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2 温故知新:物联网中间件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报道,德国一家电梯制造商(ThyssenKrupp)希望从自己公司生产的电梯中提取出运行数据,以便更好地运营公司业务。原计划是由自己的团队构建整套信息系统,但是他们很快就意识到,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公司可能先要掌握许多IT技术。当然,该公司并未做技术转型,而是先设计了传感器单元,再利用已有的物联网连接技术,将电梯控制面板中提取到的运行数据送到了Azure云平台……(《预测分析:未卜先知的热门科技》,2016年出版。)

这样的一个场景,在软件开发的历史中似曾相识,如今似乎又重演了。

5.2.1 “中间件”的出现

(1)软件开发和运营面临的痛点

20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的“软件应用开发”遇上了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发展壮大。软件应用领域和规模的扩大,业务功能和复杂程度的增加,分布式计算和网络化业务的需求犹如潮涌,给软件开发人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开发应用的企业和人员,一方面要面对新增的业务需求,另一方面要调整、优化原有的流程、功能,甚至需要进行底层系统(硬件、操作系统等)的升级和更新,原来的软件开发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网络化应用的发展需求。

大型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运营变得越来越困难,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计算机系统、存储系统及网络架构等存在着明显的“异构性”。异构性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硬件的差异,主要包括CPU芯片指令集、电路设计、硬件驱动程序、输入/输出接口等的不同。

2)各类计算机操作系统有不同的指令系统和软件运行环境,且同一个操作系统的不同版本间也有一定的差异。

3)数据库和操作系统的情况与硬件系统相似,不同的数据库具有不同的数据存储结构和运行机制,且访问指令格式也不相同,同时数据库也存在版本差异的问题。

4)网络架构差异,主要体现在网络协议和网络设备的差异上。随着网络应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不同领域的应用对网络特性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选择通信接入方式和网络协议也成为互联网应用开发的一个重要议题。

对于分布式计算的应用开发,异构性成为一个明显的障碍。

一个大型应用系统或一组大型应用,需要在不同的计算设备(包括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和网络上开发运行。原本每开发一套应用系统,都要针对性地解决异构性问题。应用系统就像一个又一个“烟囱”,开发时需要“从下到上”地构建(编码),费时费力。在很多情况下,底层(服务器)开发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应用系统的成败。而在软件工业领域内,优秀的底层软件开发人员往往是“稀缺资源”。

这些烟囱(应用)之间又有着信息互传的需求——事实上,企业要想优化销售流程、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必然会要求各信息系统之间互通数据。这令开发人员头疼不已,且开发成本较高。

当应用需要进行底层结构调整,需要扩容或搬迁到异构的其他底层系统中时,开发、运营人员不得不更加小心谨慎,这通常比重新开发还要困难:一方面,必须保证原有业务在调整过程中的可用性和持续性;另一方面,还要关注与该应用有“数据交互”的其他应用,或许所有有关联的应用都需要调整数据接口配置。

在“垂直烟囱式”的模式下,各自独立的应用开发,影响了软件开发、部署、优化的效率,不利于应用之间的互访问及互操作,也严重限制了应用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软件业带来了更多的需求和期望,同时也触发了“危机”(原有的开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不断膨胀”的软件应用需求)。

软件开发面临的危机带来了“中间件”(Middleware)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2)中间件的历史和定义

1968年,IBM发布的CICS(交易事务控制系统)就是带有“中间件”技术思想及功能的软件系统。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互联网兴起,它还带来了分布式系统和各式各样的网络应用。1986年由AT&T的贝尔实验室开发的Tuxedo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成为了被业界公认的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中间件”。

从字面来看,“中间件”是一种“位置描述”——处在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数据库之上,而位于应用业务之下的“中间的软件”。它是上通下达的连接性(信息传递)软件,或者说是内部与外部各软硬件模块间(系统、通信、存储、应用)数据交互的信息平台(如图5-4所示)。

图5-4 中间件的定义及作用示意

如今,IDC机构对中间件的定义被普遍接受: 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软件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中间件位于客户机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之上,负责管理计算资源和网络通信。

(3)中间件的功能和特性

中间件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解决下层异构性的问题,即解决硬件、操作系统、存储、通信系统之间的差异问题;二是对应用系统进行分析、分解——“分解公因式”,将应用的通用性功能模块化。

