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关于经济的长期波动周期

2.1.1 康德拉季耶夫长波

1925年,俄罗斯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Kondratieff)在他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一文中提出,人类增长历史存在着长期波动趋势,每个周期持续的时间可能略有不同,但这种发展模式不断重复。

康德拉季耶夫系统分析了英、法、美、德及其他国家的大量经济统计数据,其中包括物价、利率、对外贸易以及生产和消费等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康德拉季耶夫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平均周期为50年左右的长期波动。他将其所研究的1780—1920年这140年中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划分为两个半长周期,如图2-1 所示。

图2-1 两个半长周期的运动轨迹

2.1.2 熊彼特技术创新周期

20世纪早期,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撰写了经济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书——《经济发展理论》(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他指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因是企业家通过创新改变了商业经济周期的平衡。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到生产体系中。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以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由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客观造成了经济波动的周期。

根据创新浪潮的起伏,熊彼特把1785年—1950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分为产业革命、蒸汽机车时代、电气时代三个长波周期。后人结合其理论,延续出石油化工、互联网两个时代,如表2-1所示。

表2-1 熊彼特定义的三个长波

2.1.3 卡洛塔·佩雷斯技术革命周期

2003年,委内瑞拉的经济学家卡洛塔·佩雷斯(Carlota Perez)在她的《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一书中,延展了经济长周期理论,并提出了“技术—经济”作用范式——一场技术革命能为整个经济带来巨变,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并推动经济爆发性的增长和结构性的变革。

佩雷斯在其书中总结了历史上的五次技术革命带来的经济长周期变迁,如表2-2所示。

表2-2 佩雷斯总结的五次技术革命

结合经济周期发展历程,佩雷斯对“技术—经济”范式的作用机理进行剖析,将单个范式分为导入期和展开期,对应“爆发、狂热、协同、成熟”四个阶段,进一步解释了技术变革在经济长周期波动中的作用原理:

● 爆发阶段。新旧断裂。旧范式的产业技术已经成熟,市场趋于饱和;同时,创新技术大爆炸,形成多个新兴产业,吸引早期消费者与富有竞争力的企业家。“新技术—旧经济”的裂痕开始产生;

● 狂热阶段。资本追逐。创新技术得到市场青睐,大量的资本驱动人们探索、开辟的创新技术下的可能性道路,导致新型基础设施泛滥,资本进入金融泡沫期。

● 协同阶段。生产时代。金融泡沫破灭后,资本回归理性。创新技术进入实际性生产阶段,社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新经济范式逐步占据统治地位。

● 成熟阶段。技术触顶,新经济范式成熟,市场饱和。技术在惯性下前行,创新愈发困难。社会开始孕育下一次技术大爆炸。“技术—经济”作用范式如图2-2 1 所示。

图2-2 佩雷斯定义的爆发、狂热、协同、成熟四阶段及其关系 BBShcn8gkO/UcV/vblswVsjA8HI3fsFAFU/SX9UzvnnlELZhY1D/MRgsCsa7s3l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