡri)或地(γa ar)的敬畏之道德感。就此而言,这里的“额秃坚”或“依都干”等词,均包含着人们所普遍欲求的,而且是值得欲求的那种善(sain)的道德意义。这就是蒙古人为什么敬畏“额秃坚”或“依都干”的某种伦理精神的原因所在。

那么,蒙古族先民是如何给这些自然神秘的异己力量,赋予了“他们熟知和真切意识到的那些品质”的呢?从蒙古语的“额秃坚”这个词来看,蒙古族先民通过神话传说的语言及其隐喻形式,先是给合扎儿(γa ar,地)这个本真的存在,赋予宇宙万物的生命冲动力,并将其理解为“合扎儿”之本真的或现实的力量。于是,“合扎儿”就在人们的想象中,获得了人格化的存在资格。然后,又从“合扎儿”之本真的或现实的意义,移植出“额秃坚”这个词,并赋予它以具有更高尚或卓越的品质。不仅如此,蒙古族先民还将额客(exe) [13] 这个词用于和“额秃坚”相同或相近的意义,把“额秃坚”理解成“地神”或“地母”的化身,并由此推导出额秃坚·额客(etüɡen-exe),亦即“地神母亲”这样的人格化的尊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引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的观点,他说:“关于大地是母亲的思想是比较朴实而明显的,毫无疑问,因此它比起天是父亲的观念来,流传要广泛得多。”

就蒙古人对合扎儿(γa ar,地)和额秃坚(etüɡen,地神)的习惯用法而言,合扎儿与蒙古族先民的现实世界的生活,也就是她们的物质生活方式的习惯有关;而额秃坚则与蒙古族先民的精神世界的生活习惯有关。这就说明,蒙古族先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习惯,充分表现或体现了有关“大地伦理”的基本态度和核心观念。其中,合扎儿表明了蒙古人对待大地本真的道德态度,而额秃坚则表明了蒙古人对待地神本真的道德态度。由此,我们便可以发现,地神母亲(etüɡen exe)这一说法,明显体现了蒙古族先民将宇宙万物之母(exe)和人类种族之母(exe),统统理解为同样具有既使得她们具有自我生成能力,又使得她们具有博大、无私、平等等高尚品质的道德习惯。正因为如此,蒙古族先民在日常宗教活动或特殊情境中,通常将额秃坚(etüɡen)和额客(exe)二词连用成额秃坚·额客(etüɡen-exe),并以此来表示对额秃坚(etüɡen)的敬畏感的道德习惯。

按照蒙古族萨满教的有关“额秃坚”的神话理论,额秃坚·额客(etüɡenexe)是由七十七阶额秃坚(dalan doloγan etüɡen)所构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多重地”的理念,在近现代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习惯用法中,通常是以合扎儿·迭列亥(γa ar-delexei)这样的连用形式出现的。就此而言,蒙古语的迭列亥(delexei)这个词中,同样存在着有关“地神”方面的一(niɡen)和多(olan)的关系。这里的一(niɡen),是指额秃坚(etüɡen)之唯一的特殊功能,即一切生命的“孕育”功能。因而,蒙古人通常将这种“孕育”的功能,用作额客·额秃坚(exe-etüɡen)或额秃坚·额客(etüɡen-exe),即“地神母亲”来表示对于“额秃坚”的敬畏感。而这里的多(olan),是指额秃坚(etüɡen)的原初冲动力的存在空间,也就是指其无限扩张性特征。

就蒙古语的迭列亥(delexei)这个词而言,其词根为dele,表示扩张、扩充、扩大、展开、伸开等多种含义,主要用于“扩……”的命令式语句。因此,蒙古语的delexei这个词,比较清楚地体现了额秃坚(etüɡen)这个人格化的自然神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原初冲动力。如,在《蒙古秘史》第255节中,记载着成吉思汗( inɡɡis xaγan,1162—1227)的一段话。我想这段话非常形象地表现或体现了迭列亥(delexei)这个词的原初冲动力。他说:“你二人不必并行。天下地面尽阔。教您各守封国。” 这里所提及的“大地”之蒙古语的原文就是指斡脱坚·额客(etüɡen-exe),而“辽阔”之蒙古语的原文为阿为(aγui),意为“广阔”“辽阔”。合而为一,就是表示“开疆拓土”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说,蒙古族萨满教通常所说的“七十七阶额秃坚”中的“77”这个数字,实际上就是代表着地球生灵之原初生命冲动力的象征意义。因此,“77”这个数字,在这里可代表“无数”个“额秃坚”的“有数”概念。

正如蒙古族萨满教所宣称的那样,腾格理(tenɡri,天)和合扎儿(γa ar,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腾格理”和“合扎儿”的共同作用,宇宙万物是不可能产生的。因此,蒙古语的额秃坚(etüɡen)就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合扎儿(γa ar)的无限生命力的景象。可见,腾格理(tenɡri)及她所统率的七十七阶额秃坚(dalan doloγan etüɡen)之不同神灵的神秘力量,使得人们产生了敬畏感,而且这种敬畏感本身,又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似乎有多少种生灵,就有多少种神灵形象的景象。正如英国学者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所说:“宗教的任务就是试着制作一幅关于神秘的终极实在的图像,以便使人能够达到与它的和谐。”

蒙古族萨满教认为,生命是天地的相互作用生成的,故皆为善(sain)的,以善为其标志的生命及其目的也是善的。这就在逻辑上确定了生命的欲求也是以某种善为目的的事实。我们认为,蒙古族萨满教所宣称的生命的善,并不是由于“因其自身的结果”而成为善性的,而是由于“因其自身的缘故”而成为善性的。所以,我们不能将生命(ami)当作手段(arγ_a xereɡleɡür),而应该将生命当作目的( orilγ_a)。并且只有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的道德行为才能变成富有生命活力的行为。正如德国的宗教伦理学家狄特里希·朋霍费尔(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所说:“善并非生命的一种性质。它是‘生命’本身。成为善的,就是‘生活着’(leben)。” aDRpbJ4gTszUC/c2mTggxebXBRtUF+An1S4CZwKzQIZpezO+YVdw94cpbC23p57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