应用可以通过中间件互相通信、共享资源。

在我看来,中间件就是为应用而生的“大总管”。首先,中间件是资源的“管家”,应用要什么,就给什么。中间件的部署,使得下层资源的结构特性对于上层应用变得透明,应用的开发不再需要考虑下层的结构和特性。其次,中间件还会进行“翻译”工作:应用不管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数据、磁盘容量、计算能力、通信带宽等),都可以通过统一标准的方式向中间件索取。不同应用之间的数据互访,也通过中间件进行,因而不需要专用的接口和协议。在各类异构资源中,中间件提供的接口标准就像是一种通用的语言,掌握这种语言,应用就可以通过中间件的翻译来和下层所有的系统资源进行沟通匹配。最后,中间件还有一个能力——“工作量平衡”,就是能够自主地实现计算、存储等资源的负载均衡功能。当某个应用的业务(计算)需求过大时,中间件可以将业务(计算)分配给其他服务器(启动负荷分担的业务运算进程),以避免原服务器系统因超负荷而崩溃。

中间件还是“轮子”的提供者,实现应用功能的提炼和开放。

一种是提供配套的结构化部署方案:中间件能够向应用提供一整套适用的架构模板(一般都采用松耦合的软件架构),这套架构模板可以帮助开发者快速方便地实现软件的框架搭建、数据接口适配、应用部署,以及与其他系统的集成。当应用需要修改、扩容、搬迁,或者和新的系统对接时,可以轻松实现,而不必重做内外部接口。

一种是提供应用的功能模块:每一种应用都由若干功能组成,将这些功能从应用中“抽离”出来,独立封装并标准化,然后提供给开发者,开发者就可以像拼搭积木一样拼搭应用。由此,开发者可以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应用层的逻辑上,而不用关心这个基本功能的实现。在一个行业或领域中,往往在大量应用中会有很多通用的功能(例如在零售领域:仓储、价格信息查询等,都会用到查询的功能),把这些功能从应用中“提取公因式”一样分解出来,就这样形成了一个一个可以重复利用的“轮子”。

信息时代,软件和硬件就日新月异地发展着。在信息系统的基础层面,硬件、操作系统、网络、数据的部署更加复杂多态;而在应用层面,系统和系统间的数据交叠、流程关联、业务交织也不断加速。“中间件”在软件业的发展中诞生并不断完善,成为应用软件的“系统总管”。它提供一个稳定兼容的、灵活易迁移的、组件工具模块化的(面向应用的)服务环境,来支撑应用软件的开发、集成、部署、迭代,保证各应用系统的可成长性。

5.2.2 从中间件盛行到物联网平台的登场

回到今日,中间件在很多领域已经成为大型应用或应用集成产品的“标准配置”,而软件工业领域中的需求和矛盾(开发效率、数据互访性、成长性)依然存在。当物联网来临之际,这一矛盾更加凸显了。

比较以前的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在通信层面的异构性更为明显。

一方面,它体现在接入层面的媒介和协议上(网络、Wi-Fi、蓝牙、红外线、GPRS/LTE、卫星通信、其他私有通信协议,等等)。这些接入方式的特性(覆盖距离、传输速率、实时性、部署成本、协议复杂度等)千差万别,而在系统开放接口上传送和提取的数据包格式往往也各不相同。

另一方面,原本应用的连接需求都是内部的(内部信息),或者从其他专用信息系统提取数据;而对于物联网应用,信息来源可谓“五湖四海”(外部信息),很多数据需要从外部(公共网络)来提取。而且,这些要和云端应用进行交互的分散数据,很可能是采用了私有网络协议及格式的数据。在物联网时代,由于数据连接的需求从“内部”转向“外部”,而“外部数据”的可控性和稳定性都不如内部系统或专用系统,所以通信网络资源整合的难度更大。

大规模的物联网连接,会带来大量的信息处理和数据存储的需求。

在物联网中,“万物互联”会引发大量数据涌向“云端”,这些数据需要经过清洗、过滤、汇聚、整理、预分析等一系列的处理,直至应用逻辑的实现。显然,面对这些海量的来自不同领域的数据,对计算和存储容量的需求也随之快速增长。随着应用的开发、部署和迭代,应用软件开发人员需要全程控制计算和存储的效率问题(例如调整硬件资源的分配,以节省运营成本),这对开发团队的综合实力是非常大的考验。特别是边缘计算(在靠近应用场景的地方部署的“云计算”)的异构性和大批量部署的问题,很可能会成为物联网应用发展的“关键点”。

