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 请坐下。如果这样的话,意见不合也很正常。在这里,我首先要简单说明一下辩论的基础部分,也就是阿德勒心理学如何理解人的问题。
青年: 要简略!拜托您一定要简略!
哲人: 刚才你说“人的性格或秉性无法改变”。而另一方面,阿德勒心理学中用“生活方式”一词来说明性格或秉性。
青年: 生活方式?
哲人: 是的,人生中思考或行为的倾向。
青年: 思考或行为的倾向?
哲人: 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青年: 世界观?
哲人: 我们假设有一个人正在为“我的性格是悲观的”而苦恼,我们可以试着把他的话换成“我具有悲观的‘世界观’”。我认为问题不在于自己的性格,而在于自己所持有的世界观。性格一词或许会带有“不可改变”这一感觉,但如果是世界观的话,那就有改变的可能性。
青年: 不,还是有点难吧。这里所说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很接近“生存方式”呢?
哲人: 可能也有这种表达方式。如果说得更准确一些,应该是“人生的状态”的意思。你一定会认为秉性或性格不会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改变。但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青年: 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哲人: 是的。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青年: 也就是说,我不仅选择了“不幸”,就连这种奇怪的性格也是自己一手选择的?
哲人: 当然。
青年: 哈哈……无论怎么说,您这种论调都太勉强了。当我注意到的时候,我就已经是这种性格了,根本不记得有什么选择行为。先生您也是一样吧?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性格,这不是无稽之谈吗?
哲人: 当然,并不是有意地选择了“这样的我”,最初的选择也许是无意识的行为。并且,在选择的时候,你再三提到的外部因素,也就是人种、国籍、文化或者家庭环境之类的因素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即便如此,选择了“这样的我”的还是你自己。
青年: 我不明白您的意思。到底在什么时候做了选择呢?
哲人: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大约是在10岁左右的时候。
青年: 那么,退一百步,不,退二百步讲,假设10岁的我无意识地选择了那种生活方式。但是,那又如何呢?说是性格也好、秉性也好,或者说是生活方式也好,反正我已经是“这样的我”了。事态又不会有什么改变。
哲人: 这不可能。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青年: 重新选择?
哲人: 也许你之前并不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也许你连生活方式这个概念都不知道。当然,谁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出生在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父母,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选择。而且,这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你也许会有不满,也许会对别人的出身心生羡慕。
但是,事情不可以仅止于此。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现在你了解了生活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接下来的行为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无论是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都在于你自己。
青年: 那么如何才能够重新选择呢?并不是一句“因为是你自己选择了那种生活方式,所以现在马上重新选择”就可以马上改变的吧!
哲人: 不,不是你不能改变。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青年: 您说什么?
哲人: 人时常在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像现在这样促膝而谈的瞬间也在进行着选择。你把自己说成不幸的人,还说想要马上改变,甚至说想要变成别人。尽管如此还是没能改变,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
青年:不不不,这完全讲不通。我很想改变。这是千真万确的真心。既然如此又怎会下定不改变的决心呢?!
哲人: 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青年: 您是说想要改变但又害怕改变?
哲人: 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
青年: ……现在您又用了“勇气”这个词啊。
哲人: 是的,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