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宗教吗?

青年: 直到决定今天再次登门拜访,也就是下定抛弃阿德勒思想这一决心之前,我真是相当苦恼。那种苦恼实在是超出你的想象,因为阿德勒思想是如此充满魅力。但事实是我自己也真是满腹疑问,这种疑问与“阿德勒心理学”这一名称本身直接相关。

哲人: 哦,是怎么回事呢?

青年: 正如阿德勒心理学这一名称一样,阿德勒思想被认为是心理学。而且,据我所知,心理学属于科学。但是,阿德勒所提倡的主张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当然,因为是研究“心灵”的学问,不可以等同于那种一切都用算式表示的学科。这一点我很清楚。

但是,麻烦的是 阿德勒思想谈论人的时候太过“理想化” 。简直就像是基督教提倡的“邻人爱”一样不切实际的说教。好,所以我要提出第一个问题。先生认为阿德勒心理学是“科学”吗?

哲人: 要说它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也就是那种拥有证伪可能性的科学,那应该不是。虽然阿德勒明确表示自己的心理学是“科学”,但当他开始提出“共同体感觉”这个概念的时候,很多人就离他而去了。与你一样,他们断定“这种东西并不是科学”。

青年: 是的,对于志在研究科学心理学的人来说,这也许是非常自然的反应。

哲人: 这一点也是至今依然存在争议的地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以及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在不具有证伪可能性这个意义上,三者都与科学的定义存在矛盾之处。这是事实。

青年: 的确如此。今天我带了笔记本,准备好好记下来。您说阿德勒心理学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那么,先生您三年前曾用“另一种哲学”这种说法来形容阿德勒思想,对吧?

哲人: 是的。我认为阿德勒心理学是 与希腊哲学一样的思想 是一种哲学 。阿德勒自己也这么认为。比起心理学家这个称号,他首先是一位哲学家,一位把自己的主张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哲学家。这是我的认识。

青年: 明白了。那么,接下来进入正题。我认真思考并全力实践了阿德勒思想,根本没有任何怀疑。深信不疑,简直可以说是热情高涨。但是,特别是当我想要在教育现场实践阿德勒思想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大大的排斥。不仅仅是学生们,也有来自周围教师的排斥。想想倒也理所当然。因为我提出了完全不同于他们原来价值观的教育理念,并试图首次进行实践。于是,我一下子想起了某些人,并和自己的境遇联系起来……您知道是谁吗?

哲人: 是谁?

青年: 大航海时代进入异教徒国家的天主教传教士们!

哲人: 哦。

青年: 非洲、亚洲以及美洲大陆。天主教的传教士们进入语言文化甚至所信仰的神都不相同的异国去宣扬自己信奉的教义。这简直就像去学校宣传阿德勒思想的我一样。即使那些传教士们也是既有传教成功的情况也有遭到镇压并被残忍杀害的情况……不,照常识想想,可能一般也会被拒绝吧。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些传教士们究竟是如何让当地民众抛弃原有信仰接受全新“神”的呢?这可是一条相当困难的道路啊。带着强烈的疑问,我走进了图书馆。

哲人: 然后呢……

青年: 别急,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当我探寻大航海时代传教士们的相关书籍时又发现了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 阿德勒哲学是否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宗教 ?”。

哲人: ……也有些道理。

青年: 对吧?阿德勒所说的理想并不是科学。只要不是科学,最终都会走入“信或不信”的信仰层次话题。诚然,从我们的角度看,不了解阿德勒的人简直就像是依然信奉伪神的野蛮的未开化人。我们觉得必须尽快向其传播真正的“真理”以进行救济。但是,也许在对方眼里恰恰我们才是信奉邪神的未开化人。也许他们会认为我们才是应该被救济的对象。难道不是这样吗?

哲人: 当然,正是如此。

青年: 那么,我要请问您。阿德勒哲学和宗教究竟有什么区别?

哲人: 宗教和哲学的区别。这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在这里如果我们不去考虑“神”的存在,问题就好理解了。

青年: 哦……怎么回事呢?