至此,物联网平台以“中间件”为“榜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如果归纳物联网平台的共性,会发现这些物理网平台通常都有以下两个最重要的基础核心功能。

平台下层:对各类数字化资源的整合汇聚。 重点实现了海量的连接(解决通信体系异构性问题),并提供分布式的云计算和云存储能力。物联网平台实现了对通信、计算、存储的标准化和抽象化,方便应用对资源进行整合调用。

平台上层:提供 应用使能 的服务功能 ,为应用打造标准而通用的组件模块。在物联网平台的应用开发界面中,用户能够快捷地开发应用,并根据需要插入自己的开发套件、应用建模等。

对于软件行业中的“中间件”,物联网平台对其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所以,我们也会称后者为“物联网中间件平台”。同时,由于它除了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性,往往还具有接口开放、资源公用以及基于云平台部署的特殊性,也会被称为“物联网服务平台”。

(1)平台的本质是服务

“物联网中间件平台”(后简称“物联网平台”),定位于PaaS层(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它不是指一个信息系统,也并非某个超大型的软件应用,而是 一个物联网信息服务的集合 。平台除提供大量“租赁资源”(例如,软件和硬件设备、各类相关信息应用系统、网络资源、各类数据接口、软件功能模块)之外,还提供“技术支持”:信息与数字化咨询服务、技术支持/运维服务、协助系统开发和优化服务,这些服务也是平台的高价值所在。

物联网平台拥有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团队,一方面能够结合丰富的技术经验开发物联网平台的服务系统,另一方面能够向外提供各类信息技术的咨询,帮助企业减少在物联网系统上的成本投入,开发并运营健硕、复杂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在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优化、迭代、扩容及迁移的各个阶段中,“专家团队”依靠在信息技术领域、专业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指导开发人员使用平台上的各类软件工具,在平台中获取应用需要的资源,并帮助企业进驻物联网领域,保证物联网产品和应用在全生命周期中各个环节的质量。

物联网平台跳出了“信息技术工具”的层面,以“服务”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在物联网应用开发、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它的几大核心功能(服务)也正是围绕着物联网发展痛点来提供相应服务的。

我们将物联网平台提供的核心服务划分成了四类,如图5-5所示。

图5-5 物联网的四类核心服务:应用使能、连接、计算、存储

在整个物联网架构中,物联网平台就是一个“中间件”,它位于应用和数字化基础资源(网络、计算、存储)的中间。

物联网平台可以分成两层/四类基础服务。

● 软件开发和运营服务:应用使能。

● 基础资源聚合和管理服务:连接、计算、存储。

“应用使能”是面向开发运营的服务,位于其他三类服务之上;而“连接”“计算”“存储”三者本身就是数字化的基础技术元素。所有的信息技术应用都是基于这三个元素的复合型应用,所以在物联网平台中,由这三个元素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下层基础资源服务,提供物联网应用所需的各类基本资源和设施。

各类基础服务均是由大量“子服务”组成的。

物联网平台的四类基础服务,其实是由各种“子服务”(功能)集合而成的,大多数的子服务相互之间是相对独立、自治的(例如使用API就可以相互调用),它们不仅可以对外提供服务,也可以在内部相互提供服务。有些重要服务本身就能够独立形成一个商业服务平台,提供相应的商业化服务产品。

当然,并没有一个物联网平台能够包含所有的平台性功能和服务,但各子服务相对独立的特性,使得应用可以跨不同物联网平台进行功能和资源的调用。

在物联网的平台服务中,功能和工具种类繁多,难以一一介绍。不过,有些平台功能至关重要,属于平台服务的基础功能。在此,挑出来一些重要的服务进行介绍。

四大基础类服务及其子服务如图5-6所示。

图5-6 物联网中重要的子服务示意

(2)连接服务

连接服务将各类通信资源接入并汇聚,并进行网络接口之间协议的转换。“连接服务”所面对的“网络”是多个层次的。

下层传感器、控制器、设备终端等将数据向上连接汇聚:海量的传感器数据、控制器数据(也包括边缘计算中的数据),通过连接服务的接口,与物联网平台和上层应用进行交互。

从物联网/互联网(包括其他应用提供的信息服务)中获取数据:在“横向”接口上,连接服务将物联网平台连接到物联网或互联网。其含义有两个,一方面,物联网平台通过“横向”接口,获取由其他物联网平台或系统采集的“下层”数据(传感、设备、网络),也可以发送控制器操作信息到外部物联网系统中,以实现对外系统设备的操作;另一方面,平台可以连接到其他物联网平台或系统的应用使能接口,获取相应的信息服务和资源。