哲人: 宗教、哲学以及科学,它们的出发点都一样。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在哪里;然后,我们应该如何活着。 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的就是宗教 哲学 科学 。在古希腊,哲学和科学并无区别,科学(science)一词的语源即拉丁语的“scientia”仅仅是“知识”的意思。

青年: 是啊,当时所谓的科学就是这样吧。但是,问题是哲学和宗教。哲学和宗教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哲人: 在谈论区别之前,最好先来明确一下两者的共同点。与仅限于客观事实认定的科学不同,哲学或宗教的研究范畴深入到人类的“真”“善”“美”。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要点。

青年: 明白。您是说深入到人类“心灵”的是哲学、宗教。那么,两者的区别、分界线又在哪里呢?依然是“是否有神的存在”这一点吗?

哲人: 不。 哲学和宗教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有 故事 ”。宗教是通过故事来解释世界。在这里,可以说神是说明世界的重大故事的主人公。与此相对,哲学则拒绝故事。哲学通过没有主人公的抽象概念来解释世界。

青年: ……哲学拒绝故事?

哲人: 或者,请你这样想。为了探索真理,我们在向着黑暗无限延伸的长长的竹竿上不断地攀爬。质疑常识,反复地自问自答,在不知延伸至何处的竹竿上拼命地攀登。于是,偶尔我们会在黑暗中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那就是“即使再往前走也没有什么,这里就是真理所在了。”之类的话。

青年: 嗯。

哲人: 于是,有人就遵从内心的声音停止了攀登的步伐。继而就会从竹竿上跳下来。那里是否有真理呢?我不知道。也许有,也许没有。不过, 停止攀登而中途跳下来,我称其为 宗教 ”。 哲学则是永不止步 。这与是否有神没有关系。

青年: 那么,永不止步的哲学岂不是没有答案吗?

哲人: 哲学(philosophy)的语源即希腊语的“philosophia”就包含“热爱知识”的意思。也就是说, 哲学是 爱知学 ”, 哲学家是 爱知者 ”。反过来也可以说,一旦成为无所不知的完美“知者”,那个人其实就已经不再是爱知者(哲学家)了。近代哲学巨匠康德曾经说:“我们无法学习哲学,我们只能学习如何 从事哲学 。”

青年: 从事哲学?

哲人: 是的。 与其说哲学是一门学问 不如说它是一种生存 态度 ”。或许宗教是在神的名义之下阐述“一切”,阐述全知全能的神以及受神委托的教义。这是与哲学有着本质差别的观点。

并且,假如有人自称“自己明了一切”,继而停止求知和思考,那么,不管神是否存在或者信仰有无,这个人都已经步入了“宗教”。我是这么认为的。

青年: 也就是说,先生您还“不知道”答案?

哲人: 不知道。当我们自认为“了解”了对象的那一瞬间,就不再想继续探索了。我会永不停止地思考自己、思考他人、思考世界。因此,我将永远“不知”。

青年: 呵呵呵。您这又是一种哲学式的回答吧。

哲人: 苏格拉底通过与那些自称“知者”(诡辩派)的人对话得出一个结论。我(苏格拉底)很清楚“自己的知识并不完备”,知道自己无知;但是,他们那些诡辩派也就是自称知者的人自以为明了“一切”,却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在这一点上,也就是在“ 知道自己的无知 这一点上 我比他们更配称为知者 ……这就是著名的“无知之知”言论。

青年: 那么,连答案都不知道的无知的您究竟要传授给我什么呢?!

哲人: 不是传授,是共同思考、共同攀登。

青年: 噢,朝着竹竿的无边尽头?绝不半路折回?

哲人: 是的,一直追问、一直前进。

青年: 您可真自信啊!但是诡辩已经无济于事了。好吧,那就让我把您从竹竿上摇落下来! 1csvbHCmZ1ZPZ6k4NQbgRxch5raL63E8fbew1Mh6Iq2GVSRECRZ+/PM/ZKK/iqf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