向物联网/互联网提供应用使能服务,也就是提供物联网平台使能服务的接口(API接口、图形化界面等),应用开发人员可以通过该接口进行应用开发、部署和运营,其他物联网应用系统也可以通过该接口和平台进行数据交互,或获取其他形式的业务信息服务。

连接专用网络和系统:作为连接互联网/物联网的补充,和专用、私有的系统进行物联网信息交互,实现系统和系统间点对点的相互服务。

连接服务—子服务

外部接口( External Interfaces ): 通常以API、SDK等方式向外提供物联网数据或应用服务,第三方的系统(例如ERP、CRM系统等)可以自主地获取相应服务。

连接和规范配置( Connectivity&Normalization ): 在连接服务中,它是物联网平台中最基础的服务内容。通过它,用户(物联网平台“租户”)可以设置物联网终端和平台之间的数据格式,以及信息交互的方式和规则(比如消息的发布/订阅规则)。同时,还可以设置和管理“连接组”,以方便大批量的连接管理。

连接管理( Connectivity Management ): 这里主要是指运营商CMP(Connectivity Management Platform)的功能服务集合(通信业务能力集中与开放的平台),通俗地讲,就是针对“手机号码”的管理,包括SIM卡管理(配置电信业务功能,如短信功能)、数据流量管理、业务计费和套餐管理、漫游管理(包括国际漫游)、连接故障管理,等等。

(3)计算服务和存储服务

计算是业务逻辑的核心,存储是数字资产的载体,计算和存储的服务通常是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存在的。随着软件和网络的发展,大型互联网企业将计算和存储基础能力以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的“资源租赁”形式提供给物联网应用。这样的模式使得物联网平台可以将硬件设施的维护和运营交由专业的大型互联网企业维护,从而专注于开发和运营自己平台层面的应用服务。

在计算服务中,大型物联网平台能够提供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计算基础设施,通常和云存储服务一起提供给客户。平台会将IaaS层的基础计算设备搭建为PaaS层的云计算服务。在平台上,用户按需申请并使用计算资源,用于大型物联网应用的运营分析。云计算是“网络+计算”的结合体,开发人员可以“租用”云计算资源“在线”开发并运营行业分析应用(区别于应用使能平台,这里主要是指用户自己开发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大型高级计算功能),无须担心底层物理系统的可靠性问题。“云计算”(平台)不仅向外提供服务,还可以向平台内提供服务,以搭建平台内的各种分析工具。

对于各行业应用,平台还能够提供现成的高级计算工具(例如预测分析工具):针对行业应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工具。计算服务就好像提供了一个存有许多算法和数据模型的工具箱,开发者在构建应用的业务逻辑时,可以直接使用平台提供的复杂计算工具,向应用植入大数据计算或人工智能。即使开发人员不是数学领域的专家,也可以在计算服务中找到合适的计算工具,来“拼装”自己的智能应用,满足计算需求。

边缘计算服务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它提供边缘计算的部署和开发工具。在网络边缘,连接物联网的设备(处理器、操作系统、存储器等)多种多样,应用对计算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边缘计算的部署更需要“中间件”来支撑。通过边缘计算,实现物联网边缘设备的计算能力部署、系统版本控制、软件加载和更新,为应用的开发和运营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计算资源。此外,要实现边缘计算,通常还需要满足“边缘存储”的需求,边缘计算还应包括边缘设备存储空间的分配和管理。

对开发人员来说,“得心应手”的计算和存储工具对应用的开发非常重要。在物联网应用中,一方面,海量数据的“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是商业“洞见”的实现者;另一方面,由于智能是现场决策的关键性功能,所以“边缘计算”的部署也是未来的服务重点。物联网平台提供中心计算、边缘计算、存储服务,让开发者和使用者租用现成的工具和数字化资源,按需申请并使用,自由且高效地开发、运营应用软件。

计算服务—子服务

分析工具( Analytics ): 物联网应用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提供大数据分析工具和机器学习的算法模型。物联网应用可以通过调用该功能,建立业务模型,并进行行业趋势预测。在分析工具中还包括物联网设备和业务的日常维护监控,以及更高一层的预防性维护功能。由于其重要性和技术独立性,可以在某个行业中成为一个独立的物联网应用平台,例如BAP(Business Analytics Platform)。

云计算部署( Cloud Computing ): 包括两个层次的服务——IaaS和PaaS。IaaS主要提供(租赁)云计算的硬件和系统,以及底层的技术支撑服务,具备此服务的物联网平台,也被称为“基础物联网平台”。PaaS以“中间件”形式向行业用户提供“数据计算”的开发工具,用户可以自己构建数据模型和算法工具,并创建数据交互接口向自己的物联网应用或外部应用提供数据分析服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法”是被作为“底层基础技术”由平台向外提供的,以降低应用开发者部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门槛。

在业内,PaaS也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应用使能”服务(广义的解释),主要是搭建应用的开发环境,提供开发工具;另一种是“计算使能”服务(狭义的解释),侧重于分布式计算和存储的部署,提供大型、高级计算的使能服务。在本书中,区别于应用使能服务(AEP),“计算服务”中的 PaaS 主要是指“计算使能”服务,请读者予以辨识。

边缘计算部署( Edge Computing ): 实现对物联网边缘计算的控制和部署,功能包括边缘安全机制(鉴权、加密等)配置、边缘设备“中间件”部署和管理、计算与存储能力部署和性能跟踪,以及应用的本地化分析功能的加载和升级。具备专门处理边缘信息的能力,是未来平台计算服务的重要功能,可以满足工业生产领域的诸多需求(数据本地化清洗、现场操作决策、系统自治等)。

存储服务—子服务

数据库存储: 提供数据库服务(包括云存储服务),对应用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存储服务通常和计算服务一起交付使用。

(4)应用使能服务

应用使能,其实就是面向应用软件开发者的软件功能平台。在应用使能的服务中,应用开发者不仅能够通过集成化的接口获取下层服务(连接、计算、存储)所连接的各类基础资源,而且能够通过数据可视化工具、原型开发工具、软件工具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工具来快速开发应用,部署到物联网中,并利用使能服务中现成的数据管理工具、后台工具进行业务运营。

其实,应用使能服务在物联网平台中可以说是最具商业价值的平台服务,它是面向开发和运营的产品,物联网行业中一般简称为AEP(Application Enablement Platform)。软件应用开发者可以在应用使能服务平台上获得物联网平台的接口文档和典型集成案例,在原型应用的开发界面中快速搭建自己的应用Demo。应用使能平台甚至能够通过Demo和其他需求信息,编撰出一份完整的项目策划方案,计算出平台服务的详细报价清单,以便开发工程师和决策者进行沟通。

从整个软件开发产业的角度来看,应用使能平台就像一个“软件开发的电商平台”,“货柜”上放着各种物联网资源、数学分析/智能应用工具、软件开发工具、应用后台管理工具、其他领域的商业信息工具,等等。软件开发工程师就是采购者,在货柜上自助式地挑选服务和装配应用,“电商平台”同时还可以推荐服务、自动结算、提供技术支持,为“一站式”的应用开发提供便利。

要实现丰富、多态的物联网应用,就需要更多应用层面的开发人员,并尽可能缩减应用开发周期。物联网平台中的应用使能服务平台能够集成所有的物联网基础资源,面向应用提供“选购、装配、结算、运营”一条龙式的自助服务,协助广大应用开发企业和个人,完成应用软件的开发部署。互联网电商的发展带来了线下零售业的重塑,而应用使能平台的发展和完善,也会对传统物联网应用软件的销售、开发模式产生较大冲击。

应用使能服务—子服务

开发工具包( Development Tools ): 可以提供应用程序快速开发工具(例如快速创建产品雏形——Demo)、一致性的软件测试环境和工具 还可以提供行业应用的软件模板和通用功能模块(在有些平台中称为“客户引擎”),甚至提供某类应用的全套解决方案(例如工业生产流程控制的模板、数据资产模板等)。

开发工具包不仅可用于构建软件,还可用于搭建网络协议。

笔者认为,除了软件领域所表述的“软件”开发工具,“开发工具包”还包括针对物联网特性的内容:“网络协议开发工具包”,针对物联网的边缘网络,提供一套协议开发框架(基于开源代码、通用中间件等),可自助式地创建一套网络协议方案。我们目前看到的网络接入标准(GPRS、LTE、Wi-Fi等网络接入规范),主要是以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性连接为主的,而具有物联网特性的网络协议并不全都需要如此。“网络协议开发工具包”所构建的网络协议,是为了实现“简单灵活”“可自定义”“非端到端”并“允许上联损耗”的网络接入。应用人员可以利用这个开发框架开发私有的网络接入协议。该协议的规则由应用的特性和需求来决定,不受其他协议规范的约束(边缘网络节点,实现“私有公有”网络协议转换,从而实现与外部的通信)。

“网络协议开发工具包”由开发人员在一定规则下自由发挥,可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笔者认为,提供“网络协议开发工具包”,需要物联网平台整合应用使能服务(包括终端管理)、连接服务(连接和规范配置)、计算服务(边缘计算部署)等各大类服务资源,属于物联网平台的高级服务。

程序管理( Software Management ): 提供应用系统日志的集中化管理功能,通用的性能、告警检测工具(例如监测 CPU负荷、内存空间),也可以提供软件即时回滚和版本控制等服务。在有些平台中,该组服务会和开发工具包合并为一个整体。

实时的数据可视化工具( Real-time Data Visualization Tools ): 开发者能够通过一定的工具配置,在图形化的界面中展示业务实时情景,呈现信息会按照一定的频率在可视界面上更新。最常见的应用就是手机上的行车导航,在行车导航显示的地图中,可以动态地看到汽车所处的位置,以及前方路况。

实时的操控管理( Real-time Processing and Action Management ): 物联网数据的下行管理工具,在物联网传感器的信息上报后,策略和操作由规则引擎工具控制。应用可以按照配置的规则,实时地下发指令,指挥进端的控制器、终端设备进行规定的操作。

设备管理( Device Management ): 一项重要的平台服务,提供对进程设备的管理功能,主要包括跟踪进端设备的状态和告警、终端应用软件的版本和更新管理。设备管理相当于一个进程的终端维护服务。该服务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重要性会越来越高,因为它能够和“边缘计算部署”能力相结合,进行边缘网络/计算节点、智能终端、智能传感设备等计算资源的调度和管理,在物联网边缘实现上层应用的智能。

需要特别注意,设备管理的对象有三种类型:连接性能、互联网终端和工业应用(工业生产设备)。在不同的物联网平台上,“设备管理”的概念略有不同。

● 对于电信运营商、电信设备厂商,设备管理服务更注重“连接”,倾向于移动性能管理、连接性能管理,此类平台服务可称为 DCP(设备连接平台),属于连接服务的设备管理。

● 对于互联网企业,设备管理主要针对的是用户的智能互联网终端,包括终端软件升级和信息采集等。此类设备管理关注用户体验和应用的开发与运行,是互联网终端管理的一部分。

● 对于工业领域,设备管理指的是生产设备管理,属于企业信息化管理功能(资产管理功能),可以对生产设备的工作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和管理,并且集成到其他企业应用系统(CRM、ERP、MES等)中,此类平台服务可称为DMP (设备管理平台)。

(5)安全服务和电商服务

除上述两层/四类服务以外,物联网平台还会提供安全服务、电商服务等其他类型的信息服务。

电商服务—子服务

包括应用下载平台、平台的流量统计和服务结算等。

安全服务—子服务

该服务包括用户账号管理功能、传输加密功能、安全防护/流量过滤功能、数字证书功能等。

物联网平台服务带来的好处就是,应用开发人员不再需要担心在数字化资源(连接、计算、存储)上一次性投入太多,也不用顾虑团队的技术实力不够。物联网应用的开发不再遵循“从下至上”的模式(从购买服务器、安装系统开始,从底层开发到搭建应用),而是“从上至下”(从应用需求出发,完成应用逻辑的构建),也就是开发者根据对应用的构想在“服务集合”中拾取“元素”搭建应用。

物联网平台的服务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家族,这是由于物联网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技术矩阵,并且可能涉及全行业和消费场景的数字化信息。在技术矩阵中,由于各个层面由各种不同种类的信息技术组成,且相同类型的技术也往往包含着多种不同特性的技术(为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所以,并没有一个物联网平台能够包含全部平台性功能,且有不少小型平台只是提供了很少的一部分功能。但在平台服务“全集”中,各种服务(功能)相对独立的特性,使得应用可以跨越不同物联网平台进行功能、资源的利用和共享。

服务的特性使得物联网平台成为了未来“共享经济”的一个缩影。 ZKajh7A2/KojUYHAFyKn2c+MIdIQ7nGJpbV5miwAH0y//CyMbZTXsg+wD3/h81r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